•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主 编:翟婉明

副 主 编:李恒超  WANG  Kelvin C.P.

创办时间:1954年创刊

主 办:西南交通大学

电 话:028-66367562

传 真:028-66366552

E-mail:xbz@home.swjtu.edu.cn

刊出周期:中文双月刊

作者须知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冲击激励下轴线失准转子-磁轴承系统不对中定量研究
肖玲, 李园超, 赵晨曦, 程文杰, 冯圣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454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2821KB(0)
摘要:

为研究和识别转子系统在轴承处发生的平行角度混合不对中,提出一种频谱辨识转子-磁轴承系统固有不对中量大小的方法. 采用动量矩定理将圆盘不平衡力对转轴的影响等效到转子轴向力上,建立考虑轴向径向耦合效应的刚性双偏置圆盘转子-磁轴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SIMULINK仿真得到系统时域下的位移和电流响应,分析不对中条件下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并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将时域响应转换为频域响应,基于频域下最小二乘算法得到转子系统不对中量大小. 结果表明:在冲击激励影响条件下,采用该方法计算的不对中量大小误差均在5.0%以内,当转子受到外界扰动力时,该算法能够准确定量识别转子的不对中量,可为不对中转子-磁轴承系统故障诊断及自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低空单层无人机网络覆盖优化控制策略
郭洋, 高原, 程绍驰, 王晓楠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535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2129KB(0)
摘要:

为研究应急通信场景中无人机网络自主控制问题,采用多架旋翼无人机搭载6G一体化基站,通过机间组网形成低空单层无人机网络,对地面任务区域内的用户提供无线网络服务;针对典型场景构建数值模型,利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方法求解无人机网络的优化控制策略,并分析无人机基站数量、无人机基站通信距离对于任务地域无线网络覆盖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强化学习方法得到的优化控制策略收敛效果较好;无人机网络覆盖得分和公平覆盖指数的学习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在第1000~2 000个episode之间快速增长,随后进入平台区;在无人机基站通信覆盖距离为1.0 km、飞行高度300 m条件下,将无人机基站数量从3个增加到7个,网络覆盖得分提升53.28%,公平覆盖指数提升43.57%;当无人机基站数量为5个、飞行高度300 m条件下,基站通信距离从1.0 km增加到2.5 km时,无人机网络覆盖得分提升86.01%,公平覆盖指数提升41.47%.

二自由度磁浮列车悬浮系统时滞控制研究
王美琪, 曾思恒, 李源, 刘鹏飞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282
摘要(1) HTML全文(1) PDF 3807KB(0)
摘要:

为研究控制器时滞对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首先,以位移−速度为反馈控制参数,建立考虑控制器时滞的二自由度磁浮列车悬浮系统模型;其次,通过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得到无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区域,同时,依据特征根穿越虚轴边界条件,获得系统发生Hopf分岔的控制器时滞临界值;最后,分析反馈控制参数及系统参数与控制器时滞临界值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当系统参数一定时,控制器时滞临界值随位移控制增益的增大而减小,随速度控制增益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反馈控制参数一定时,控制器时滞临界值随二系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二系阻尼的增大而增大;当系统时滞以10−6数量级在时滞临界值附近渐渐增大,系统会从稳定−周期运动−不稳定逐渐变化,期间发生超临界Hopf分岔.

温度影响下碳纤维导线分层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
祝贺, 袁鸣, 郭鑫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686
摘要(38) HTML全文(22) PDF 6890KB(23)
摘要:

为探明温度对碳纤维导线分层力学特性的影响,考虑拐点温度,利用电热模块施加不同电压得到多种温度,并计算分析不同温度和拉断力条件下碳纤维导线的各层、各股和各截面应力应变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拐点温度后,碳芯受到正向应力但铝绞线承受负向应力,使碳纤维导线失去了承担拉断力的作用;各股线的最大应力和应变均出现在线的两端,倒角位置的应力和应变结果略大于对应股线主体上的应力;碳纤维导线各个截面的最大应力均为正值,均出现在碳芯上,其靠近外力施加端截面的最大应力出现突然下降的现象;碳纤维导线更适用于各种温度条件,但应注意导线两端夹持位置和梯形截面中小截面的力学特性变化.

基于非线性电感的混合电磁铁磁力计算方法
申璐, 张立伟, 张孟磊, 张超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551
摘要(7) HTML全文(4) PDF 2906KB(1)
摘要:

为提高混合电磁铁磁力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综合考虑解析法计算速度快和有限元法计算精度高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电感的混合电磁铁磁力计算方法. 首先,分析混合电磁铁电感与电流的关系,建立考虑磁饱和的非线性电感模型;然后,采用等效面电流法,将 2 种典型的混合电磁铁结构等效为多电磁线圈的纯电磁铁结构,进而利用能量平衡法推导出通用于串联磁路型混合电磁铁磁力表达式,其中非线性电感的参数变量由有限元仿真法拟合得到. 研究结果表明:结构 a 和结构 b 利用本文所述方法得到的电磁力计算结果与传统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平均偏差为2.54%和2.37%,结构a与实验测量的平均偏差为2.63%,且与传统有限元法相比,计算效率极大提升,即本文所述方法通过较少任务的有限元仿真得到了远高于现有解析公式准确性的电磁力计算结果.

青藏铁路接触网异型桩基抗冻拔模型试验研究
周亚龙, 王旭, 蒋代军, 刘德仁, 何菲, 晏昌, 牛富俊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241
摘要(62) HTML全文(28) PDF 3018KB(17)
摘要:

保证接触网支柱桩基础的冻拔稳定性是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研究不同截面形式桩(等截面圆形桩Z1、直锥柱形桩Z2及曲锥柱形桩Z3)的抗冻拔性能,以青藏线路基填料为试验土体,进行3个冻融循环的室内模型试验,得到冻融作用下接触网支柱桩基础的地温、桩顶位移及桩身应力的分布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路基体的冻结(融化)是二维冻结(融化),接触网支柱桩基础附近的冻结深度约为30 cm;路肩处土体的竖向冻胀位移为4.30 mm,Z1的竖向冻拔量为0.26 mm,Z2与Z3的竖向冻拔量分别为Z1的46%、58%,3根桩的桩顶均产生约0.1 mm的水平位移;冻结过程中桩基整体受拉,冻深附近桩身轴力最大;切向冻胀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地表附近,曲锥柱形桩切向冻胀总力最小,抗冻拔效果最好.

电-氢混合储能型多微电网系统有功功率均衡控制方法
李奇, 李蕊睿, 李朔, 蒲雨辰, 孙彩, 陈维荣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506
摘要(28) HTML全文(17) PDF 3621KB(8)
摘要:

在多电-氢微电网并联运行的交流系统中,采用传统控制方法的逆变器会受到输出线路阻抗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产生较大环流,甚至无法实现有功功率的合理分配,考虑到系统中电压偏差与有功功率间的关系,对多微电网的有功功率分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构建含光伏、燃料电池、电解槽、蓄电池的电-氢混合储能微电网交流系统模型;其次,根据反下垂控制中有功功率与电压间的关系,构造考虑电压偏差的反下垂控制,并为使额定有功功率自适应调节,提出基于功率跟随控制的反下垂控制方法;最后,在多电-氢微电网并联运行的系统中,对本文所提方法进行RT-LAB半实物实验验证及与其他方法的对比验证. 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本文所提控制方法的系统稳定后功率分配的准确度达97.5%,母线电压的精准度达99.86%,环流大小的范围约为[−3.0, 3.0] A,均优于其余方法.

接触网承力索集中荷载测量方法
刘继冬, 梁茹楠, 陈交, 程军营, 吴积钦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1092
摘要(33) HTML全文(18) PDF 2724KB(8)
摘要:

为分析接触网承力索静止与振动状态下的线索形状与集中荷载对应关系. 采用抛物线法对静止状态的承力索进行找形计算,通过构建振动微分方程和使用傅里叶变换计算振动状态下的承力索形状;结合受力分析,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静止与振动状态下承力索集中荷载的公式,在获取静态与振动状态下集中荷载处位移变化后,可以通过该公式求解集中荷载;在实验室搭建的振动试验台上对测量方法进行了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静态时的绝对误差为0.20%,主振频率为1 Hz及2 Hz振动状态下的绝对误差百分比均在0.50%以内;采用机器视觉获取集中荷载处静态位置与振动位移数据,进而实现承力索集中荷载非接触测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近远场地震下RC大跨轻柔拱桥减隔震支座方案优化
邵长江, 崔皓蒙, 漆启明, 韦旺, 庄卫林, 黄辉, 袁得铮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122
摘要(46) HTML全文(20) PDF 3492KB(13)
摘要:

为探明不同地震动输入对某大跨轻柔拱桥减隔震的影响,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近远场地震下桥梁结构的响应规律,得到大桥支座的优化布置方案. 首先,基于模态分析,对比该桥与传统钢筋混凝土(RC)拱桥动力特性差异;其次,选取不同脉冲周期的近场地震动、近场无脉冲及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记录;最后,研究近远场地震下拱桥的响应行为和损伤演化路径,得到优化桥梁的减隔震支座设计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近场脉冲及远场长周期地震下的桥梁结构响应大于无脉冲地震响应;纵竖向地震下高墩柱剪力及弯矩包络曲线呈“S”形,墩身中部易形成塑性铰,高阶振型影响显著;桥梁纵桥向先于横向震损,损伤路径依次为矮柱、高墩柱及拱肋实心-空心截面段;摩擦摆支座减震效果最佳但位移较大,高阻尼支座方案在近场中长脉冲周期及远场长周期地震下仍会发生损伤,板式橡胶支座方案因无法保证支座同步滑移而不能形成准隔震体系;“高阻尼 + 摩擦摆”混合方案的支座位移小,拱肋及墩柱均处于弹性,是近断层大跨轻柔RC拱桥的优选减隔震方案.

基于航测数据的不同风格换道轨迹规划
徐婷, 邓恺龙, 刘永涛, 赵磊, 张志顺, 范娜, 马金凤, 陈姝屹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392
摘要(8) HTML全文(4) PDF 2129KB(2)
摘要:

不当的换道行为可能危及交通安全,导致交通事故和拥堵,因此有必要探索不同驾驶风格下在车道出口的换道轨迹. 本研究利用中国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拥堵场景数据集中的车辆轨迹数据,采用K-means算法将驾驶人分为谨慎型、普通型和激进型三类. 通过聚类分析和换道时间预测,以最小化换道纵向位移和行驶稳定性加权值之和为优化目标,同时以舒适性和安全性评价指标为约束条件,采用五次多项式进行最优换道轨迹规划. 随后,使用遗传算法解决轨迹规划问题,并基于Prescan、CarSim、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横纵向联合控制二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 最后,设计自车前车、目标车道前车和目标车道后车三种典型换道场景,并通过仿真实验评价不同驾驶风格下的换道轨迹规划效果和车辆轨迹跟踪控制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目标车道有车的场景下提出的融合驾驶风格的轨迹规划算法使得规划的换道轨迹增加了激进型驾驶风格的换道时长,同时减少了普通型和谨慎型驾驶风格司机的换道时长,进而能够确保换道过程的时效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无人机空地网络研究综述
鞠宏浩, 程楷钧, 邓彩连, 颜雪镇, 尹宝林, 龙彦, 方旭明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646
摘要(9) HTML全文(5) PDF 2016KB(0)
摘要:

无人机具有快速部署、成本低廉等优势. 无人机空地网络通过将基站设备部署至升空无人机平台,能从空中快速构建对地覆盖网络,因而在应急救灾、偏远覆盖、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面向无人机空地网络应用场景,结合无人机的机动、组网、载荷等特点,围绕无人机空地网络覆盖性能提升、无人机空地网络通感算一体化设计、智能反射面技术辅助的无人机空地网络、鲁棒无人机空地网络四个维度,从网络场景、关键技术挑战、性能优化控制方法等几方面梳理无人机空地网络的研究现状,并探索优化提升无人机空地网络性能的未来研究方向.

面向舰船目标检测的SAR图像数据PCGAN生成方法
潘磊, 郭宇诗, 李恒超, 王伟业, 李泽琛, 马天宇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630
摘要(21) HTML全文(12) PDF 2258KB(10)
摘要:

针对现有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数据生成方法大多无法同时生成舰船图像及其检测标签的问题,面向SAR舰船图像生成及目标检测任务,构建基于位置信息的条件生成对抗网络(PCGAN). 首先,提出将舰船位置信息作为约束条件用于限制生成图像中舰船的位置,并将其作为舰船图像的检测标签;随后,引入Wasserstein距离稳定PCGAN的训练过程;最后,利用生成的SAR舰船图像及对应检测标签完成YOLOv3网络的端到端训练,实现舰船数据增强与目标检测的协同学习,进而获得更耦合目标检测实际应用的多样性数据. 在HRSID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PCGAN方法能生成清晰、鲁棒的SAR舰船数据,舰船检测准确度最高提升1.01%,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扰动补偿的磁悬浮转台分数阶滑模控制
许贤泽, 宋明星, 龚勇兴, 徐逢秋, 王递进, 隋博文, 郭清泉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412
摘要(24) HTML全文(8) PDF 3215KB(13)
摘要:

针对存在非线性、耦合性和不确定性的磁悬浮转台的高精度运动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分数阶滑模控制方法以提高跟踪精度. 首先,基于系统电磁力模型和动态解耦方法,构建六自由度磁悬浮转台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设计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包含系统误差、六自由度间耦合项和外界干扰的集总扰动进行估计,证明了估计误差有界且可调节到任意小;然后,在离散域提出了一种分数阶滑模面,采用分数幂函数替代传统符号函数来抑制抖振,引入分数阶微积分来减小跟踪误差;最后,设计有限时间收敛的分数阶滑模控制策略,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闭环系统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与整数阶滑模控制方法相比,采用所提方法,2个水平自由度和绕竖直方向旋转自由度对三角波的跟踪误差均方根分别减小了12.8%、16.8%和23.7%,最大跟踪误差分别减小9.26%、13.0%和33.2%;跟踪圆形轨迹时,2个水平自由度的跟踪误差均方值分别减小6.39%和12.4%,最大跟踪误差分别减小9.90%和12.1%.

双制式列车接地系统的车-地联合牵引供电计算
刘炜, 杨凌云, 马庆安, 李雪飞, BHATTIAshfaque Ahmed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655
摘要(16) HTML全文(7) PDF 2982KB(11)
摘要:

为研究双制式列车在不同供电制式区段下的车体环流和车体-轴端电位分布,针对某型双制式列车构建了列车接地系统的链式电路模型,并提出车-地一体化的交、直流区段联合牵引供电计算方法;同时,建立列车接地保护电阻优化模型,并分析2种列车接地系统配置方案. 以国内某条双制式线路为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方案1相较方案2,列车的车体-轴端电位最大值降低36.58%~41.04%,车体环流最大值降低18.49%~22.97%;并且在方案1中,头尾车保护电阻设置为20 mΩ,可使列车的车体-轴端电位最大值为1.15 V,车体电流最大值为50.30 A,达到抑制车体-轴端电位的最优效果. 该车-地一体化的交、直流区段联合牵引供电计算方法可适用于单一供电制式或者多供电制式列车接地系统的分析.

基于制动特征自学习的磁浮列车强化学习制动控制
刘鸿恩, 胡闽胜, 胡海林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517
摘要(18) HTML全文(7) PDF 2528KB(7)
摘要:

精准、平稳停车是磁浮列车自动驾驶制动控制的重要目标. 中低速磁浮列车停站制动过程受到电-液混合制动状态强耦合等影响,鉴于制动特征理论模型的传统制动控制方法难以保障磁浮列车的停车精度和舒适性.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制动特征自学习的磁浮列车强化学习制动控制方法. 首先,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建立磁浮列车混合制动特征模型,结合磁浮列车运行环境和状态数据进行动态制动特征自学习;然后,根据动态特征学习结果更新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与学习策略,提出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列车制动优化控制方法;最后,采用中低速磁浮列车现场运行数据开展仿真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制动控制方法较传统方法的舒适性和停车精度分别提高41.18%和22%,证明了本文建模与制动优化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人工肾脏泵用磁悬浮轴承设计与磁力特性分析
金俊杰, 王岩峰, 徐程程, 陆文轩, 张晓友, 孙凤, 徐方超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090
摘要(25) HTML全文(17) PDF 3705KB(9)
摘要:

代替透析膜的持续离心分离新方法改善了依赖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脏病患者生活质量,随之,人工肾脏泵的研究被很多学者关注. 但传统人工肾脏泵采用滚动轴承进行支撑,存在溶血高、血栓率高等问题,为此,本文利用磁悬浮轴承的非接触、无润滑、高转速等优点,研发了一种应用于人工肾脏泵的结构紧凑且节能的单自由度控制型磁悬浮轴承.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仿真,探索径向被动控制部分和轴向主动控制部分的设计参数,并对总体进行仿真验证,进而对磁悬浮轴承进行结构性能评估. 结果表明:仿真与实验的径向位移刚度系数分别为47.432 N/mm和49.531 N/mm,轴向电流刚度系数分别为0.144 N/AT和0.135 N/AT,轴向位移刚度系数为223.071 N/mm,满足该磁悬浮轴承的五自由度稳定悬浮要求;所设计的磁悬浮轴承简化了系统结构,减小了控制难度以及降低了系统功耗.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8 × 8 S盒的优化设计方法
王永, 王明月, 龚建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377
摘要(14) HTML全文(4) PDF 2392KB(5)
摘要:

混沌系统具有非线性、伪随机性、初始值敏感等特性,为基于动力系统构造性能良好的S盒提供了基础,进一步保证了分组加密算法安全性. 目前,基于混沌构造S盒的方法大多数针对单个性能指标进行优化,难以获得全面的性能提升. 针对此问题,结合混沌映射与多目标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S盒设计方法. 首先,利用混沌映射的特性产生初始S盒种群;然后,以S盒的非线性度和差分均匀性为优化目标,基于遗传算法框架对上述两指标进行优化. 针对S盒的特点,在优化算法中引入了交换操作,设计了新的变异操作以及非支配序集计算,有效提升了S盒的非线性度和差分均匀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产生的S盒其差分均匀度为6,非线性度值至少为110,有效提升了S盒的综合性能.

一种电磁式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建模与特性分析
张明, 李洪涛, 崔浩东, 孙凤, 徐方超, 张磊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365
摘要(37) HTML全文(11) PDF 3071KB(18)
摘要:

为改善传统线性隔振系统尺寸参数确定后就无法取得更低起始隔振频率的缺陷,本文基于电磁线圈嵌套永磁体结构,提出一种具有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电磁式可变刚度隔振系统. 采用分子电流法建立隔振系统磁力的数学模型;充分考虑隔振系统力学模型中二次与三次非线性刚度项的影响,建立单自由度被动隔振系统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采用增量谐波平衡法(IHB)求解动力学模型,分析激励、电流等对隔振系统位移传递率的影响规律;构建实验测试系统,验证所提出新型隔振系统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表明:通入电流比未通入电流时隔振系统的起始隔振频率降低了19.25%,拓宽了隔振频带,实现了其对不同振源的适应性.

高速磁浮车-桥耦合振动控制参数影响分析
卜秀孟, 王力东, 黎清蓉, 胡朋, 韩艳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534
摘要(24) HTML全文(11) PDF 3721KB(10)
摘要:

磁浮列车悬浮系统控制参数取值不当可能导致车-桥系统异常振动. 因此,明确悬浮系统控制参数与磁浮车-桥系统动力响应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首先,建立包含比例-微分控制的5节编组磁浮列车动力学模型和20跨简支梁桥有限元模型;其次,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最后,计算车速430 km/h时不同控制参数下列车和桥梁的动力响应. 结果表明:增大比例系数会使悬浮和导向系统刚度增大,增大微分系数会使悬浮和导向系统阻尼增大;车体竖向加速度随比例和微分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车体横向加速度随比例系数的增大而增大;悬浮间隙和桥梁竖向加速度均随比例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微分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导向间隙随微分系数的增大而减小,比例系数对导向间隙的影响较小;桥梁横向加速度随比例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微分系数的增大而增大;桥梁竖向加速度主要受电磁力中悬浮电磁铁长度特征频率1~12倍频的影响,桥梁横向加速度主要受导向磁极长度特征频率及其2倍频和导向电磁铁长度特征频率2倍频及4倍频的影响;为减小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综合建议竖向比例和微分系数的取值范围分别为3000~4000和10~25,横向比例和微分系数的取值范围分别为4000~5000和10~25.

卫星通信中高鲁棒性自适应波束赋形算法
张颉, 徐厚东, 王海, 贺洪星, 李里, 傅宁, 涂斌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744
摘要(12) HTML全文(6) PDF 2009KB(3)
摘要:

在卫星通信中,采用自适应波束赋形技术能极大提升导航接收机的抗干扰性能. 然而,传统自适应波束赋形算法对模型失配极为敏感. 针对传统自适应波束赋形算法在期望信号导向矢量和协方差矩阵失配时,输出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高鲁棒性自适应波束赋形算法. 该算法首先估计期望信号的输入信噪比(SNR),再根据SNR构造投影矩阵来估计期望信号导向矢量和干扰信号导向矢量;接着,基于不确定集优化方法再次校正期望信号导向矢量和干扰信号导向矢量;最后,估计信号功率并重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 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协方差矩阵重构波束赋形算法,本文算法具有更优异的输出信干噪比(SINR)性能,当SNR为10.0 dB并存在期望信号波达方向(DOA)估计失配时,本文算法的输出SINR增益可达约1.9 dB;当存在波前扰动失真时,输出SINR增益约1.5 dB;当存在局部相干散射时,输出SINR增益约1.6 dB.

中低速磁浮梁轨一体轨道梁钢混接头试验研究
秦世强, 黄春雷, 龚俊虎, 毛羚, 王秋萍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241
摘要(12) HTML全文(7) PDF 3388KB(6)
摘要:

针对中低速磁浮分离式轨道梁建筑高度较大、无法考虑F轨刚度贡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开孔钢板式梁轨一体轨道梁结构,并针对其钢-混结合部的静力性能开展足尺模型试验和有限元仿真计算分析. 首先,介绍了梁轨一体轨道梁工程背景以及钢-混结合部的结构特征;其次,设计了钢-混结合部静载模型试验,测试F轨、钢连接件和混凝土等构件在各级荷载下的应力和位移;最后,建立了钢-混结合部实体有限元模型,并结合试验数据分析了钢-混结合部的受力性能、传力机理以及设计参数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在1.5倍设计荷载内,钢-混结合部基本处于弹性状态,连接件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荷载继续增大时,F轨的荷载-应力曲线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 5.47倍设计荷载下,混凝土梁体发生开裂破坏. 2)F轨内外磁极位移均较小,钢-混结合部刚度较大;F轨内外磁极位移差在设计荷载下满足设计限值;1.58倍设计荷载下内外磁极位移差达到0.54 mm,开始超过位移差限值;表明钢混结合部刚度的富裕量小于强度,钢连接件应以刚度控制设计. 3)在正常运营状态,磁浮列车荷载主要由钢连件的钢板承压传递,焊钉与开孔钢板传力比例较小;钢连接件中开孔直径、贯穿钢筋直径对传力影响较小,钢连接件腹板厚度增加使得钢混结合部处传力更加平顺.

CPS-SPWM级联H桥激励的变压器铁耗快速计算方法
张新生, 王瑞田, 肖飞, 任强, 谢沁园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789
摘要(18) HTML全文(12) PDF 3755KB(5)
摘要:

针对载波移相(CPS)正弦脉宽调制(SPWM)级联H桥激励的变压器,提出了一种基于经典损耗分离模型的铁耗快速计算方法. 首先,结合SPWM电压波形特征定义了集总占空比,并推导了其关于调制比的解析模型;其次,基于经典损耗分离模型和集总占空比,构建了CPS-SPWM级联H桥的铁耗计算模型,该方法可以直接使用调制比、直流母线电压等参数对铁耗进行计算,从而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谐波分析或者数值积分过程;再次,基于本文铁耗计算模型,提出了一种针对SPWM电压激励的有限元(FEM)仿真等效方法,等效仿真铁耗误差小于3.6%、仿真用时减少74.5%;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有效性,最大铁耗计算误差为7.6%.

顾及观测空间信息的CPⅢ网多维粗差可区分能力分析
闫广峰, 岑敏仪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1008
摘要(11) HTML全文(8) PDF 1788KB(2)
摘要:

高铁CPⅢ网是一个自由测站、自动观测的边角同测后方交会测量网,其观测值间的粗差可区分性除了与控制网设计空间有关外,还会受到全站仪自动观测等观测空间因素的影响. 为此,在由粗差判断方程得到CPⅢ网多维观测值粗差可区分能力的设计空间相关关系基础上,考虑CPⅢ网数据采集中全站仪自动观测特点,引入观测值时序相关性,将观测值间的可靠性关系由传统只考虑设计空间影响扩展到综合评价设计空间和观测空间影响,挖掘得到符合CPⅢ网测量实际的多维粗差可区分能力的规律;然后,采用蒙特卡罗方法验证顾及观测空间信息的CPⅢ网多维粗差可区分能力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CPⅢ网观测值可靠性会受到观测空间的影响,在粗差探测实践中应予以考虑;CPⅢ网中每个测量边观测值均有粗差发现与定位能力;观测同一个目标点的3个测量边中最多可发现并定位1个测量边中的2个粗差;当测站点无错误时,1个测站观测n个目标点的n个测量边中,最多可以发现并定位⌊n/2⌋个测量边中的2⌊n/2⌋个粗差.

交替提升与张拉的索穹顶结构施工优化方法
姜正荣, 苏延, 石开荣, 李之吉, 魏德敏, 梁霖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677
摘要(20) HTML全文(11) PDF 1801KB(6)
摘要:

为确保索穹顶结构施工成型前索杆内力的平稳变化,提出了交替提升内拉环与张拉最外圈斜索的施工优化方法. 首先,以施工过程中的平均结构应变能最小为优化目标,对内拉环的逐级提升高度进行优化;其次,通过仿真分析得到施工过程中的索杆内力和节点位移,并与仅张拉最外圈斜索的施工方法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交替提升内拉环与张拉最外圈斜索的施工优化方法可有效减小施工过程中的索杆内力,降幅最大达61.83%,避免了施工成型前索杆内力的大幅波动,且结构位形变化较平缓,相邻施工步的竖向位移差最大为1.43 m,平均结构应变能较低,仅为55.03%,优化效果显著,验证了该优化方法对索穹顶结构施工模拟的适用性.

状态依赖型切换系统的数据驱动方法建模
王涛, 谭吉, 刘东, 杨叶江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579
摘要(18) HTML全文(7) PDF 2980KB(1)
摘要:

切换系统是由一系列连续或离散的子系统和切换机制组合而成的一类复杂系统,状态依赖型切换系统因其复杂性而尚未被深入研究. 因此,通过系统的输入输出轨迹来对状态依赖的切换系统进行数据驱动建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寻找数据之间的有用信息,建立了输入与输出之间更形象的表达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框架,根据辨识轨迹的切换时刻将数据分段,借助神经网络建立子系统的模型以拟合其切换规则,深度挖掘状态依赖切换系统的信息,得到了切换系统中子系统及子系统间的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机理建模,本文提出的数据驱动方法降低了建模的复杂度17.3%.

深隧系统多工况入流冲击滞留气团分析
汪怡然, 俞晓东, 刘甲春, 张健, 徐辉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1053
摘要(28) HTML全文(14) PDF 3161KB(5)
摘要:

深隧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内涝防治措施,在多竖井入流时存在气团滞留,可能引发压力振荡等问题,从而威胁系统的运行安全. 依托苏州河段深隧工程,建立双竖井单隧洞深隧系统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数值计算,并通过模型充水试验进行验证,分析多工况入流冲击所导致的气团滞留对压力波动的影响,并总结其规律. 结果表明:在设计入流工况下,3.5%的气团滞留可导致最大压力达到35.36 m,相当于控制水位竖井静压的1.77倍;当竖井总入流量恒定时,流量分配对压力的影响较小,而对称入流时极值压力最大,比单侧入流分别偏高3%和6%;在对称入流情况下,随着总入流量的增加,气团的最大压力会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总入流量为116 m3/s时,相较于29 m3/s时增大约30%.

基于二维离散混沌系统与DNA的图像加密方案
徐昌彪, 许浩南, 明志飞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810
摘要(51) HTML全文(61) PDF 3603KB(13)
摘要:

为丰富低维离散混沌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克服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编码的引入使混沌图像加密系统安全性易于降低的问题,基于Arnold映射构建具有恒定正Lyapunov指数的2维离散混沌系统,并将其与DNA编码结合,设计一个混沌图像加密方案. 所设计的混沌系统模型中不含非线性项,系统具有超混沌动力学行为;加密方案中用于加密的混沌序列为明文图像像素与密钥的加取模运算结果,图像按4 × 4大小予以分块,扩散算法中的DNA加减、异或、同或等运算分别基于DNA编码规则1、规则4和规则7. 仿真实验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加密方案的密钥空间达到2266,信息熵为7.9993 bit,密钥灵敏度达到10−15,平均像素变化率(number of pixel change rate, NPCR)、统一平均变化强度(unified average change intensity, UACI)、块平均变化强度(block average change intensity, BACI)分别为99.6092%、33.4664%、26.7718%.

基于重构距离向分谱法的时序InSAR电离层校正及分析
毛文飞, 王晓文, 刘国祥, 杨友涛, 向卫, 蔡嘉伦, 符茵, 张瑞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541
摘要(31) HTML全文(14) PDF 4989KB(6)
摘要: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受电离层延迟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低高纬地区,用于时序InSAR解算的干涉对数量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低频SAR系统的监测精度. 针对该问题,引入重构距离向分谱法(RRSSI),将其扩展为时序InSAR电离层误差估计与校正方法. 为测试方法性能,获取2006年6月至2010年8月间覆盖阿拉斯加Anaktuvuk河区域的ALOS-1 PALSAR 影像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估计时序InSAR结果中的电离层误差,且对小空间尺度电离层扰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经提出方法校正后,研究区域的年平均形变速率均值从校正前的1.46 cm/yr 降至0.49 cm/yr,而标准差则从1.16 cm/yr 降至0.65 cm/yr,精度显著提升;选取时序点的累积形变由校正前的大幅波动变得更加平稳,更符合形变规律.

基于SWIPT的能量收集WSN吞吐量性能分析及优化
李翠然, 杨茜, 谢健骊, 吕安琪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625
摘要(45) HTML全文(21) PDF 2406KB(15)
摘要:

针对能量收集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中的两跳多中继传输问题,构建无线射频能量站(power beacon,PB)辅助的能量收集无线携能通信(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中继模型. 在中继节点具有捕获源节点、环路自干扰和PB信号能量的特性下,推导目的节点采用选择式合并(selection combining,SC)、最大比合并(maximal ratio combining,MRC)两种不同接收策略下的中断概率和吞吐量,继而在保障通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PB发射功率、能量转化效率等多约束条件下,提出一种以吞吐量最大化为目标的联合优化时隙切换因子与功率分配因子的中继选择算法. 仿真和数值结果显示:PB发射功率、时隙切换因子、天线数目、功率分配因子等参数对系统中断概率和吞吐量性能影响显著;当给定PB发射功率为6 dBW,天线数目为3根时,与随机中继选择算法和最大最小中继选择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在SC策略下的系统吞吐量增益分别为0.29 bit/s/Hz 和0.15 bit/s/Hz,MRC策略下的吞吐量增益分别为0.32 bit/(s·Hz)和0.16 bit/(s·Hz).

基于剪力滞附加挠度的箱梁弯曲自振特性分析
张玉元, 张元海, 张慧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618
摘要(39) HTML全文(23) PDF 2096KB(11)
摘要:

为揭示弯曲空间效应对自振频率削弱的影响规律,选取剪力滞效应引起的附加挠度为广义位移,将箱梁翘曲附加变形纳入体系总动能中,运用Hamilton原理,建立考虑剪切、剪力滞及双重效应影响的箱梁弯曲自振频率变分解析解,引入空间效应对自振频率削弱影响的差值比参数,详细分析截面尺寸及边中跨径比对差值比参数的影响. 算例分析表明:考虑剪切和双重效应影响的箱梁自振频率解析解与有限元数值解吻合较好;频率阶数越大,各效应对自振频率的削弱程度越大,其中,双重效应影响最为显著,对一阶频率,双重效应对简支和连续箱梁自振频率分别削弱了4.72%和4.80%;跨宽比、宽高比和边中跨径比越大,自振频率差值比越小;板宽比越大,剪力滞、双重效应自振频率差值比越小,剪切自振频率差值比越大;同一跨宽比时,剪力滞和剪切效应对自振频率的削弱程度相当;不同宽高比下,剪力滞效应对自振频率的削弱程度近乎相同,剪切效应影响较为显著;低阶自振频率计算时可按不带悬臂板的箱梁进行计算.

注浆渗透扩散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值分析
陈锋, 杨杰, 张冲, 余祯, 刘先峰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763
摘要(28) HTML全文(15) PDF 3074KB(5)
摘要:

非饱和地层中的注浆渗透扩散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理场过程,为更加精确分析浆液在饱和与非饱和地层中的扩散特性,并估算注浆渗透扩散范围和注浆挤密区域,以混合理论为基础,建立一个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 通过ABAQUS二次开发,构建一种新型八节点五自由度四边形轴对称Serendipity单元,实现对注浆过程中土体变形、土体孔隙率、孔隙压力和浆液浓度分布的数值求解,以及对土体饱和度、渗透系数等状态变量的实时更新;结合一个三维轴对称注浆算例,分析浆液水灰比、注浆压力、土体初始干密度以及土体初始含水率对粉砂地层注浆效果的影响,并得到浆液水平和竖向扩散距离随不同因素变化的拟合曲线. 研究结果表明:浆液扩散范围受水灰比影响最显著,受注浆压力影响次之,受含水率和干密度影响最小;浆液扩散范围随水灰比增加而增长,水灰比大于1.0时增长显著;注浆管壁周围会形成挤密区域,浆液扩散区域内土体同时受到注浆压力的挤压和孔隙压力的支撑作用;随着远离注浆管壁,土体孔隙率在挤密区域内逐渐减小,在挤密区域外逐渐恢复,且挤密区域随注浆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研究成果可为土体注浆加固范围计算提供理论指导.

输电塔斜材不同节点型式下的受压承载力
鄢秀庆, 何松洋, 李正良, 韩大刚, 高见, 刘红军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573
摘要(38) HTML全文(19) PDF 2929KB(5)
摘要:

为研究节点约束下输电塔斜材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120根等边角钢的偏心受压承载力试验,得到其最小轴、平行轴布置时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及变形形态,研究不同约束刚度、节点型式对其承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长细比小于120时,构件承载力主要受偏心控制,偏心越大,承载力越低,长细比大于120时,构件承载力主要受约束刚度控制,约束刚度越大,承载力越高;A、C类连接在不同长细比时各具优势,但B类连接的承载力始终低于A、C类连接;国内外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均存在较大的偏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在小长细比构件偏心及大长细比构件约束修正不足等方面;结合现行行标公式,针对不同节点连接型式,提出输电塔斜材受压长细比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可用于指导工程设计.

独立充放时序SIDO开关变换器电流型变频控制技术
贺明智, 林润泽, 周述晗, 冯沛, 李欢, 王登峰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535
摘要(53) HTML全文(25) PDF 2901KB(20)
摘要:

单电感双输出(single-inductor dual-output,SIDO)开关变换器工作在共享充放时序下存在电感电流纹波大、输出支路间交叉影响严重以及电路参数宽范围变化下控制电路不能正常工作等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独立充放时序电流型变频控制(current-mode variable frequency control, C-VF)技术. 首先,具体描述变换器在连续导电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下的工作原理,并推导主电路开环传递函数;进一步构建闭环小信号模型,推导闭环交叉阻抗,详细分析不同输出电压及负载电流下变换器的交叉影响特性. 理论分析表明:相较于共享充放时序,独立充放时序C-VF CCM SIDO buck变换器减小了交叉影响,改善了负载瞬态响应性能;当两支路负载电压不等时,减轻某一支路负载可以降低该支路的交叉影响;当两支路输出电压相同但负载不同时,重载支路对轻载支路的交叉影响更小. 仿真和实验证明了上述结论的准确性.

400 km/h高铁桥上直立式声屏障列车风致振动研究
李小珍, 张效邦, 郑净, 徐鸿, 陈锋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033
摘要(43) HTML全文(16) PDF 2513KB(12)
摘要:

高铁列车提速使声屏障动力问题凸显,以列车高速行驶时引发的直立式声屏障的动力放大系数为研究对象,探究直立式声屏障结构的振动特性及影响参数. 首先,建立高铁桥上直立式声屏障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基本动力特性;然后,开展声屏障在400 km/h移动列车脉动风荷载时程作用下的振动规律研究,据此计算声屏障钢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最后,针对声屏障的振动响应和动力放大系数开展多参数分析. 结果表明:车速400 km/h时,5 m高声屏障立柱的动力放大系数约为2.76;声屏障安装位置距轨道中心线距离从3.8 m增大到4.7 m,弯矩响应的动力放大系数减小了0.3;2.3、3.3、5 m高声屏障立柱弯矩响应的动力放大系数分别为1.64、2.52、2.76,顶部的横向位移由0.45 mm增大至3.8 mm,根部弯矩则分别提高了26.8%和60.8%,增大声屏障高度不利于结构的振动特性.

相干衰落抑制Φ-OTDR的分布式光纤周界安防技术
胡祖翰, 钱恒, 石先明, 刘利平, 徐余明, 罗斌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443
摘要(85) HTML全文(27) PDF 6182KB(20)
摘要:

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计(Φ-OTDR)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在铁路周界安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为降低Φ-OTDR中固有的相干衰落对相位解调的影响,提高扰动信号识别率,提出一种基于矢量旋转滑动平均(MVRA)的相干衰落抑制方法. 首先,对探测信号复矢量化,并对各位置的复矢量信号按初相角进行旋转对齐;然后,采用滑动平均的方法缓和信号幅度起伏以及减小噪声功率,提高信噪比,进而抑制相干衰落;其次,从衰落抑制信号解调出扰动信号,将MVRA与频谱提取重组(SERM)、数字向移变换(DPST)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差分相位标准差验证抗衰落效果;最后,通过搭建分布式光纤周界入侵检测实验平台,模拟环境噪声、应力破坏、攀爬、剪网4种防护扰动信号,以解调的相位灰度图作为特征图像,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模式识别. 实验结果表明:相比SERM、DPST,MVRA能更高效地抑制衰落,当滑动窗长50 ns时,MVRA提高11.2 dB信噪比;扰动信号的识别率由衰落抑制前的88%提高到衰落抑制后的92%.

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PP-ECC梁的抗弯性能
李福海, 杨宗驰, 刘耕园, 刘梦辉, 吴昊南, 陈昭, 李固华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645
摘要(56) HTML全文(20) PDF 2714KB(6)
摘要:

为探究冻融以及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对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PP-ECC)梁抗弯性能的影响,设置7种试验工况,采用三分点加载方式对PP-ECC梁抗弯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冻融及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PP-ECC梁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抗弯承载力及裂缝发展形态差异;基于计算假定和正常环境下PP-ECC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模型,结合PP-ECC材料冻融劣化机理,推导出PP-ECC梁在冻融环境下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持荷损伤系数γ,建立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PP-EC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持荷比的PP-ECC梁极限抗弯承载力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出现不同程度降低,500次冻融循环后,持荷比为0、0.25、0.50的PP-ECC梁极限抗弯承载力分别降低了28.70%、27.09%,35.69%;受拉区PP-ECC材料开裂后不退出工作仍能协同受拉钢筋参与全截面受力;PP-ECC 梁在达到极限状态时,受拉区呈多条裂缝稳态发展模式,且随冻融损伤加剧,梁体最大裂缝宽度增大、裂缝数量减少;单一冻融以及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的PP-ECC梁仍满足平截面假定;基于平截面假定建立的冻融和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PP-ECC 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吻合度分别到达0.88~1.06和0.96~1.10.

考虑气动力跨向振幅依存性和相关性的桥梁涡振响应分析
杨猛, 王云飞, 赵家斌, 周敬, 王永景, 李永乐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714
摘要(56) HTML全文(21) PDF 2358KB(13)
摘要:

为研究非线性气动力跨向振幅依存性和跨向相关性对桥梁涡振响应的影响,首先,引入由振幅多项式表达的桥梁非线性气动力模型;其次,在二维涡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同时考虑气动力的跨向振幅依存性和跨向相关性的三维涡振振幅响应分析方法;最后,以主跨1700 m的大跨度悬索桥为例,通过风洞实验识别其主梁在不同风攻角下的竖向涡振非线性气动力参数,进而分析不同风攻角下一阶正对称竖弯模态下的涡振振幅响应. 研究结果表明:当气动力沿跨向完全相关时,在气动力跨向振幅依存性的影响下,三维分析方法得到的各风速涡振响应明显大于二维分析,约大19%;当气动力沿跨向不完全相关时,三维分析的涡振振幅响应比不考虑相关性时降低明显,其中大部分风速下的降低范围在16%~30%,个别风速下约降低70%;证明了考虑气动力跨向不完全相关性和跨向振幅依存性对准确预测大跨度桥梁涡振响应的重要性;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对于扭转涡振及高阶模态下涡振分析同样适用.

基于双层梁理论的隧道下穿诱发无砟铁路变形计算方法
雷鸣, 张丙强, 刘海, 黄志斌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033
摘要(40) HTML全文(24) PDF 1764KB(15)
摘要:

为研究隧道下穿无砟铁路轨道时板底部脱空对轨道变形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的隧道下穿引起无砟铁路变形的计算方法. 首先,将无砟铁路轨道结构简化为双层地基梁模型,建立隧道下穿施工引起无砟铁路变形的控制方程;然后,将无砟铁路分为中间脱空段和两端接地段共三部分,推导隧道下穿施工诱发无砟铁路变形的计算式,对比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无砟轨道变形的理论计算值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最后,探讨了新建隧道埋深、隧道下穿施工引起周围地层的损失率,以及既有铁路与隧道间的水平夹角对无砟铁路轨道变形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当隧道从铁路下方6 m处垂直穿越既有铁路时,轨道中点变形将达到最大值;隧道施工引起周围地层损失率从0.25%增大到2.50%时,轨道中点变形和轨道板底部脱空区宽度将分别增大4.0倍和2.2倍.

超声滚压EA4T车轴钢疲劳性能及寿命预测
张继旺, 张浩楠, 杨冰, 苏凯新, 李行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257
摘要(68) HTML全文(31) PDF 3147KB(9)
摘要:

为研究表面超声滚压(SURP)处理对EA4T车轴钢疲劳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SURP技术对EA4T车轴钢试样进行表面处理,并对处理后的试样进行表面性能测试,分析表面三维形貌、粗糙度、硬度、残余应力、半高宽(FWHM)和晶粒尺寸的变化;然后,采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对EA4T车轴钢试样进行疲劳试验,获得应力-疲劳寿命(S-N)曲线,并分析了裂纹扩展规律,研究SURP处理对EA4T车轴钢疲劳性能和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最后,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以加载应力幅值、表面粗糙度、表面半高宽、表面硬度、硬化层深度、表面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力层深度为输入的超声滚压EA4T车轴钢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并对超声滚压EA4T车轴钢试样进行寿命预测. 研究结果表明:SURP处理后可以使试样表面粗糙度降低为0.17 μm,并去除了表面梨沟形貌;试样表面硬度提升至420 HV,试样表面引入约−500 MPa的残余应力以及约550 μm深的残余应力层;研磨试样和研磨抛光试样以及SURP处理试样均具有传统疲劳极限,研磨试样和研磨抛光试样的疲劳性能基本一致,且疲劳极限均为355 MPa,SURP处理试样疲劳性能显著提升,其疲劳极限为455 MPa,相比研磨试样提升了28%;疲劳断口观察表明,所有试样的疲劳裂纹均萌生自表面,SURP处理没有改变试样的疲劳破坏机制;SURP处理使试样的裂纹扩展门槛值从6.29 MPa$ \sqrt{\mathrm{m}} $增加到11.21 MPa$ \sqrt{\mathrm{m}} $,同时减缓了裂纹萌生以及短裂纹扩展从而显著提高了EA4T车轴钢疲劳性能;超声滚压EA4T车轴钢疲劳寿命预测模型预测精度为88.5%.

结合型式对地铁车站上盖物业的振动响应影响
许炜萍, 刘易然, 黄谦, 刘旭, 赵楚轩, 王呼佳, 杨朋, 孙克国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284
摘要(63) HTML全文(38) PDF 4111KB(17)
摘要:

为研究地铁振动对不同结合类型地铁车站及其上方的动力反应影响,基于地铁车站与上盖物业连接型式的主要承载区别,提出“软结合”“硬结合Ⅰ”“硬结合Ⅱ”3种结合型式;然后,采用车-轨耦合模型得到列车荷载谱,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地铁车站-上盖物业数值仿真模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数值仿真模型与参数的正确性;最后,基于数值仿真,从时域、频域出发,研究3种结合型式下上盖物业的振动响应. 研究结果表明:软结合型式下站厅层到上盖物业一层加速度峰值减小69.10%,硬结合Ⅰ型减小2.08%,硬结合Ⅱ型增大2.94%,硬结合型式下上盖物业振动加速度较软结合型式大;3种结合型式下上盖物业振动的频率主要在40~90 Hz,且对于上盖物业同一楼层,振动随距振源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软结合型式下上盖物业一层加速度级最大值为71.4 dB,较站厅层减小8.1 dB;硬结合Ⅰ型、硬结合Ⅱ型的上盖物业加速度级最大值分别为83.4 、79.4 dB;地铁振动造成上盖物业附加第一主应力很小,且在向上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快;从站厅层到上盖物业,软结合型式第一主应力衰减85.81%,硬结合Ⅰ、Ⅱ型式分别衰减63.46%、72.27%,间隔土对附加应力有明显衰减作用. 在地铁实际建设工程中建议选用软结合型式.

高速磁浮列车搭接结构悬浮系统仿真分析
王志强, 龙志强, 李晓龙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932
摘要(119) HTML全文(50) PDF 3340KB(45)
摘要:

为模拟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运动过程并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系统响应,本文围绕悬浮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和仿真分析展开研究. 首先,介绍以搭接结构为基本单元的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通过机理分析方法构建理想情况下的悬浮系统数学模型;然后,对悬浮系统模型进行合理简化,并针对简化模型设计标称控制器;最后,仿真验证了标称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并对比分析仿真和实验条件下永磁电磁混合悬浮系统的起浮降落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得到的悬浮间隙、悬浮电流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与实际系统的变化趋势吻合,稳态时误差小于5%.

复杂孕灾环境下隧道进口斜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徐正宣, 林之恒, 刘云鹏, 聂晓芳, 任利, 张志龙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361
摘要(44) HTML全文(16) PDF 5625KB(6)
摘要:

高地震烈度、高地应力、高陡、高寒等复杂孕灾环境下的隧道洞口斜坡,在降雨、强震或人类强烈工程活动影响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为探究复杂孕灾环境下隧道进口斜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以我国西南某加日山隧道为依托,通过无人机摄影、槽探、室内实验及洞探原位测试等“天空地”一体化勘察技术,实现斜坡工程地质信息精细获取,系统揭示斜坡典型破坏特征,讨论斜坡2种破坏成因与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法与三维数值模拟方法,量化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斜坡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加日山隧道进口斜坡在自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3种工况下稳定性系数均大于1.15,斜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仅后缘表部存在局部变形失稳的可能,成果可为类似隧道的选线规划以及建设运营安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泥巴山断裂带新构造现象及其意义探讨
邓荣贵, 钟志彬, 王文坡, 王园园, 张晋, 刘远程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376
摘要(50) HTML全文(14) PDF 5116KB(4)
摘要:

在京昆高速公路雅安至西昌段泥巴山隧道场地区构造地质测绘中发现了新的地质构造现象,为论证泥巴山断裂带性质和新构造现象的区域地质构造意义,采用石英颗粒形态扫描、地质力学与岩体力学原理和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首先,阐述泥巴山隧道场地区的工程地质环境和新构造现象;然后,论述泥巴山断裂带边界断层和区域构造的活动性;其次,对新构造现象的区域地质构造意义进行探讨;最后,利用数值模拟分析论证新构造现象的存在性和区域构造新格架证据的合理性. 结果表明:泥巴山断裂带具有明显的新构造活动特征;新构造变形现象所属的泥巴山断裂带与川西“Y”字形活动构造带中的鲜水河活动断裂带有成因上的同根性,是鲜水河断裂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泥巴山断裂带及其东南延伸断裂(峨边—马边—雷波段)与川西“Y”字形活动构造带构成了原生性的类“X”形构造模式,并具有孕育中强震活动的条件.

复杂山区桥址区地形模型边界过渡段线型研究
张明金, 颜庭辕, 胡博, 陈红宇, 李永乐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282
摘要(40) HTML全文(23) PDF 2583KB(13)
摘要:

复杂山区桥址区地形模型过渡段曲线直接影响到风洞实验或数值模拟结果的精确性,为探究桥址区地形模型边界过渡段所采用线型的合理形式,基于设置过渡段的2种思路提出构造过渡段线型的基本原则;采用数值模拟方式对比研究3类典型过渡段线型在均匀来流流经时沿程气流分离特性、平均风速剖面、风攻角剖面及湍流动能沿程分布;分析过渡段斜率变化对流场的影响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平方正弦曲线在气流分离特性终同位置最大剪应力差为3.77 × 10−3 Pa,风特性过渡性能上同高度最大风速差0.09 m/s,最大湍流动能差1.46 × 10−3 J,均优于其他线型,为桥址区地形模型过渡段线型选取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矢跨比开口球壳的施工过程优化分析与监测
石开荣, 林志毅, 姜正荣, 陈春光, 陈一乔, 梁军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228
摘要(32) HTML全文(15) PDF 2707KB(1)
摘要:

为保证复杂空间网格结构的施工安全性,对其进行施工过程优化分析与监测研究. 以某大矢跨比单层开口球面网壳结构为例,对该复杂异形结构进行施工全过程的有限元模拟,通过变化支座边界条件、肋杆轴线形状和临时支撑胎架支承方式建立不同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探讨其关键构件应力与结构位移的变化情况,以对施工过程进行优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有临时支撑胎架的弧形杆模型作为最终计算模型进行施工模拟,并将卸载前后的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施工过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对临时支撑胎架的失效敏感性进行研究,以避免出现结构安全问题. 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模型与实际结构较为相符,卸载前后各测点的应力变化较小,最大拉、压应力变化量分别为10.61 MPa和−5.67 MPa,该大矢跨比异形球面网壳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可控状态;某一支撑胎架失效对其周边相邻区域的杆件应力、结构位移有较大影响,其中杆件应力最大变化为28 MPa,竖向位移最大变化为13 mm,因此,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支撑胎架的可靠性.

基于车轨耦合的地铁车轮多边形形成机理研究
施以旋, 戴焕云, 毛庆洲, 石怀龙, 汪群生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785
摘要(65) HTML全文(28) PDF 6337KB(14)
摘要:

车轮多边形磨耗会恶化轨道车辆振动环境,导致结构部件的共振疲劳失效,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为研究地铁车辆车轮多边形磨耗的形成机理,开展线路动态跟踪试验研究,建立车轨垂向耦合有限元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轮轨长期磨耗迭代仿真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实测车辆发生了明显的7~9阶的车轮多边形磨耗,导致车辆出现50~70 Hz的强迫振动,频率与轮轨系统耦合振动P2力频率接近;通过车轮磨耗迭代仿真分析,确定了钢轨周期性接头焊缝不平顺引起的轮轨系统P2力共振是导致车轮7~9阶多边形磨耗的根本原因;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和梯形轨枕道床而言,长期轮轨P2力作用会分别引起8阶和15阶车轮多边形磨耗.

城轨交通制动能量利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刘继宗, 张祖涛, 王浩, 孔苓吉, 伊敏熠, 朱忠尹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676
摘要(86) HTML全文(144) PDF 4831KB(14)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有着重要作用,而其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技术也备受关注. 目前,逆变式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技术包括回馈电路拓扑结构、车-网电压关系和回馈装置优化;其余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技术包括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电池储能在内的各类储能式. 系统而全面地回顾了基于逆变回馈和储能回馈的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技术,指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特征、趋势以及关键研究问题,包括提升储能密度、系统稳定性与装置寿命,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商业化发展提供指导. 同时对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技术的研究趋势进行分析,未来研究方向可聚焦于系统拓扑优化、储能容量、系统稳定性、使用寿命及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

轮对升降速工况下短信号拼接定速信号的方法
张伟, 董大伟, 黄燕, 闫兵, 华春蓉, 吕路梅, 宋世哲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523
摘要(44) HTML全文(19) PDF 4486KB(9)
摘要:

列车轮对的特征值与转速密切相关,进行轮对故障定量分析时需要采集某转速下一定长度的信号,而实际工作于变速工况的系统难以方便获得该信号,为了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不需要转速计的信号重构方法,该方法利用升降速工况下的短信号片段拼接成指定转速下的定速信号. 首先,采用STFT(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峰值搜索方法获取转速曲线并提取通过指定转速的多个信号片段;其次,将信号片段转换成角域信号并通过互功率谱密度确定信号间的相位差,根据相位差和前信号的长度,得到信号间的拼接位置,并采用插值和融合技术保证拼接信号的连续性;最后,将拼接得到的角域信号恢复成时域信号. 经与轮对结构相似的转子实验台实验验证:某裂纹轴在升降速过程中,使用本方法获得的各转速拼接信号频谱和实验获得的定速信号频谱高度接近,其中15.0 Hz拼接信号与定速信号的1x、3x值的相对误差仅为0.9%、1.0%,将待拼接信号加入噪声且缩短到1.5个周期后,拼接相位误差不超过10°.

高速电磁阀能量分布和动态响应耦合关系仿真
赵建辉, 陈文菲, 杨贵春, 陈敬炎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452
摘要(64) HTML全文(18) PDF 2768KB(5)
摘要:

为研究高速电磁阀内部的能量分布及能量参数与动态响应之间的耦合关系,对高速电磁阀性能进行优化,首先,基于有限元法建立高速电磁阀动态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利用D最优实验设计方法和最小二乘法,构建以能量参数为因素的电磁阀动态响应特性响应面预测模型;最后,使用元效应分析法开展了高速电磁阀动态响应显著能量参数及参数交互作用的仿真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单参数中涡流能量E1是影响高速电磁阀开启响应时间To的较敏感参数,To随着E1的增加相应地增加了约25%,涡流能量阻尼能量E1E3和涡流能量焦耳能量E1E4之间的交互是影响To的高敏感参数,涡流能量焦耳能量E1E4之间的交互是影响关闭响应时间Tc的高敏感参数;交互参数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会随取值范围而改变.

PCB型电磁感应式直线位移传感器短周期误差抑制方法
汤其富, 李咪, 赵静, 郭羊庭, 彭松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450
摘要(46) HTML全文(22) PDF 3177KB(8)
摘要:

在直线位移测量中,基于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工艺的新型电磁感应式位移传感器因具有较大栅距,在制造、装配等工艺环节易导致短周期误差. 在所导致的短周期误差类型中,1次和4次误差是PCB型电磁感应式直线位移传感器中最常见的短周期误差. 因此,为减小测量过程中产生的1次和4次误差,本文从输出信号出发针对此两种误差的产生机理开展研究,并提出一种不依赖外部基准的误差自我修正方法. 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短周期1次和4次误差的来源,以及2种误差与传感器原始SIN(Sine)和COS(Cosine)信号的函数关系;然后,建立基于传感器原始SIN和COS信号特征的短周期误差函数模型,并根据本文传感器样机的实测数据计算出误差函数模型中1次和4次误差的相应参数;最后,将1次和4次误差模型用于传感器样机的误差补偿. 研究结果表明:补偿后的样机实验结果显示误差峰峰值由51.6 μm减小到36.2 μm,其中短周期1次误差减小了约64.5%,短周期4次误差减小了约83%.

隧道下穿诱发既有管道-土体非协调变形解析研究
潘钦锋, 张丙强, 黄志斌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334
摘要(55) HTML全文(27) PDF 2289KB(23)
摘要:

为分析隧道下穿既有管道施工时既有管道底部脱空对其挠曲响应的影响,提出隧道下穿施工诱发既有管道-土体非协调变形理论模型及其解析解. 首先,将既有管道视为无拉力Pasternak地基上的Euler梁,根据管道与底部土体的接触状态,建立下穿施工引起既有管道-土体非协调变形控制方程,并推导出既有管道挠曲计算式;然后,采用提出的理论方法,探讨了既有管道脱空区上部竖向土压力、抗弯刚度及其所处位置地层沉降槽宽度和最大值等参数对其底部脱空区长度的影响;最后,提出下穿施工引起既有管道底部脱空区长度的参数归一化经验计算式,进一步简化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引起既有管道挠曲的计算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既有管道底部脱空区长度与两归一化参数(既有管道抗弯刚度与地基刚度比、既有管道脱空区上部竖向土压力与地层自由沉降槽最大值比)呈较好的相关性,其拟合公式计算值与理论数据的相关系数接近于1.

断索状态下斜拉桥以及桥上列车的动力响应
王涛, 张兴标, 王路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266
摘要(68) HTML全文(21) PDF 5693KB(13)
摘要:

为研究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断索状态下,风、列车动力作用时的动力响应特性,以实际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建立全桥3维计算模型. 使用非线性隐式动力时程算法,分析突然断索时全桥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列车-桥梁耦合作用下,不同突然断索工况发生时,桥梁结构与桥上行驶列车的动力响应;讨论在少量拉索断索后,结构处于静力平衡状态时,风-列车-桥梁耦合动力作用下,桥梁结构与桥上行驶列车的动力响应;使用非线性显式有限元动力时程算法,研究拉索在横向风作用下的断裂下坠状态. 研究结果表明: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具有较高的安全冗余,跨中双侧较长拉索超过12根断裂后才可能导致连续断索垮塌;单根拉索断裂时其余拉索最大动应力增幅约为100 MPa,对桥梁结构安全性影响较小;列车在桥上行驶时,若发生突然断索,会导致列车加速度响应发生较为明显变化,各个工况计算结果中,最大约为1.5 m/s2;单根最长拉索断裂后,列车过桥竖向位移响应增加小于0.01 m,对桥梁刚度影响较小,可保持列车通行;当最长拉索发生断裂时,若横向风速达到30 m/s,可能使断裂拉索坠落在主梁上层车道内,入侵距离约为5 m,影响上层车道的通行安全.

智能网联环境下信号交叉口车辆轨迹重构模型
杨涛, 马玉琴, 刘梦, 姚志洪, 蒋阳升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321
摘要(88) HTML全文(29) PDF 2407KB(8)
摘要:

车辆轨迹数据提供了大量的时空交通流信息,可用于各类交通研究. 传统车辆轨迹模型多以人工驾驶环境为研究对象,普遍未考虑由常规车(RV)、网联人工驾驶车(CV)以及智能网联车(CAV)组成的混合交通流的影响. 为解决该问题,构建了智能网联环境下信号交叉口全样本车辆轨迹重构模型. 首先,分析并介绍智能网联环境下城市道路交叉口处车辆组成及排队通过情况;然后,构建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轨迹数量估计模型,并针对前后车的排队情况提出虚拟车的概念用于估计不同车辆的交通状态. 最后,设计数值仿真实验分析交通流密度和网联车渗透率对模型的影响,并基于NGSIM数据进行实例验证. 结果表明:轨迹重构模型的数量误差和位置误差均随着交通流密度和网联车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如交通流密度由20 veh/km增大至50 veh/km的过程中,模型数量误差和位置误差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最大误差不超过6.88%和8.02 m;与网联人工驾驶车渗透率相比,智能网联车的渗透率对模型结果影响更大.

FRP约束UHPC圆形短柱轴心受压性能研究
马恺泽, 韩潇, 何腾伟, 白景柱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332
摘要(48) HTML全文(22) PDF 2538KB(5)
摘要:

为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 种类、FRP层数和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圆形短柱轴压性能的影响,对21个FRP约束UHPC圆形短柱进行轴心受压试验,分析试件的失效破坏特征及受力机理,研究各参数对试件极限强度和极限应变的影响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FRP层数的增加可以提高UHPC圆形短柱的极限强度,试件C12、C22、C32的极限强度比C11、C21、C31分别提高了17.8%、25.4%、23.4%;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可以使UHPC圆形短柱的极限强度和极限应变得到提高,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试件的脆性,试件C31的极限强度和极限应变比试件C21分别提高了2.9%和15.1%,比试件C11分别提高了4.7%和50%;在FRP层数和钢纤维体积掺量相同的情况下,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对圆形短柱极限强度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试件C11、C12和C13的极限强度比试件G11、G12和G13的分别提高了9.7%、7.8%和7.2%;考虑钢纤维的约束影响,提出FRP约束UHPC圆形短柱的抗压强度和极限应变的计算模型,并进一步给出FRP约束UHPC的本构模型.

侧风作用下大跨拱桥变形对高速列车行车平稳性的影响机理
李小珍, 周彦希, 王铭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598
摘要(74) HTML全文(25) PDF 4546KB(21)
摘要:

为探求侧风下的拱桥变形对列车平稳性的作用机理,通过风-车-桥耦合系统得到跨中横、竖向位移,分析不同风速、车速下的列车行车平稳性,量化桥梁变形对风-车-桥系统中列车横、竖向加速度的贡献;结合车体加速度响应的敏感波长及桥梁变形的时频特性,分析桥梁变形对行车平稳性影响机理. 结果表明:桥梁竖向位移差异较横向位移差异较小,且主要位移由车致桥梁变形产生,最大幅值达到了−9.2 mm;在列车及风荷载作用下,桥梁横向及竖向位移较为显著,但其对列车平稳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界墩位置处,约为其余位置响应的4倍;除交界墩区域,桥上列车的行车平稳性主要由风致列车振动及轨道不平顺决定;车体横向及竖向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分布与轨道不平顺的波长密切相关,其对应的敏感波长区间均小于120 m;车体横向及竖向加速度主要受车辆荷载作用引起的桥梁变形影响,而风荷载引起的桥梁变形主要分布于主跨范围内,波长大于120 m,因而未对列车车体加速度产生显著影响.

连续排水边界下抽水引发的弱透水层固结解
江留慧, 李传勋, 吴文兵, 梅国雄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473
摘要(48) HTML全文(18) PDF 2074KB(11)
摘要:

为探究更能反映实际透水能力的排水边界对超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的影响,首先,通过引入孔压随时间指数衰减的连续排水边界,建立连续排水边界下潜水层水位变化引发的下卧弱透水层一维固结模型;其次,采用分离变量法获得其模型普遍解析解答以及水位瞬时下降和水位单极等速下降2种特殊降水模式的解析解;然后,通过特定条件下解析解的退化初步验证本文解析理论的正确性;最后,以水位单级等速下降为例,利用本文解计算不同界面参数下弱透水层的固结曲线,着重分析界面参数对固结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沉降曲线与室内试验沉降曲线对比,最大误差为13%,进一步说明连续排水边界更贴合实际透水边界;界面参数越大(排水边界透水性越好),孔压消散速率越快,固结速率越快,越早完成固结,但其并不影响最终固结状态.

拉应力作用下早龄期混凝土相对湿度响应试验研究
赵海涛, 丁健, 杨果, 相宇, 徐文, 陈育志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134
摘要(67) HTML全文(30) PDF 4096KB(9)
摘要:

为系统研究早龄期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对不同水平拉应力的响应规律,设计恒定轴拉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测试方法,试验研究了不同拉应力下的相对湿度响应规律,并基于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给出早龄期混凝土单面干燥条件下相对湿度与拉应力的线性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拉应力施加会造成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瞬时下降,当拉应力从0.8 MPa增加到3.2 MPa时,混凝土深度分别为50、75、100 mm处的相对湿度变化值从0.5%、0.4%和0.3%增加到0.8%、0.7%和0.6%;随着拉应力逐渐增大,相对湿度下降值逐渐增大;在相同拉应力下,距离混凝土暴露面近的相对湿度对拉应力的响应更为显著;拉应力持荷状态下相对湿度会逐渐恢复,恢复时间约2.5 h,在压应力持荷状态下也出现了类似现象,恢复时间约20.0 h,拉应力持荷状态下相对湿度恢复时间更短.

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对钢轨磨耗影响分析
王平, 宋娟, 杨春凯, 安博洋, 陈嵘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392
摘要(66) HTML全文(35) PDF 2908KB(26)
摘要:

轮轨蠕滑曲线会影响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进而影响钢轨磨耗,为研究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对钢轨磨耗的影响,首先,基于最小二乘法获得了适用于Polach模型和修改FASTSIM算法的参数,模拟40~400 km/h行车速度范围内的实测蠕滑曲线;随后,在SIMPACK软件中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Polach模型考虑实测蠕滑曲线;最后,采用Kik-Piotrowski模型和修改的FASTSIM算法进行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计算,并结合USFD磨耗模型预测钢轨磨耗,对比了理想与实测蠕滑曲线条件下钢轨磨耗的差异. 研究表明:理想蠕滑曲线条件下钢轨磨耗深度明显大于实测蠕滑曲线下的结果,随着车辆通过次数的增加,理想条件下钢轨磨耗分布范围更大,内外轨磨耗分布范围分别为实测蠕滑曲线的1.5倍和1.3倍;摩擦系数和磨耗率显著影响钢轨磨耗大小及磨耗分布情况,故在车辆动力学仿真和钢轨磨耗计算中有必要考虑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形成了确定实测蠕滑曲线参数的前处理程序,可服务于车辆动力学仿真和钢轨磨耗计算,可以有效指导现场进行钢轨打磨等养护维修工作.

基于响应面法的结构参数对引射器引射系数影响的仿真研究
贾德民, 王晓艳, 王培伦, 于彬彬, 徐煜, 陈修旻, 赵建辉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232
摘要(61) HTML全文(44) PDF 3493KB(13)
摘要:

为分析引射器引射系数的显著影响因素,建立以空气为介质的引射器二维可压缩流动数值模型,基于实验数据完成了引射器模型计算准确性的校核验证. 采用D最优实验设计方法设计计算矩阵,基于最小二乘法构建二阶形式的引射系数响应面预测模型,并基于响应面预测模型开展了引射系数显著参数及参数交互作用的仿真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引射系数预测值和计算值的吻合性证明了响应面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扩压段长度、混合段长度、混合段直径和喷嘴出口到混合段入口距离的交互、混合段直径和混合段长度的交互、混合段长度和扩压段扩散角的交互是引射器引射系数的关键影响因素,因其对引射系数影响的P值小于0.001;扩压段扩散角、喷嘴出口到混合段距离和扩压段长度的交互、混合段长度和喷嘴出口到混合段距离的交互对引射系数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引射系数影响的主要参数;在参数显著交互作用中,影响引射系数的显著因素是变化的,取决于显著交互作用双参数的取值范围.

马蹄形预制及喷锚初期支护结构试验对比研究
白中坤, 毕程程, 赵修旺, 薛永涛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197
摘要(51) HTML全文(32) PDF 4648KB(8)
摘要:

为研究新型马蹄形预制初期支护结构的力学变形特征,与喷锚初期支护结构进行比较,开展两类结构的原型加载试验,系统性地从结构设计、衬砌预制、试验加载及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预制初期和喷锚初期,支护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2.80倍和1.32倍设计荷载,前者的极限承载能力约为后者的2.12倍;预制初期,支护结构在拱顶、拱腰位置受正弯矩和负轴力作用,在拱肩和拱底位置受负弯矩和正轴力作用,喷锚初期,支护结构与之相近,临近破坏阶段,前者的最大弯矩约为后者的1.39倍,最大轴力约为后者的1.45倍;预制初期支护结构和喷锚初期支护结构凹凸变形趋势基本一致,结构破坏时呈现右拱肩外凸,右拱腰内凹,且型钢与混凝土产生剥落,前者极限变形能力约为后者的1.20倍.

浇筑期温度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和微孔结构的影响
刘鑫, 姚云龙, 张思卿, 史云强, 洪宝宁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179
摘要(60) HTML全文(29) PDF 5030KB(4)
摘要:

泡沫混凝土在浇筑至固化成型这段时期内,易受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利环境因素会导致固化成型后泡沫混凝土的性能退化和劣化. 为研究泡沫混凝土在浇筑期受温度(−15~70 ℃)影响后的性能和微孔结构,设计单因素室内试验方案,以干密度作为泡沫混凝土物理性质评价指标,抗压强度作为施工质量评价指标,吸水率用以评价泡沫混凝土的运营耐久性,并利用图像数据采集系统及Image J软件分析泡沫混凝土微孔结构的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上升,泡沫混凝土干密度总体呈阶梯式下降,抗压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吸水率以0 ℃为分界点,温度降低或升高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等效孔径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孔隙圆度值先增大后减小,孔隙分布分维先减小后变大;从混凝土宏观性能和微孔结构的演变规律建议泡沫混凝土浇筑期施工的温度范围为−5~40 ℃.

电液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能量管理研究综述
刘桓龙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1011
摘要(222) HTML全文(80) PDF 1875KB(18)
摘要:

现有混合动力驱动技术以油电、油液混合动力为主,旨在提高传统燃油车辆的能量利用率、降低油耗和排放. 基于液压技术的大功率密度及能量再生优势,电液混合动力系统可在全速工况范围内实现能量高效利用,提高纯电驱系统的功率密度,有效改善电动车辆续驶里程及蓄电池循环使用寿命. 本文对电液混合动力系统构型、能量回收技术、能量释放模式及控制策略等相关研究成果的进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分析了利用电液混合动力构型与先进能量管理策略提升纯电动车辆动力性能与能量利用率的可行性技术方案与应用前景.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装备电液混合动力系统后车辆最大可降低约40%的能量消耗,在能量高效利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对于电液混合动力系统而言,液压能再生、耦合与释放等与行驶场景及电机工况点密切相关,研究重点应解决动力耦合、再生制动与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从而提升动力系统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功率密度与节能特性.

应急物资储备与调度优化研究综述
黄莉, 严孜, 王伟
当前状态: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632
摘要(958) HTML全文(191) PDF 1524KB(126)
摘要:

三防(防汛、防旱、防台)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是三防工作非工程措施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三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基于三防应急物资储备与调度在提升灾害应对能力中重要性的分析,分别从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的概念、应急物资需求、储备规模与储备模式、应急物流节点选址与布局规划、应急物资存储策略与货位分配、应急物流调度优化)和三防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现有研究的进展和存在不足. 目前的洪涝、干旱、台风灾害预测预报与风险评估领域已经形成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但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考虑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与三防应急物资需求之间的关联性;二是缺少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例如:储备网络、节点、通道的可靠性等;三是现有研究中关于不确定条件下三防应急物资调配-路径集成问题的动态规划未得到较好的解决. 受我国灾害管理部门分割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也大多分开进行,整合三防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一体化的研究需求迫切,因此,基于需求驱动确定物资储备规模,并对三防应急物资储备优化与集成调度开展系统性研究是现实所需.

2020-02ml 目录
当前状态:
摘要(468) HTML全文(308) PDF 350KB(32)
摘要:
浅埋盾构穿越渗透性地层时极限支护压力分析
曹利强, 张顶立, 李新宇, 李奥, 孙振宇
当前状态:
摘要(388) HTML全文(327) PDF 1116KB(50)
摘要:
基于半承压水模型综合考虑土压盾构穿越渗透性地层时覆土层及下卧层的渗透性,推导了盾构穿越层中沿掘进方向的水头分布的解析解,将其与现有的二维渗流场的解析解结合扩展为相应的三维近似解,同时采用数值仿真得到稳态渗流条件下浅埋渗透性地层的主、被动破坏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柱体+弧形转角体模型,将前述三维渗流场引入该模型,通过力矩平衡法得到了相应两种极限状态下开挖面支护压力的计算公式,与既有结果进行对比,此计算方法更接近数值解. 研究结果表明:施工对开挖面前方渗流场的扰动基本局限在三倍洞径以内,主、被动极限支护压力的值随水头差的增大均线性增加,盾构直径和水头差是影响主动极限支护压力的主要因素,拱顶埋深与盾构直径是影响被动极限支护压力的主要因素;实际施工过程中,支护压力值应尽可能接近水土分算下的土体原始地层侧压力值,并在其附近(最好在其上方)小幅度波动,波动范围应以变形控制标准为依据.
显示方式:
考虑材料温变特性的三维轮轨接触热分析
王平, 张洪吉, 孙耀亮, 安博洋, 何庆
2024, 59(2): 239-246, 30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093
摘要(129) HTML全文(30) PDF 2901KB(27)
摘要:

为研究材料温变特性对轮轨接触行为和摩擦温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材料温变特性的三维轮轨热力耦合模型,能够考虑纵、横向蠕滑率和自旋的影响,更为真实地模拟轮轨系统的服役状态. 首先,研究了热力耦合建模方式对轮轨界面摩擦温升及接触应力的影响;随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地铁小半径曲线处车辆-轨道相互作用模拟. 结果表明:当轮轨界面温度达到450 ℃时,轮轨接触应力显著降低,降幅可达20%;考虑热力耦合建模后,轮轨界面的预测温升明显低于不考虑热力耦合建模时的结果,在蠕滑率为0.16时,两者的差异可达51%;地铁车辆在小半径曲线线路上运行时轮轨摩擦温升因过大的蠕滑率与自旋会急剧增大到750 ℃,应考虑轮轨热力耦合建模以避免过高估计轮轨摩擦温升以及轮轨接触应力.

扣件刚度非线性对波磨区轮轨瞬态滚动接触行为的影响
徐井芒, 梁新缘, 王凯, 赵思琪, 王平
2024, 59(2): 247-25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1043
摘要(79) HTML全文(22) PDF 3295KB(42)
摘要:

WJ-8型扣件橡胶垫板刚度在长期服役过程中表现出非线性特征,静刚度随荷载增加而降低,为提高三维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精确性,本文以LMA踏面车轮及CHN60型钢轨为基础,基于显式积分算法,将以往研究中线弹性扣件转化为非线性扣件,建立考虑扣件刚度非线性特征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研究刚度非线性对车轮与钢轨波磨间高频动态响应及瞬态接触行为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波磨工况下时频域内轮轨接触力、轴箱加速度的变化信息. 结果表明:扣件非线性对轮轨接触力变化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车轮行驶至扣件前端时强振动导致橡胶垫板表现为柔软特性使轮轨接触力减小,车轮行驶至扣件上方时在轴重作用下振动减弱表现为刚硬特性使轮轨接触力增大,轮轨力变化差异最大达到13.1%.

基于离散元方法的道床捣固及吹砟维护机理
陈成, 饶文锦, 李文俊, 张磊, 汤语嫣
2024, 59(2): 256-263, 30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171
摘要(121) HTML全文(37) PDF 4704KB(28)
摘要:

为从细观上研究捣固和吹砟的维护机理,建立了离散元道砟箱数值模型,并耦合多体动力学的捣固镐模型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吹砟管模型,对捣固与吹砟的作业全过程进行可视化模拟,基于离散元耦合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2种道床维护方法对道床扰动及作业后轨枕沉降. 结果表明:吹砟作业各阶段对道床的扰动和道砟平均接触力均小于捣固,且扰动主要集中在下插阶段,吹砟作业过程中道砟颗粒速度峰值和接触应力峰值仅为捣固的37.5%和38.9%;捣固后,轨枕底部区域密实度提高了约13.6%,轨枕间上部和下部区域密实度分别降低了约21.0%和提高了约4.8%;吹砟后,轨枕底部区域密实度提高了约6.5%,轨枕间上部和下部区域密实度几乎无变化;在轨枕底部吹入碎石,吹砟作业极大地改善了轨枕底的接触状态和应力扩散,轨枕与道砟颗粒接触数增加了约243%,荷载传递更均匀;1 000次循环加载后,吹砟作业后的轨枕沉降相较捣固和未维护工况分别减少了约18.1%和44.4%.

基于B样条曲线的心轨重构廓形参数影响分析
赵卫华, 曹洋
2024, 59(2): 264-27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693
摘要(70) HTML全文(25) PDF 2538KB(17)
摘要:

针对固定辙叉钢轨廓形不规则变化特点,基于B样条理论提出一种考虑固定辙叉钢轨断面廓形特征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并提出拟合钢轨廓形贴合度评价指标和关键控制参数对廓形贴合度影响权重指标;以60 kg/m钢轨12号固定辙叉为例,采用DOE (design of experiments)方法分析轨顶横坡、侧面纵坡和复合圆弧段比例系数对心轨轨头整体廓形、轨顶面廓形和侧面廓形的影响. 结果表明:1) 在心轨20 mm断面,轨顶横坡、侧面纵坡和复合圆弧段比例系数对心轨整体廓形变化的影响权重分别为21.08%、56.89%和22.02%,对心轨顶面廓形变化影响权重分别为8.42%、61.95%、29.63%;在心轨50 mm断面,各关键控制参数对心轨轨头整体廓形变化影响权重分别为55.9%、33.38%、10.72%;侧面纵坡对心轨20 mm和50 mm断面的侧面廓形变化影响权重分别为76.82%、66.04%. 2) 当心轨轨头宽度为20 mm时,侧面纵坡对各部分廓形变化影响均达到50%以上;随着心轨轨头宽度的增大,心轨轨顶横坡对整体廓形变化影响权重由21.8%增至55.9%,侧面纵坡和复合圆弧段比例系数影响权重则分别减小41.3%和51.3%.

温升作用下CRTS型板宽窄接缝受力及损伤分析
刘笑凯, 刘学毅, 肖杰灵, 董佳佳
2024, 59(2): 273-28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946
摘要(78) HTML全文(32) PDF 3423KB(18)
摘要:

为研究宽窄接缝在温升作用下的受力和损伤,根据混凝土塑性损伤理论和内聚力理论,建立考虑新旧混凝土界面的宽窄接缝细部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温升条件下的宽窄接缝应力和损伤因子,并分析宽窄接缝强度和窄接缝宽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窄接缝挤碎是一种渐变受压损伤,宽、窄接缝交界处断裂是一种脆性受拉损伤;与宽、窄接缝交界处断裂相比,窄接缝挤碎对结构受力影响更大;宽窄接缝尺寸不均匀导致宽、窄接缝交界处垂向受拉,这是宽窄接缝产生损伤的主要原因;提高宽窄接缝的混凝土强度可有效降低垂向拉应力和受拉损伤,但对纵向应力和受压损伤影响较小;为改善受力并降低损伤,建议宽窄接缝混凝土与轨道板等强,并且宽窄接缝上下等宽.

高铁防水封闭层沥青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模型
李进, 石越峰, 肖鑫, 楼梁伟, 蔡德钩, 肖飞鹏
2024, 59(2): 281-28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335
摘要(84) HTML全文(47) PDF 2231KB(23)
摘要:

为研究高速铁路防水封闭层用沥青混凝土(简称铁路沥青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演化,制备了选用不同沥青和不同目标级配的4种聚合物复合改性铁路沥青混凝土,分析重复冻融循环作用下多温域宏观力学性能的劣化规律. 构建针对冻融损伤演化模型,并对反复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度进行计算. 研究发现:4种铁路沥青混凝土在10次冻融循环作用后,各项力学性能指标的残留率均在80%以上;低温断裂能指标对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最为敏感,更能及时反映铁路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劣化;基于统计可靠度理论构建的铁路沥青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模型的拟合优度值均接近0.99.

波形钢腹板梁焊接残余应力分布及试验验证
冀伟, 刘勇
2024, 59(2): 289-29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054
摘要(90) HTML全文(31) PDF 3807KB(27)
摘要:

为研究波形钢腹板梁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其三维热弹塑性模型,利用热-力耦合分析技术对其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有限元数值仿真,采用双椭球体热源和修改单元材料属性的方法实现能量输入和焊缝填充,并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有限元预测的波形钢腹板梁残余应力分布与实测结果具有相同趋势,在波形钢腹板梁焊缝的弯折角处,残余应力发生一定幅度的连续应力波动;底板和腹板的残余应力峰值均出现在焊缝中心区域,其值分别为材料屈服强度的1.30倍和1.26倍;底板纵向残余拉应力在焊缝中心线两侧78 mm范围内急速下降后缓慢过渡为压应力,在底板较窄一侧压应力线性增大,最大值约为材料屈服强度的0.61倍;在底板较宽一侧压应力线性减小,并在边缘处转化为拉应力;焊接速度对残余应力分布扰动不大,而对残余应力峰值影响较显著;当焊接速度从150 mm/min增加至250 mm/min时,横向和纵向的残余应力最大值分别增加了27.11%和5.88%.

单边空间索面曲梁独塔悬索桥主缆线形分析
杨勇智
2024, 59(2): 298-30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197
摘要(70) HTML全文(21) PDF 2283KB(32)
摘要:

目前空间索面悬索桥主缆成桥线形分析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主缆微分方程求解,具有约束方程形式复杂、迭代收敛性受初值影响大等不足. 为解决主缆线形求解过程收敛性问题,本文借鉴等代梁法思路,推导得到外荷载与主缆线形的几何关联方程,并进一步构造出求解空间主缆线形的两阶段分析方法:在粗算阶段,通过解耦处理将初值要求降到最低,得到“具有足够精度且确保收敛”的结果,作为精算阶段初值;在精算阶段,采用迭代计算得到空间主缆线形精确解. 通过人行悬索桥算例验证两阶段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使用有限元软件验证计算成果精度. 研究成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对初值要求低,无需专门构造初值,迭代循环剔除了变形相容条件及无应力长度计算,求解效率更高,并且能快速收敛得到主缆线形精确解,适用于单边空间索面曲梁独塔悬索桥主缆成桥线形分析.

疲劳裂纹气动冲击的维修机理及效果
袁周致远, 吉伯海, 傅慧, 孟城
2024, 59(2): 307-31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365
摘要(98) HTML全文(32) PDF 2686KB(18)
摘要:

为探明气动冲击技术对钢桥面板疲劳裂纹的维修机理及修复效果,首先基于动力学理论,研究气动冲击过程中靶材的塑性变形规律,分析在塑性变形作用下的裂纹表面闭合过程;随后,采用数值模拟,探讨裂纹表面闭合部位的局部应力场及其在受载作用下的应力响应和变形规律;最后,通过疲劳试验对气动冲击的维修效果进行对比验证. 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数学模型可对冲击深度进行预测,气动冲击过程中材料表面将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其冲击深度与横向变形近似相等;当裂纹断面横向相对变形量大于裂纹宽度时,会产生接触闭合及相互挤压行为,从而在接触闭合部位形成局部压应力区;该压应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抗外荷载对裂纹表面的张拉作用,降低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从而延缓或阻碍疲劳裂纹扩展.

基于频域分析的高速列车侧风倾覆机理
王铭, 李星星, 李小珍
2024, 59(2): 315-322, 34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571
摘要(197) HTML全文(69) PDF 3511KB(62)
摘要:

侧风作用下列车的动态环境以轮轨相互作用为主向,以空气动力作用为主演变,列车的侧风倾覆行为成为威胁列车行车安全性的主要诱因. 首先,采用精细化车-轨耦合模型开展列车侧风倾覆的频域特性分析,以明确侧风倾覆响应对列车模型的敏感性;基于考虑模态特性的频域分析框架,推导脉动风及轨道不平顺与列车倾覆动力响应间的传递函数,结合相应参数进行分析,以直观揭示列车的侧风倾覆机理. 结果表明:列车倾覆行为受绕车体下心侧滚模态和车体沉浮模态控制影响,其风荷载影响要明显大于轨道不平顺;在轨道不平顺激励下,第一阶模态贡献主要由轨向不平顺引起,第二阶模态贡献主要由高低不平顺引起,在脉动风荷载激励下,其顺风向脉动风分量起主要贡献;车速、风速和风向角的增大都会引起列车动力响应的增大,进而降低列车安全运营时的最大允许风速;失效概率的增大会降低动力响应的极值,进而提高安全运营风速.

考虑冲刷效应的大跨桥梁地震-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王亚伟, 朱金, 郑凯锋, 苏永华, 郭辉, 李永乐
2024, 59(2): 323-33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091
摘要(110) HTML全文(44) PDF 2781KB(30)
摘要:

为研究冲刷效应对地震与风联合作用下大跨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在已建立的地震-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模型基础上,利用p-y曲线(p为土阻力,y为变形)折减法考虑不同冲刷深度的桩土荷载-位移关系,根据桩土荷载-位移关系和冲刷深度更新桩基的侧向支撑刚度和长度,从而考虑了冲刷效应对大跨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并将模型应用到江顺大桥冲刷效应的分析研究中. 研究结果表明:基础冲刷减弱了地基土对结构的侧向约束,从而降低结构的自振频率,侧向振型的自振频率最大降低6.01%;在运营车辆和风荷载作用下,基础冲刷对结构的振动响应影响很小;在地震发生后,基础冲刷会增大结构的横向振动,结构的横向位移响应极值最大增大9.1%,横向位移响应谱也相应增大,而对结构的竖向振动影响很小;基础冲刷可能减小车辆横向加速度的响应,车辆的横向加速度响应极值最大降低7.7%,对车辆的竖向振动影响很小.

考虑结构损伤的CFRP修复RC墩柱地震损伤模型研究
龚婉婷, 钱永久, 徐望喜
2024, 59(2): 332-34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176
摘要(80) HTML全文(22) PDF 3537KB(17)
摘要:

为研究碳纤维材料(CFRP)修复损伤钢筋混凝土(RC)结构遭受地震作用的损伤演化规律,准确量化修复损伤结构状态,进行了10个钢筋混凝土圆墩柱拟静力试验,其中,8个墩柱试件为使用不同CFRP加固方法进行修复的损伤试件. 基于试验结果,对8个典型地震损伤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引入材料性能折减系数来考虑结构初始损伤,建立了CFRP修复RC墩柱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并根据试验现象和改进的损伤模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量化分析. 研究表明:使用典型地震损伤模型计算修复柱的损伤指标时,计算试件破坏时的损伤指标普遍偏大,且同一墩柱模型损伤指数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损伤指数发展趋势与试验现象不符;根据试件参数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组合系数与设计参数的经验表达式,建议的损伤模型能够较好模拟CFRP修复加固墩柱的地震损伤演化过程;定义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的5个等级,并给出5个等级的损伤指标界限值;对中等损伤($0.3 < D \leqslant 0.6$,D为损伤指标)的墩柱结构,建议对结构表面修复平整后使用预应力CFRP加固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基于CFD与风洞试验的边主梁涡振气动措施
黄林, 董佳慧, 廖海黎, 蒲诗雨, 王骑
2024, 59(2): 343-35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208
摘要(109) HTML全文(36) PDF 3902KB(34)
摘要:

为能够快捷且经济地完成开口类钝体桥梁断面涡振制振气动措施的选型,以一座边主梁叠合梁斜拉桥为背景,采用“CFD (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选型 + 风洞试验验证”的思路对其涡振制振气动措施选型进行研究. 该桥原设计主梁断面在常遇风速下存在显著涡激振动,为完成气动措施的初步选型,采用CFD数值计算对原设计断面的流场进行模拟,通过研究原设计断面的旋涡脱落状态确定主要旋涡抑制对象,进而有针对性地模拟了3种气动措施(下中央稳定板、导流板与风嘴)对主要脱落旋涡的抑制作用,通过将各断面旋涡脱落状态与三分力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各断面涡振性能的相对优劣关系,并最终选取风嘴与下中央稳定板结合而成的组合气动措施进行风洞验证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气动措施能够有效抑制梁体在各风攻角下的涡激振动,且在 +5° 风攻角下,通过风洞试验得到的导流板、下中央稳定板、风嘴组合气动3种措施对原设计断面涡振振幅的减小作用依此递增,分别为2.7%、27.7%与87.4%,制振能力高低关系与数值模拟结果相一致;本次数值模拟结果符合预期要求,未来可针对不同类型桥梁断面进一步扩展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的数据集,以期更为准确、快捷地完成气动措施的选型.

基于几何约束的倾斜影像特征匹配方法
韦春桃, 张冬梅
2024, 59(2): 353-36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662
摘要(141) HTML全文(143) PDF 2354KB(34)
摘要:

针对倾斜影像视角变换较大、重复纹理导致匹配数量少、匹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倾斜影像的特征点、线分级匹配方法. 首先,用直线提取(检测)算法(LSD)获取影像直线特征,并将直线特征以一定约束进行直线组对,构建直线对区域与改进的SIFT (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特征描述符进行匹配,使用RANSAC算法剔除误匹配,获得初始匹配结果后再进行核线约束;然后,利用已获得直线对区域进行影像局部纠正,在纠正后的局部影像上采用SIFT匹配并反算回原始影像,利用得到的同名点全局纠正倾斜影像,并进行特征点匹配与采用基于方格的运动统计算法(GMS)剔除误匹配,仍将匹配结果反算回原始影像上;最后,将仿射尺度不变特征变化结果与点拓展匹配结果进行合并,得到最终匹配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匹配正确率与经典的仿射不变匹算法(ASIFT)的正确率相差不大,但匹配数量却是ASIFT算法的1倍~3倍.

基于含冰量的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
何菲, 王旭, 蒋代军, 周亚龙, 李君善, 陈航杰, 陈明伟
2024, 59(2): 361-36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552
摘要(69) HTML全文(23) PDF 2548KB(12)
摘要:

保证高含冰量冻土区桩基础的长期稳定性是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安全服役中的关键问题,为研究含冰量对冻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的影响,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蠕变剪切仪,在−2 ℃条件下开展含冰量为6%、12%、16%、23%、36%、60%、80%的冻结砂土与混凝土接触面蠕变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在恒定的剪应力作用下,除含冰量为6%试样出现加速蠕变外,其他试样仅出现衰减蠕变及稳定蠕变2个阶段;随含冰量的增大,试样黏性变形占比增大,含冰量为80%试样的黏性变形超过总变形量的80%;稳定蠕变速率受到干密度及含冰量的综合影响,含冰量为16%时稳定蠕变速率最小;Burgers黏弹性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高含冰量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曲线;随着含冰量的增大,初始剪切模量和稳定蠕变阶段黏滞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初始蠕变阶段的渐进剪切模量呈幂函数减小,初始蠕变阶段黏滞系数呈幂函数增大.

单轴压缩条件下单裂隙花岗岩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
王春萍, 王璐, 刘建锋, 刘健
2024, 59(2): 369-376, 44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30169
摘要(111) HTML全文(26) PDF 5117KB(20)
摘要:

为研究含贯通单裂隙花岗岩的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以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甘肃北山预选区完整花岗岩及含倾角30°、45° 和60° 贯通裂隙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裂隙倾角越大,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损伤应力以及弹性模量越低;与完整岩石相比,倾角30°、45° 和60° 裂隙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分别下降7.97%、29.17%和71.68%,损伤应力分别下降9.35%、24.26%和69.79%,弹性模量分别下降5.89%、23.32%和60.49%. 裂隙倾角不同,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显著的差别;裂隙倾角越大,损伤应力至峰值应力之间的屈服阶段越明显,发生沿裂隙面滑移破坏特征越显著;裂隙倾角影响花岗岩的破坏模式,试样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穿裂隙面破坏(倾角30°)、穿裂隙面破坏和沿裂隙面滑移并存的复合破坏(倾角45°)以及沿裂隙面滑移破坏(倾角60°);倾角60° 的裂隙花岗岩的抗压强度与试验前后裂隙面的分形维数差符合幂函数增长关系.

长期循环荷载下土的动力学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李琼林, 青于蓝, 崔凯, 张东杰, 李庞举
2024, 59(2): 377-39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928
摘要(336) HTML全文(30) PDF 1832KB(87)
摘要: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长期循环荷载下土体的动力性能与相应的本构模型体系愈发受到关注,其能为该类荷载下地基或者岩土构筑物的动力稳定性和服役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最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室内试验探索长期循环荷载下土的动力特性与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描述土体的长期循环变形特征,并努力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 目前,对长期循环荷载下土体动力学性能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基本明确,但在如何减少本构模型参数,增强本构模型在变幅值、变频率等复杂实际工况时的适用性等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 本文通过对该方向研究发展的总结,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当前研究局限的可能解决思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进程.

南方山区民居木结构榫卯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杨春, 王宇豪, 左志亮, 陈庆军, 吴轶, 胡旭, 胡滨
2024, 59(2): 392-40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536
摘要(110) HTML全文(26) PDF 4376KB(47)
摘要:

为研究截面参数和节点形式对有穿销直榫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首先,以梁高、梁宽为研究参数,并与有穿销透榫节点作对比,共设计制作了4个足尺节点试件;然后,通过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不同参数下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强度和刚度退化及耗能能力等性能;最后,推导有穿销直榫节点的弯矩-转角理论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的主要破坏形态为柱内侧梁榫受拉边缘的顺纹拉裂破坏,伴随有柱内侧梁榫受压边缘的挤压变形和柱外侧梁榫的水平劈裂;节点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呈捏缩效应明显的反Z形;在试验设计参数范围内,有穿销直榫节点的转动刚度和抗弯承载力随着梁截面高度和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强度退化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的变化不明显;相比于有穿销透榫节点,有穿销直榫节点的正向抗弯承载力大62%,反向抗弯承载力大26%,且承载力下降更平缓,表明有穿销直榫节点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有穿销直榫节点理论公式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在9%内.

基于紧密堆积理论的混凝土弹性模量与徐变控制
李福海, 唐慧琪, 李继芸, 刘梦辉, 王江山, 陈爽, 徐腾飞
2024, 59(2): 404-41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431
摘要(77) HTML全文(76) PDF 3061KB(18)
摘要:

为降低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幅度,针对弹性模量与徐变2种影响因素,提出一种基于骨料紧密堆积理论的配合比优化控制方法,并对比原配合比研究了优化控制方法对不同龄期与环境下的弹性模量与徐变的影响;结合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与MIP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试验,从混凝土微观层面分析优化机理,以CEB-FIP (1990)模型为基础,提出考虑弹性模量成熟度的修正模型. 结果表明:优化控制方法对早龄期混凝土弹性模量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但界面过渡区面积的增加限制了后期弹性模量的发展;相同条件下,优化后混凝土徐变系数较原配合比降低了12%~23%;环境对混凝土徐变影响与优化控制方法相比占主导作用,不同环境下混凝土徐变变化幅度在45%~60%;混凝土徐变随加载龄期延长而减小,且优化后混凝土在较小加载龄期时,徐变仍比较大加载龄期的原配合比混凝土徐变降低3%~13%;优化后混凝土早龄期内部孔隙与微裂缝数量减少,改善了混凝土内部结构;修正后的CEB-FIP (1990)模型对徐变预测精度更高.

脉冲风洞天平基础动力特征的简化计算方法
李向东, 聂连飞, 朱宝龙, 林其, 于时恩
2024, 59(2): 413-42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563
摘要(67) HTML全文(19) PDF 3851KB(13)
摘要:

为了研究脉冲风洞天平基础在脉冲气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以某脉冲风洞为例,选择某典型气动荷载作用形式,建立了脉冲风洞天平基础在气动荷载作用下竖直方向、水平方向位移以及回转角度等动力特征的简化计算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其可靠性. 研究结果表明:天平基础在典型气动荷载作用下,竖直向最大振幅0.00175 mm,频率7.94 Hz,水平向最大振幅0.00283 mm,频率7.94 Hz,回转角度最大振幅0.00034°,频率7.94 Hz,典型气动荷载对天平基础振动影响较小,也未产生共振现象;基础振动最大振幅随气动荷载增大而增大,基础振动频率随气动荷载频率增大而增大;在气动荷载不变的条件下,基础振动的最大振幅与频率随尺寸的变大而变小,基础振动的最大振幅也随地基土性质的增强而减小,但地基土性质的变化对基础振动频率无影响.

强风作用下输电塔线体系连续性倒塌分析
李悦, 谢强, 张欣, 张戬
2024, 59(2): 423-43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619
摘要(94) HTML全文(77) PDF 3812KB(27)
摘要:

为分析强风作用下输电塔线体系连续性倒塌的过程,将已发生破坏的输电塔作为薄弱塔,采用等效位移的方式考虑薄弱塔倒塌对挂线点空间位置的影响,计算相邻输电塔(目标塔)在薄弱塔多组倒塌特征变量组合工况下的响应和破坏特征,确定对目标塔具有最大影响的薄弱塔倒塌特征变量. 结果表明:在发生连续性倒塌时,目标塔的破坏包括近薄弱塔侧的塔身破坏和塔头破坏2种形式;目标塔近薄弱塔侧背风面主材应力比最高,斜材应力比一直较低;塔身下部斜材失稳与主材应力的持续增大是目标塔整体倒塌的最直接原因;薄弱塔的倒塌过程持续时间是目标塔是否破坏的主要控制变量.

基于SINS速度信息的里程计参数快速标定方法
周召发, 梁哲, 徐志浩, 常振军, 陈河, 赵芝谦
2024, 59(2): 431-43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956
摘要(71) HTML全文(33) PDF 2564KB(16)
摘要:

针对里程计标度因数误差和安装误差对捷联惯导/里程计组合导航精度的显著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短时捷联惯导系统(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INS)速度信息的里程计参数标定方法. 通过建立航位推算误差模型,构建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坐标系内惯导系统输出速度与里程计输出之间的关系式,得到里程计参数的计算公式;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里程计标度因数和安装误差进行标定. 该方法只利用了捷联惯导信息,在1 min内就可实现里程计参数的初次标定,不需要相关参数误差值为小量的假设,并可以忽略杆臂效应对标定效果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当车辆行驶30 min后,利用该方法标定后的水平航位推算精度比传统标定方法定位精度高92.3%.

非合作博弈背景下基于BSA的配电网优化重构
李奇, 艾钰璇, 孙彩, 邱宜彬, 陈维荣
2024, 59(2): 438-44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547
摘要(77) HTML全文(35) PDF 1940KB(22)
摘要:

为缓解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对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提出一种考虑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的不确定性的有源配电网优化重构方法. 首先,采用非合作博弈理论研究电网调度人员与“大自然”之间的博弈关系,将配电网系统中光伏单元的不确定性视为“大自然”博弈方;其次,以有功网损、负荷均衡度、电压偏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有源配电网优化重构模型,通过回溯搜索算法(backtracking search algorithm,BSA)进行迭代求解,得到最优重构方案;最后,在IEEE33节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及求解算法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传统重构方法,本文方法更充分考虑了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的不确定性,并且在最恶劣的情况发生时,得到的重构策略能够使配电网系统的有功网损、负荷均衡度、电压偏差指标分别降低0.31%、0.59%、0.48%.

基于能值分析的光伏电站选址方法
陈思源, 张玉坤, 张倩宁, 郑婕
2024, 59(2): 447-455, 47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368
摘要(155) HTML全文(34) PDF 2182KB(29)
摘要:

为合理指导光伏电站的有序规划及可持续开发,提出一种以能值分析为基础的光伏电站选址及生态经济收益评估方法. 通过能值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相结合,对内蒙古12个盟市地区光伏发电可利用土地生态经济收益情况做出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包头等内蒙古中西部城镇密集地区体现出更为优异的可开发价值,而经过对比发现由输电距离所导致的输电损失占据了各项能值投入中的决定性比重;此外,对于绝大部分可利用地块而言,与城镇或建成环境越近,其生态经济收益也相对越高,而在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光伏土地占用与不断扩张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或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与光伏能源规划所面临的首要矛盾.

高速列车顶层设计指标分解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海柱, 黎荣, 丁国富, 马凯, 邓海
2024, 59(2): 456-46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188
摘要(93) HTML全文(22) PDF 2137KB(17)
摘要:

顶层设计指标分解是决定高速列车正向设计周期长短和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 首先,在阐述运输能力、安全舒适、绿色环保、经济性等高速列车顶层设计指标的基础上,从系统结构组成、运行边界条件以及大系统耦合作用等角度提出高速列车顶层设计指标分解所面临的技术挑战;然后,论述设计指标分解方法、设计指标分解关联模型和设计指标分解协调策略3个方面研究现状,并分析现有方法的不足与新需求;最后,展望群落生态学在高速列车顶层设计指标分解中的适用性,剖析基于群落生态学的高速列车顶层设计指标分解将会面临的关键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技术路线,以期为高速列车顶层设计指标分解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适用于天然气发动机高EGR率的引射器仿真研究
王晓艳, 康天钦, 王培伦, 贾德民, 徐煜, 赵建辉
2024, 59(2): 467-47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950
摘要(114) HTML全文(38) PDF 3252KB(10)
摘要:

针对发动机抑制爆震的难题,提出采用无功耗的引射器实现天然气发动机高废气再循环(EGR)率的技术方案. 首先,完成设计工况下的引射器结构参数设计计算;然后,建立引射器仿真模型,并根据实验数据开展引射器计算模型的校核与验证;其次,对引射器引射性能随结构参数的改变进行分析,获取各结构参数对引射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参数敏感性评价指标,研究了结构参数对引射性能的影响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段长度和扩压段长度的增加,引射系数(μ)会随之增大;混合段直径(d3)、扩压段角度(θs)和喷嘴出口至混合段距离(LNXP)的增加会导致μ先增加后减小,μ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d3=46.1 mm、θs=4° 和LNXP=57.33 mm处;对μ影响最大的结构参数为d3,对应的敏感性指标为0.88,而LNXPμ的影响程度最小,敏感性指标为0.05.

带仿生躯干的被动行走机器人步态特性
魏巍, 丁维高, 谢进
2024, 59(2): 477-48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463
摘要(106) HTML全文(28) PDF 2975KB(24)
摘要:

为改善被动行走机器人的步态特性,受人体躯干同时具有刚性骨骼和柔性软组织启发,提出一种带刚柔仿生躯干的被动行走机器人模型,并研究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将仿生躯干柔性部分等效为带质量的弹簧阻尼器,建立仿生躯干被动行走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 分别分析仿生躯干的等效弹性系数、等效阻尼系数、等效质量对被动行走机器人的行走步长和步行速度的影响规律,并与刚性躯干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刚体躯干,仿生躯干使得被动行走具有更加丰富的步态行为;仿生躯干柔性不仅影响被动行走的行走步长及行走速度,还影响被动行走的稳定性;适当的躯干柔性可以在维持稳定周期步态的同时,提高被动行走机器人的行走步长及步行速度;与刚性躯干相比,带仿生躯干的被动行走步长能提高12%,行走速度能提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