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近海深水桥梁智能建运维与防灾” 专栏征稿启事

发布日期: 2023-07-10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7c5f092a7760444da628046f97841901.jpg

2021年国务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发布,表明我国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再次进入一个加密和提升路网结构的进程,并将延伸至海湾、峡口和岛屿等。典型近海桥梁工程包括已在杭州、舟山、青岛、平潭、厦门及港珠澳等地建成使用的跨海通道,正在建设的宁波至舟山公路铁路第二通道(甬舟公铁复线)和六横大桥,以及规划建设的东海第二、第三大桥等。沿海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将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和战略发展,如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海深水桥梁工程的环境与陆地工程相比更加复杂严峻,容易受到台风、巨浪、冲刷等多灾害作用,水深导致施工条件恶劣,且损伤后的维护和检修工作难度大。因此,智能化技术在近海深水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涉水桥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也可以提高桥梁工程的防灾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为了全面报道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传播优秀科研成果,促进智能桥梁建运维与防灾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特开设“近海深水桥梁智能建运维与防灾”专栏,诚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投稿。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创刊于1954年,主要刊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得到了国内外多家权威检索机构的认可,被美国EI Compendex、Scopus以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20多个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被评为RCCSE中国中文权威学术期刊(A+等级),并入选铁路运输领域高质量中英文科技期刊T1级别。

征文方向(包括但不仅限于):

1. 近海深水桥梁多灾害作用响应及性能智能评估;

2. 近海深水桥梁结构损伤智能识别及预测;

3. 近海深水桥梁智能施工及监控技术;

4. 基于数字孪生的近海深水桥梁智能建维;

5. 基于数据驱动的车桥耦合异常振动识别及智能预警;

6. 近海深水桥梁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智能监测。

投稿要求:

1. 论文要求未公开发表,具有较强的原创性,综述要求具有广度、深度和前瞻性;

2. 具体格式参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投稿模板(学报主页左侧“作者须知”中下载);

3. 研究内容得到国家或省部级项目的支持。

刊登须知:

1. 请在学报投稿系统进行投稿(https://xnjdxb.swjtu.edu.cn/),并在投稿栏目中选择“近海深水桥梁智能建运维与防灾”专栏,正刊出版,EI收录;

2. 截止日期:2024年3月31日,预计刊发日期:2024年10月;

3. 联系方式:028-66366845,邮箱:xuebao9@swjtu.edu.cn(郭老师);

专栏主编:

祝  兵     西南交通大学

郭安薪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界鹏   重庆大学       

张  建     东南大学

陈常松    长沙理工大学       

专栏副主编:

徐国际  西南交通大学

熊  文  东南大学

魏  凯  西南交通大学

丁幼亮  东南大学     

赵  密  北京工业大学  

王佐才  合肥工业大学

周  诚  华中科技大学

伍  洲  重庆大学

 

fec80e0b23b34393b9226f8de91fc501.png祝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桥梁水动力学和桥梁流固耦合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波浪动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桥梁流固耦合动力响应和桥梁智能建造虚拟仿真理论和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前沿项目、铁总科技研究计划课题重点项目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甬舟铁路跨海大桥等多座国家重大工程,获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和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加编著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3部,主审英文版规范1部。担任Journal“ Urban Rail Transit(URRT) ”杂志编委。国际SCI杂志Ocean Engineering,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Applied Ocean Research, 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等审稿专家。申请和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5项。E-mail:zhubing@swjtu.edu.cn

8522b5e2a7fe4c319142d351bd44fe2b.jpg郭安薪,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防灾减灾工程及桥梁工程学科组主任、风洞与浪槽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桥梁抗震、桥梁多灾害作用及防灾减灾方向研究工作,国家杰青、优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项目等10余项,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cbd12be5ec0d477d95296f4f7f9e34fd.jpg

刘界鹏,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智能建造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智能建造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预应力专委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2),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主编技术标准4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研究成果在30余项重点或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

 

d5551837475942cbbe296b32516c6af6.jpg

张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担任智能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工程中心副主任,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交通部科技创新人才,牵头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技一等奖2项、国际Aftab Mufti奖章、Takuji Kobori奖章。

 

 

606a4d0f52e24fc989cfedbc7bd568e2.jpg

陈常松,生于1972年01月,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长沙理工大学首届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人才。曾任湖南省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IABSE)会员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复杂体系结构分析理论;桥梁施工期安全控制;工程安全风险防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0余项,主持包括湖北观音寺长江大桥(主跨1 160 m双塔混合组合梁斜拉桥)、湖北嘉鱼长江大桥(主跨920 m双塔混合梁斜拉桥)、湖北赤壁长江大桥(主跨720 m双塔组合梁斜拉桥)、江西九江长江公路大桥(主跨818 m双塔混合梁斜拉桥)等国内重点工程在内的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90余篇,包括《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等;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E-mail:changsongchen@csust.edu.cn

徐国际,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入选国家级青年项目。研究方向包括桥梁流体动力学,多灾害下桥梁结构安全与韧性。目前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发表80余篇SCI论文。担任ASCE期刊《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等多家期刊青年编委/编辑,《Applied Ocean Research》及《中国公路学报》等专刊编辑。

熊文,Ph.D.,M. ASCE,青年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P.E.);担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助理、桥梁工程系主任、东南大学桥梁研究中心桥梁智能建造研究室副主任、数字桥梁研究中心主任、桥梁抗水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青年奖获得者,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者,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魏凯,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四川“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四川五四青年奖章集体成员。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桥梁水动力作用的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研区域联合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三项,主持常泰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工程的科技攻关项目。担任《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公路学报》青年编委。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丁幼亮,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长期致力于智慧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估预警、基础设施监/检测大数据分析平台、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寿命评估、桥梁BIM运维管理等。

赵密,国家优青、北京市杰青、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主要从事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及重大工程抗震减震方面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一等奖1项。

王佐才,合肥工业大学“斛兵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国家工程教指委华东区域协作组委员,安徽省杰青,现任合肥工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学科建设与评估处处长。主持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任务1项,主持马鞍山公铁长江大桥、池州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安徽省路网级桥梁监测及示范应用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期刊论文150余篇,其中国际知名期刊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主编和参编国家团体、地方标准6部。先后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十六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

周诚,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湖北省杰青获得者,华中卓越学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建造与工程管理系主任,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中国建筑学会智能建造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香港建造业议会国际创新大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第十一届湖北省专利银奖等。

伍洲,重庆大学教授、博导、重庆市高层次引进人才,主要从事智能优化、机器人、智能建造方面的研究。曾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IEEE ISPCE-CN 2020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及多个国际顶级期刊杰出审稿人等荣誉。主持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联合基金项目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他引2 000余次。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23-07-10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