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SVG/jax.js
  •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基于含冰量的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

何菲 王旭 蒋代军 周亚龙 李君善 陈航杰 陈明伟

王晓艳, 康天钦, 王培伦, 贾德民, 徐煜, 赵建辉. 适用于天然气发动机高EGR率的引射器仿真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24, 59(2): 467-47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950
引用本文: 何菲, 王旭, 蒋代军, 周亚龙, 李君善, 陈航杰, 陈明伟. 基于含冰量的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24, 59(2): 361-36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552
WANG Xiaoyan, KANG Tianqin, WANG Peilun, JIA Demin, XU Yu, ZHAO Jianhui. Simulation Research on Ejector for Natural Gas Engine with High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Rate[J].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24, 59(2): 467-47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10950
Citation: HE Fei, WANG Xu, JIANG Daijun, ZHOU Yalong, LI Junshan, CHEN Hangjie, CHEN Mingwei. Creep Characteristics of Frozen Sand-Concrete Interface Based on Ice Content[J].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24, 59(2): 361-36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552

基于含冰量的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22055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2272);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项目(21JR7RA34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何菲(1988—),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铁道工程及寒区桩基础理论, E-mail:hefei_2006@126.com

  • 中图分类号: TU445

Creep Characteristics of Frozen Sand-Concrete Interface Based on Ice Content

  • 摘要:

    保证高含冰量冻土区桩基础的长期稳定性是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安全服役中的关键问题,为研究含冰量对冻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的影响,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蠕变剪切仪,在−2 ℃条件下开展含冰量为6%、12%、16%、23%、36%、60%、80%的冻结砂土与混凝土接触面蠕变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在恒定的剪应力作用下,除含冰量为6%试样出现加速蠕变外,其他试样仅出现衰减蠕变及稳定蠕变2个阶段;随含冰量的增大,试样黏性变形占比增大,含冰量为80%试样的黏性变形超过总变形量的80%;稳定蠕变速率受到干密度及含冰量的综合影响,含冰量为16%时稳定蠕变速率最小;Burgers黏弹性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高含冰量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曲线;随着含冰量的增大,初始剪切模量和稳定蠕变阶段黏滞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初始蠕变阶段的渐进剪切模量呈幂函数减小,初始蠕变阶段黏滞系数呈幂函数增大.

     

  • 随着化石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严重,人们对以燃油为燃料的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内燃机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清洁低碳/无碳燃料发动机的研究. 和其他代用燃料相比,天然气辛烷值高,发动机可以采用涡轮增压和高压缩比,从而实现和传统发动机相近的功率和效率,天然气发动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然而,天然气发动机在大负荷下容易出现爆震现象,虽然通过废气再循环(EGR)可以抑制大负荷下的爆震,但是,EGR的提高会降低涡轮增压效率,造成“鱼与熊掌无法兼得”. 针对天然气发动机大负荷爆震这一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了采用引射器进行废气引射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在不影响涡轮增压下提高天然气发动机的EGR率[1]. 在该技术方案中,满足发动机EGR率的引射器正向设计和研究是难点.

    张心悦等[2]开展了不同边界条件下喷嘴出口至混合段距离(LNXP)对引射器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确定了适用于燃料电池工况的LNXP最优值. Zhang等[3]采用仿真和实验手段研究了主喷嘴的尺寸及位置对R236fa工质引射器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该引射器的最优LNXP值和接收段角度. Zhu等[4]研究发现,LNXP和接收段角度对引射器引射性能影响较大,接收段角度影响程度更明显. 于文艳等[5]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下蒸气引射器引射系数的变化规律指出,随着混合段长度的增加,引射系数先增加而后减小,存在一个最大的引射系数. Mazzelli等[6]着重开展了超音速空气引射器的仿真研究,基于实验数据完成了二维/三维仿真模型的校核验证工作,同时指出湍流模型对准确模拟引射器内部流动的重要性.

    大部分的研究工作是针对制冷和蒸汽系统用的超临界引射器开展的,较少涉及引射器的正向设计方法,尤其是针对天然气发动机高EGR率用的引射器设计. 因此,本文首先开展基于压力边界的引射器正向设计方法研究;之后,以潍柴动力WP13天然气发动机大负荷下EGR率需求为设计指标,开展引射器主要结构参数设计,采用流体动力学方法进行结构参数对引射器引射系数影响规律的仿真研究,提出引射器引射系数敏感性评价指标,确定了各结构参数对引射系数的影响程度.

    潍柴开发并量产的WP13火花塞点火式天然气发动机采用了S-POWER智能控制技术,其销量一直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1100 r/min低速大扭矩工况下,WP13天然气发动机涡轮前废气排压为268.6 kPa,进气中冷前气压为266.1 kPa,在如此小的压差下,WP13发动机很难利用压差通过EGR阀把废气直接引入到气缸内.

    因此,针对WP13低速大负荷这一特殊工况,本文提出采用引射器实现在不影响涡轮增压效果下使进入发动机气缸内废气量增加. 图1为适用于WP13天然气发动机高EGR率的引射器布置方案. 经过压气机增压后的新鲜空气是工作气体,工作气体通过引射器工作气体入口进入到引射器内,经过中冷器涡轮前的高压废气是引射气体,通过引射器引射气体入口进入到引射器内,引射器出口和发动机进气管连通.

    图  1  基于引射器的发动机高EGR技术方案
    Figure  1.  Technical scheme for realizing natural gas engine with high EGR rate based on ejector

    图2为引射器的一般结构示意,由喷嘴和引射器体组成. 根据工作用途,在喷嘴和引射器体之间形成的腔体分为接受段、混合段和扩压段,图中各符号的含义如表1所示. 引射器结构较为简单,但实际上,在引射器内部2种气体的混合过程异常复杂,关键结构参数较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引射器的引射性能. 引射系数μ通常作为引射器的性能评价系数,定义为引射器引射气体流量Gs与工作气体流量Gp的比值.

    图  2  引射器结构示意
    Figure  2.  Ejector structure
    表  1  引射器结构示意图符号含义
    Table  1.  Symbolic meaning of ejector structure
    变量含义
    dp/mm喷嘴入口直径
    dp*/mm喷嘴临界直径
    dp1/mm喷嘴出口直径
    dh/mm引射气体入口直径
    d3/mm混合段直径
    dc/mm扩压段出口直径
    L0/mm喷嘴入口段长度
    L1/mm喷嘴收缩段长度
    Lt/mm喷嘴喉部长度
    L2/mm喷嘴扩张段长度
    LK/mm混合段长度
    LS/mm扩压段长度
    α/(°)喷嘴收缩角
    β/(°)喷嘴扩散角
    γ/(°)接收段夹角
    θs/(°)扩压段扩散角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已知的引射器研究工作中,大部分工作是直接用现有的引射器开展仿真或实验,并不提及引射器的设计;一部分工作开展引射器的设计研究,但设计的前提需要假设引射器为双雍塞式,即工作气体在喷嘴喉部发生雍塞,引射气体在混合段截面上发生雍塞. 在引射器设计过程中,引射器为超临界或亚临界取决于引射器的压力边界条件,上述的假设使得已有的正向设计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亟需开展引射器主要结构参数正向设计方法研究.

    引射器工作在亚临界状态还是超临界状态决定引射器的喷嘴形式. 引射器工作状态需要通过工作气体临界压力Pp* (式(1))与引射器气体压力Ps之间关系判断.

    Pp*=Ps(2χ+1)χχ1, (1)

    式中:$\chi $为工作气体的绝热系数.

    当工作气体在喷嘴出口处压力Pp1与引射气体压力Ps相等时,可以实现最好的引射效果. 在工作气体从喷嘴喷出时,如果压力仍然大于引射气体压力,工作气体会继续膨胀,在管内占用的流道面积增大,挤占引射气体的流道面积,导致引射气体流通损失增加,使得引射器引射效果变差.

    随着工作气体从滞止状态开始降压加速,如果喉部位置的Pp* 仍然大于Ps,那么工作气体需要继续降压加速,使其进入超临界状态,此时实现Pp1=Ps. 在工作气体从滞止状态降压加速时,当流道面积大于计算出的最小喉部面积时,Pp1已经等于Ps,那么,降压加速过程在亚临界状态实现. 因此,当Pp*>Ps时,喷嘴为拉伐尔式喷嘴;当Pp*Ps时,喷嘴为渐缩式喷嘴.

    1) 喷嘴入口直径

    喷嘴入口直径dp计算式为

    dp=4fpπ=4GpRTpπwpPp (2)

    式中:fp为喷嘴入口面积,Tp为工作气体温度,Pp为工作气体压力,wp为上游气体流速,R为气体常数.

    2) 喷嘴临界直径dp*

    对于超临界或亚临界喷嘴,引射器喷嘴喉部横截面积fp* 通过式(3)确定.

    fp*=Gpap*χΠp*Pp (3)

    式中:ap* 为临界声速,如式(4);Πp* 为临界相对压力,如式(5).

    ap*=2χRTχ+1 (4)

    式中:T为温度.

    Πp*=(2χ+1)χχ1. (5)

    根据临界压力理论,喷嘴的临界直径dp*

    dp*=4Gpap*πχΠp*Pp. (6)

    3) 喷嘴出口直径dp1

    喷嘴出口处工作气体相对压力Πp1

    Πp1 = Pp1Pp = PhPp, (7)

    式中:Ph为引射气体压力.

    根据气体动力学可知,喷嘴出口处工作气体相对速度为

    λp1=χ+1χ1(1Πχ1χp1). (8)

    根据气体流量函数定义,喷嘴出口处工作气体流量函数为

    qp1=(χ+12)1χ1λp1(1χ1χ+1λ2p1)1χ1. (9)

    通过式(7)~(9)最终确定喷嘴出口直径dp1

    dp1=4Gpap*πqp1χΠp*Pp. (10)

    4) 喷嘴入口段长度L0

    在通常情况下,认为喷嘴入口段长度L0与入口直径dp相等,即

    L0 = dp. (11)

    5) 喷嘴收缩段长度L1

    对于拉伐尔式喷嘴,L1需要根据dpdp*α(通常α = 22°)确定[7],如式(12).

    L1=dpdp*2tan(α/2). (12)

    对于渐缩式喷嘴,L1需要根据dpdp1α确定,其公式为

    L1=dpdp12tan(α/2). (13)

    6) 喷嘴喉部长度Lt

    对于拉伐尔式喷嘴,根据经验公式Lt[8]

    Lt=(1±0.003)dp*. (14)

    对于渐缩式喷嘴,将式(14)中的dp* 替换为dp1后即可得到适用于渐缩喷嘴的Lt.

    7) 喷嘴喉部扩张段长度L2

    对于拉伐尔式喷嘴,L2计算式为

    L2=dp1dp*2tan(β/2). (15)

    对于渐缩式喷嘴,因为喷嘴内部没有扩张段,故L2 = 0.

    8) 混合段和扩压段结构参数

    根据气体动力学,引射器混合段出口直径d3计算式为

    d3=4Gpap*(1+μmaxTHTp)πχPcqc3(2χ+1)χχ1 (16)

    式中:μmax为最大引射系数,qc3为混合段出口截面流量,TH为引射气体温度,Pc为混合气体出口压力.

    引射器的扩压段出口直径d3根据式(17)确定[9].

    d3=dc/c (17)

    式中:c为待定系数,通常在4~9内取值.

    在已知d3后,根据经验公式得到混合段长度LK[10]

    LK=nd3 (18)

    式中:n为待定系数,通常在6~10内取值.

    扩压段长度LSd3dcθs(取值范围为5°~10°)共同确定,LS计算式为

    LS=dcd32tan(θs/2). (19)

    9) 喷嘴出口处到混合段距离

    图3所示为引射器喷嘴出口处存在的2种射流状态,图中:LC1为自由流束轴向长度,LC2为自由流束末端到混合段入口处的距离,d4为自由流束的假设直径,d2为混合段的入口直径. 其中,d4d2存在图3所示的2种情况.

    图  3  引射器喷嘴自由流束的2种情况
    Figure  3.  Two cases of free stream at ejector nozzle

    1) d4确定

    d4的计算公式取决于引射器最大引射系数μmax的范围,其计算式为

    d4={3.4dp10.083+0.76μmaxμmax<0.5,1.55dp1(1+μmax)μmax0.5. (20)

    2) LC1确定

    μmax同样决定LC1LC1由式(21)确定.

    LC1={dp12a(0.083+0.76μmax0.29)μmax<0.5,0.37+μmax4.4adp1μmax0.5, (21)

    式中:a为待定系数,由式(22)计算得到.

    a={0.07μmax<0.2,0.09μmax0.2. (22)

    3) LC2确定

    d4>d3情况下,LC2按照图3(b)进行计算,如式(23).

    LC2=d4d32tanγ2. (23)

    4) LNXP确定

    根据确定的d4d3的关系,喷嘴出口至混合段距离为

    LNXP={LC1d4<d3,LC1 + LC2d4d3. (24)

    最终,本文提出了任意类型引射器的正向设计方法和相应计算公式. 根据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在满足WP13天然气发动机在1100 r/min工况下EGR提高到20%设计指标,正向设计得到了适用于天然气发动机高EGR率的引射器三维模型,如图4所示.

    图  4  设计出的引射器三维模型装配图
    Figure  4.  3D model assembly drawing of designed ejector

    在引射器内部,工作气体和引射气体的混合和射流过程具有强湍流特性,因此,湍流模型对引射器引射过程的精确预测具有重要的影响.

    Bartosiewicz等[11-12]开展了不同湍流模型对引射器引射过程影响的研究,和renormalization group (RNG) k-εk为湍动能,ε为耗散率)和realizable k-ε模型相比,shear stress transport (SST)k-ωω为比耗散率) 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引射器内部气体的混合,特别是激波现象. 在SST k-ω模型输运方程中,由于加入了kω 2项,所以SST k-ω在预测自由剪切流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SST k-ω的输运方程为

    t(ρk)+xi(ρkui)=xj(Γkkxj)+GkYk+Sk+Gb, (25)
    t(ρω)+xi(ρωuj)=xj(Γωωxj)+GωYω+Sω+Gωb, (26)

    式中:xi为水平方向分量;xj为竖直方向分量;ρ为密度;t为时间;ui为水平方向的速度;uj为竖直方向的速度;ΓkΓω分别为kω的有效扩散率;YkYω分别为由于湍流引起的kω的耗散;SkSω为源项;GbGωb为浮力对湍流的影响程度;Gk为平均速度梯度产生的湍动能,如式(27);Gωω的产生项,如式(28).

    Gk=ρ¯uiujujxi. (27)
    Gω=zωkGk (28)

    式中:z为系数,由式(29)确定[13].

    z=αα(α0+Re/Rω1+Re/Rω) (29)

    式中:${\alpha ^*} $为表征湍流黏度阻尼效应的系数;${\alpha _0} $为流体处于低雷诺数时的矫正系数;Rω为系数,通常取2.95;$\alpha _\infty $为常数项系数,通常取0.52.

    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基于残差的均方根定义收敛标准,如式(30).

    R=ni=1YiXi (30)

    式中:n为网格数,Yi为网格i的目标变量,Xi为网格i的独立变量.

    在进行三维数值仿真时,所有残差满足预期精度并保持恒定后才能说明仿真满足设定的收敛准则. 而且,需要检查净质量通量是否符合预期限制. 对于相对质量平衡Qnet,该值通常设置在10−5之内,由式(31)确定[14]. 在进行仿真收敛准则设定时,所有变量的残差值均设置为10−5.

    Qnet=qmot+qsucqdis (31)

    式中:qmot为工作流体局部质量流量,qsuc为引射流体局部质量流量,qdis为出口流体局部质量流量.

    在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计算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随着网格数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同时计算的时间也会大幅度增加,因此,需要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兼顾的情况下进行网格无关性研究.

    本文采用ANSYS Meshing进行引射器网格划分,在进行划分时,整体上采用结构化网格进行网格划分,同时,在喷嘴喉部和存在高流速的区域进行网格加密,以实现在该区域流动的准确计算. 图5为得到的二维引射器结构化网格.

    图  5  网格示意
    Figure  5.  Ejector grid

    图6为不同网格数下引射系数的变化. 从图6看到:在引射器网格数从1.7万增加到35万过程中,μ从0.250增加到最大值0.267,之后开始下降;在网格数大于20万后,网格的增加对μ不产生影响,μ维持在0.264左右. 在综合考虑计算时间和计算精度条件下,本文确定了可以准确描述引射器引射过程的引射器网格数为20万,最小网格尺寸约为0.07 mm.

    图  6  不同网格数下引射系数的变化
    Figure  6.  Variation of ejector coefficient under different grids

    为验证本文仿真数学模型和参数选择的合理性,采用Nikiforow等[15]实验数据进行模型的校核验证. 表2列举了Nikiforow进行的部分实验工况和流量实验数据.

    表  2  Nikiforow的引射器实验数据
    Table  2.  Experimental data of Nikiforow’s ejector
    组别Pp/MPaPs/MPaGp/(g·ms−1Gs/(g·ms−1
    12.000.0851130.7040.2
    22.000.90001.75176.3
    32.000.95002.00272.1
    42.000.09752.50337.9
    50.200.09993.01389.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7为在上述5组条件下进行的流量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对比. 从图7看到,工作气体和引射气体流量的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虽然引射气体流量的实验和仿真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最大误差不超过10%,满足工程研究误差要求. 引射器流量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吻合性证明了本文构建的引射器模型可以准确模拟引射器的工作过程.

    图  7  流量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Figure  7.  Comparison of flow calculation result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在本文中,基于第3节确定的网格数量和数学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开展LKd3LNXPθsLs 5个参数对引射器引射系数影响规律的仿真研究,其变化范围如表3.

    表  3  几何参数取值范围
    Table  3.  Geometric parameter value range
    项目 LK/mm d3/mm LNXP/mm θd/(°) LS/mm
    基准值 264.6 44.1 57.33 8 315
    取值范围 44.1~441.0 38.1~50.1 30.87~83.79 2~14 240~39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8LK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从图8看到,随着LK从44.1 mm增加到441.0 mm,μ逐渐增加,并且变化趋于平缓. 原因在于LK的增加不改变Gp,但却使得Gs随之增大,根据引射系数定义可知,在Gp不变的情况下,Gs增加导致μ增大.

    图  8  LK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Figure  8.  Influence of LK on ejector coefficient

    图9所示为计算得到的CO2浓度和压力分布云图,从图上更为清楚地看到产生图8所示现象的原因. 由图9可知:当LK从44.1 mm增加到300.0 mm过程中,随着LK的增加,工作气体和引射气体在混合段的压力和CO2浓度的混合变得更加充分,在引射器出口处浓度和压力变得更加均匀,这导致μLK的增加而快速增大;当LK>300.0 mm后,随着LK的增加,引射气体压力分布的均匀性的改善较小,这导致LK的继续增加对μ的提高影响不大.

    图  9  不同LK下引射器CO2浓度和压力分布云图
    Figure  9.  Contours of CO2 concentration and pressure of ejector under different LK

    图10d3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从图10看到:在d3从38.1 mm增加到50.1 mm的过程中,随d3的增加,Gp几乎不变化,但Gs先增加而后减小,在d3=46.1 mm时Gs达到最大值,这使得μ达到最大;在d3<46.1 mm时,d3的增加导致引射气体流通面积增大,使Gs随之增大;在d3>46.1 mm时,d3的增加使混合容积增大,这减小了出口处气体的流速,从而导致μ的减小;d3μ的影响主要是d3对工作气体、引射气体混合特性的影响. 需要根据引射器结构进行d3最佳值的确定,以实现引射器最大的引射系数.

    图  10  d3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Figure  10.  Influence of d3 on ejector coefficient

    图11LNXP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从图11看到:当LNXP在30.87~57.33 mm内变化时,随着LNXP的增加,引射气体在进入混合段前获得越来越充分的加速,使引射气体具有更高的动能,导致Gs随之增大,从而μLNXP的增加而增大;当LNXP> 57.33 mm后,当LNXP继续增加时,引射气体进入混合段之前摩擦导致的动能损失不断增大,使引射气体的平均速度减小,最终导致Gs的减小,μ随之减小. 为实现引射器最大的引射系数,需要进行LNXP最优值的合理选择.

    图  11  LNXP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Figure  11.  Influence of LNXP on ejector coefficient

    图12θs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从图12看到:在θs从1° 增加到14° 过程中,$\;\mu $先增加而后减小,在θs=4° 时,μ达到最大;当θs<4° 时,在扩压段入口,工作气体和引射气体的混合过程仍在继续,θs的增加在一定程度增大引射气体的通流面积,促进Gs的增加;当θs>4° 时,引射气体流通面积的增加导致引射气体平均速度降低,使气体在流动过程中摩擦导致的动能损失增大,$\;\mu $随θs的增加而减小. 对于本文研究的引射器,存在一个使得引射器具有最大μ的最佳θs值.

    图  12  θs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Figure  12.  Influence of θs on ejector coefficient

    图13所示为在不同LS下引射器引射性能的变化. 从图13看到,在研究范围内,LS增大μ单调增加. 这是因为,在扩压段入口处,工作气体和引射气体还未完全混合,随着LS的增加,混合气体的动能和压能逐渐均衡,促进工作气体和引射气体的充分混合,减小引射气体在扩压段内升压减速的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增加被引射的Gs,最终使μ增大.

    图  13  LS对引射系数的影响
    Figure  13.  Influence of LS on ejector coefficient

    敏感性分析是分析决策变量对输出结果影响大小的分析方法,通常利用敏感性评价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评价指标的相对大小表示了决策变量对于输出结果的影响大小. 在进行结构参数研究时,将各结构参数作为决策变量,μ作为输出结果,以研究各参数对于引射系数的影响程度. Li等[16]采用定位敏感性分析(LSA)评价指标σ开展了结构参数对μ敏感性的分析研究,获得了各参数对引射系数的影响程度,如式(32)所示.

    σ=EmaxEminEmin (32)

    式中:Emax为最大输出值,Emax为最小输出值.

    LSA评价方法应用较为简单,但该方法存在如下2个不足:1) 仅考虑输出值的敏感性,而忽略输入值对敏感性的影响;2) 仅适用于在自变量范围内存在极值的算例,并不适用于y随自变量单调变化. 为克服σ评价指标在敏感性评价上存在的不足,Sun等[17]提出了一种无量纲敏感性评价指标,如式(33).

    S=|EjEbc|/Ebc|gjgbc|/gbc, (33)

    式中:gbc为自变量参考值;Ebc为因变量参考值,gj为第j个,j=1,2,…,N,本文中N=7自变量jEj为因变量.

    为验证采用S为评价指标方法的合理性,本文针对设计的引射器开展了不同结构参数对μ的敏感性研究. 图14所示为采用S评价指标得到的结构参数敏感性排序. 从图14看到:在gj取区间左端点时,得到结构参数敏感性排列顺序从大到小为d3θsLKLNXPLS;在gj取区间右端点时,敏感性排列顺序则为d3LNXPLKθsLS. 在采用S评价指标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时,gj的不同造成了相同的结构参数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图  14  采用S评价指标得到的结构参数敏感性
    Figure  14.  Sensitivity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btained by S evaluation index

    针对S评价指标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敏感性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分段平均数法,把自变量区间分割成(N−1)段小区间,在每个小区间内进行敏感性计算,之后累加取平均作为敏感性评价指标SA,如式(34).

    SA=Nj=1(|EbcEj|Ebc/|gbcgj|gbc)N1. (34)

    图15所示为采用本文提出的SA指标得到的结构参数对μ的敏感性排序. 从图15所示的计算结果看到,敏感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d3LKLNXPθsLS. 通过图1415比较观察到:SAS得到的最大和最小敏感性的结构参数是相同的,存在不同的是LKLNXPθs 3个参数在对μ的影响程度上的排序;SA评价指标方法不依赖自变量区间端点的选择,更具有通用性和准确性.

    图  15  SA指标计算结果
    Figure  15.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A evaluation index

    1) 提出了采用引射器实现天然气发动机低速大负荷工况下高EGR的技术方案,并采用提出的基于压力边界的引射器正向结构参数设计的计算方法,完成了引射器主要参数的确定.

    2) 对于d3θsLNXP 3个结构参数,均存在一个最优值,实现引射器最大的引射系数;LKLd的增加会单调增大引射系数,在尺寸限制范围内需要合理选择较大的LdLK.

    3) 提出了一种结构参数敏感性评价指标,该指标避免了传统的评价指标受到自变量区间取值不同造成的影响,为开展结构参数对引射系数影响的敏感性分析提供准确的评价方法.

    致谢: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er-202012).

  • 图 1  混凝土试块表面粗糙度设计(单位:cm)

    Figure 1.  Surface roughness design of concrete test block (unit: cm)

    图 2  粒径级配曲线

    Figure 2.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urves

    图 3  高含冰量冻土的制备

    Figure 3.  Preparation of ice-rich frozen soil

    图 4  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曲线

    Figure 4.  Creep curves of frozen sand-concrete interface

    图 5  瞬时变形、总变形与含冰量曲线

    Figure 5.  Curves of instantaneous deformation and total deformation versus ice content

    图 6  含冰量-剪切位移等时曲线

    Figure 6.  Isochronous curves of ice content and shear displacement

    图 7  衰减时间-含冰量曲线

    Figure 7.  Curve of decay time and ice content

    图 8  蠕变速率-时间曲线

    Figure 8.  Curves of creep speed and time

    图 9  含冰量、干密度与稳定蠕变速率曲线

    Figure 9.  Curves of ice content and dry density versus stable creep speed

    图 10  Burgers黏弹性模型示意

    Figure 10.  Burgers viscoelastic model

    图 11  接触面试验及Burgers模型拟合曲线

    Figure 11.  Curves of interface test and Burgers model fitting

    图 12  Burgers模型参数与含水率曲线

    Figure 12.  Curves of Burgers model parameters and water content

    表  1  混凝土配合比

    Table  1.   Concrete mix proportion kg/m3

    名称水泥碎石外加剂
    配合比47765011071765.7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蠕变试验条件

    Table  2.   Creep test conditions

    试验温度/℃土样含
    冰量/%
    质量比(干砂∶冰∶水)干密度/
    (g·cm−3
    法向应力/kPa剪切应力/kPa
    −26100∶0∶61.82150110.4
    12100∶0∶121.87
    16100∶6∶101.75
    23100∶13∶101.61
    36100∶26∶101.47
    60100∶50∶101.25
    80100∶70∶101.05
    下载: 导出CSV
  • [1] 程国栋.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地质研究[J]. 第四纪研究,2003(2): 134-141.

    CHENG Guodong.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geology of the roadbed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3(2): 134-141.
    [2] 马小杰,张建明,常小晓,等. 高温-高含冰量冻土蠕变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07,29(6): 848-852.

    MA Xiaojie, ZHANG Jianming, CHANG Xiaoxiao,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creep of warm and ice-rich frozen soil[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7, 29(6): 848-852.
    [3] 曲广周,张建明,程东幸. 青藏高原冻结粉质黏土直剪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2011,32(1): 95-98. doi: 10.3969/j.issn.1000-7598.2011.01.015

    QU Guangzhou, ZHANG Jianming, CHENG Dongxing. Experimental study of direct shear Creep properties of frozen silty clay on Qinghai–Tibetan Plateau[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1, 32(1): 95-98. doi: 10.3969/j.issn.1000-7598.2011.01.015
    [4] 刘世伟,张建明,张虎,等.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长期蠕变变形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增1): 3245-3253.

    LIU Shiwei, ZHANG Jianming, ZHANG Hu, et al. Research on long-term creep test of permafrost on Qinghai–tibet plateau[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2, 31(S1): 3245-3253.
    [5] 张虎,张建明,苏凯,等. 冻土原位旁压蠕变试验粘弹性模型分析[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3,35(6): 22-27,39.

    ZHANG Hu, ZHANG Jianming, SU Kai, et al. Viscoelastic model analysis of in-situ pressuremeter creep test in permafrost[J]. Journal of Civil, Architectur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3, 35(6): 22-27,39.
    [6] 杨岁桥,王宁宁,张虎. 高温冻土的蠕变特性试验及蠕变模型研究[J]. 冰川冻土,2020,42(3): 834-842.

    YANG Suiqiao, WANG Ningning, ZHANG Hu. Study on creep test and creep model of warm frozen soil[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20, 42(3): 834-842.
    [7] ZHAO L Z, YANG P, ZHANG L C, et al. Cyclic direct shear behaviors of an artificial frozen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under constant normal stress and sub-zero temperature[J].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133: 70-81. doi: 10.1016/j.coldregions.2016.10.011
    [8] ZHANG Q, ZHANG J M, WANG H L, et al.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warm frozen silt and cemented soil[J]. 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 2021, 30: 100624.1-100624.9.
    [9] HE P F, MU Y H, MA W, et al. Testing and modeling of frozen clay-concrete interface behavior based on large-scale shear tests[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1, 12(1): 83-94. doi: 10.1016/j.accre.2020.09.010
    [10] HE P F, MU Y H, YANG Z H, et al. Freeze-thaw cycling impact on the shear behavior of frozen soil-concrete interface[J].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173: 103024.1-103024.11.
    [11] SUN T C, GAO X J, LIAO Y M,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adfreezing strength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silt and concrete[J].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190: 103346.1-103346.11.
    [12] 何菲. 冻结粉土-混凝土界面非线性剪切蠕变特性研究[D]. 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 2019.
    [13] 李君善. 冻结砂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剪切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 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5] 温智,俞祁浩,马巍,等. 青藏粉土-玻璃钢接触面力学特性直剪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2013,34(增2): 45-50.

    WEN Zhi, YU Qihao, MA Wei, et al. Direct shear tests for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face between Qinghai−Tibetan silt and fiber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3, 34(S2): 45-50.
    [16] (俄)C. C. 维亚洛夫. 冻土流变学[M]. 刘建坤, 刘尧均, 徐艳(译).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17] (俄罗斯)Л. Т. 罗曼. 冻土力学[M]. 张长庆, 张泽(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 期刊类型引用(2)

    1. 胡峻晖,崔宏环,王跃庚,李续靖. 细粒含量对冻土-桩界面剪切特性影响研究. 力学季刊. 2024(03): 842-854 . 百度学术
    2. HE Fei,LIU Qingquan,LEI Wanyu,WANG Xu,MAO Erqing,LI Sheng,CHEN Hangjie. Experiment and constitutive modelling of creep deformation in the frozen silt-concrete interfac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24(09): 3172-3185 . 必应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图(12)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9
  • HTML全文浏览量:  129
  • PDF下载量:  36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8-11
  • 修回日期:  2022-11-1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17
  • 刊出日期:  2022-11-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