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06年  第19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高端视点
我国高速客运专线的调度指挥模式
彭其渊, 文超, 罗建
2006, 19(5): 541-548.
摘要(1430)
摘要:
分析了影响我国客运专线调度指挥模式选择的因素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路情提出我国高速客运专线可能采用的3种调度指挥模式:全路集中调度指挥模式以及区域集中和按通道调度的二级调度指挥模式.确定了我国高速客运专线的调度指挥模式.为适应我国近期高速客运专线的发展与运营需求,我国高速客运专线的调度指挥模式为设置在相关铁路局调度中心的客运专线与既有线调度指挥人员协同办公的区域集中二级调度指挥模式.
客运专线客运站通过能力仿真研究
杜文, 文东
2006, 19(5): 549-553.
摘要(1494)
摘要:
现行的既有线客运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不能直接用于客运专线客运站通过能力计算.为使计算的通过能力能准确反映客运专线客运站作业实际,结合客运专线客运站的特点,建立了仿真算法流程,对到发线和咽喉通过能力共同仿真研究.
区外旅客的“路径-方式”综合分担模型
罗霞, 李德刚, 高世廉
2006, 19(5): 554-559.
摘要(1481)
摘要:
针对区外旅客的出行特点和各运输方式的适应性,对传统区外交通方式的划分和路径分配模型进行了分析.从区外旅客出行的效应出发,提出了区外旅客分担率的“路径-方式”综合处理方法,建立了区外旅客的“路径-方式”综合分担模型.分析和标定了模型的相关参数及各运输方式的时间、费用评价值.该模型的适用条件是:OD对间各种运输方式的时耗差与市内各点至城市进出口的时耗差相差不太大(约1~3倍)且小汽车已普及并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最后,用沪杭地区的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对有序组合树法的改进
王慈光
2006, 19(5): 560-566.
摘要(1365)
摘要:
为了提高有序组合树法的运算效率,必须充分利用约束条件中的有关信息.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极差、必选变量、不可选变量等概念,将多个约束条件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提出了用检验约束条件的相容性,并以相容性为判据进行截枝的新办法.证明了如果必选变量全部取值为1是可行解,则必是最优解。给出了改进后的有序组合树法的计算步骤流程.
供应链中经销商的风险协调作用
叶怀珍, 易海燕, 刘争春
2006, 19(5): 567-570.
摘要(1284)
摘要:
论证了供应链中风险中性的经销商能够协调零售商面临的风险.为了减少供应链中零售商的风险、增加供应链效益,经销商会提供一份对指经销商和零售商双方都有益的合同选择单给零售商.风险厌恶型的零售商从中能够得到满意的合同,同时可使经销商的期望利润最大化,零售商也会因此增加订购数量,从而获得最大期望价值.
客运专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客流分配方法
曾鸣凯, 黄鉴, 彭其渊
2006, 19(5): 571-574.
摘要(2326)
摘要:
为了制定合理的列车开行方案,从旅客的出行需求及满意度出发,分析了影响客流分配的主要因素;根据开行方案中列车的运行区段及列车停站情况,构造了列车的运行网络;结合旅客的出行心理,给出了将旅客出行成本折算成旅客满意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确定客流分配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模型体现了旅客对列车选择的主动性.通过研究影响客流分配的相关因素,给出了路网客流的合理分配方法.
客运专线列车速度-间隔控制机理与计算
刘澜, 魏德勇, 殷原, 魏方华
2006, 19(5): 575-581.
摘要(1531)
摘要:
给出了制动率、制动距离、作业时间等参数取值和最小追踪间隔的计算公式.不同的全制动距离阶段划分方式及其设备配置决定了高速客运专线信号控制及列车运行方式.列车的速度-间隔控制采用一次制动模式曲线方式并以速度分级模式曲线方式作为备用模式.缩短同方向列车到站追踪间隔是缩短追踪间隔的关键.对于速度大于250 km/h的旅客列车,通过进站提前减速,用一次制动模式曲线方式能够实现3 m in追踪间隔.在客货混线运行条件下,当车站到发线有效长不大于1200 m,咽喉区长度不大于800 m,120 km/h的货物列车制动率0.8时,能够实现5 m in追踪间隔;200 km/h旅客列车采用制动率为0.6即能实现4 m in追踪间隔.
城市物流服务站交通影响分析方法及应用
张锦, 朱炜, 何美玲
2006, 19(5): 582-588.
摘要(1497)
摘要:
为有效地解决城市物流服务站的交通影响分析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物流服务站交通影响分析的工作程序.用物流处理量作为实施交通影响分析的前提条件.针对交通服务水平不足以表征城市物流服务站对交通的影响程度,以交通影响度代之,并给出了相应定义与计算方法.讨论了包括改善邻近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合理设置物流服务站进出口与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等在内的减小城市物流服务站交通影响程度的措施.
飞行冲突智能调配系统开发
马国忠, 牟奇锋
2006, 19(5): 589-593,613.
摘要(1392)
摘要:
将飞行冲突调配分割成同高度判定、最小水平间隔判定和航向规避3个规模较小的子问题,构造了飞行冲突智能调配系统的拓扑结构及调配流程.引入广义指派的组合最优化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控制技术,用VB.net和M atlab进行系统开发.模拟运行表明,该系统可为管理者提供用于防止冲突的智能化方案,包括短、中、长期的计划,以提高飞行管理效率和飞行的安全性.
配送系统优化中的客户分组
李宗平, 蒋赛
2006, 19(5): 594-598.
摘要(1534)
摘要:
基于配送周期的客户分组以个体最佳配送日期为主要分组标准,基于空间距离的客户分组以客户空间距离的邻近程度为主要分组标准.为了说明客户分组对配送调度方案的影响,构造了均匀分布于50,100,200 km2范围内的3组模拟客户集合,分别基于配送周期以及空间距离进行客户分组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分组方案及系统总费用.结果表明,基于配送周期的分组方案在客户分布较为密集时较有优势,基于空间距离的分组方案在客户分布较为分散时较有优势.
物流产业结构的DEA/PCA评价
帅斌, 杜文
2006, 19(5): 599-602.
摘要(1470)
摘要:
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主成分分析方法(PCA)结合,用投入产出比的相对有效性评价物流产业结构,并构建了DEA/PCA分析模型.以该模型为框架,分别采用DEA和PCA方法对物流产业结构进行评价与排序,然后将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在由DEA和PCA组成的坐标系中直观地综合分析.可用该方法对各年的情况进行逐年评价,以做连续动态的对比和综合分析.
考虑通道分工和竞争的客运专线定价方法
马驷, 李鑫
2006, 19(5): 603-607.
摘要(1528)
摘要:
分析了中长途旅客运输市场竞争环境以及运输通道内既有线和客运专线合理分工.提出了客运专线多产品票价制定的多层规划模型.模型中不仅考虑了基于广义费用最小的旅客出行选择要求和运输企业效益最大化,并且兼顾了与客运通道内既有线的分工,其优化目标是得到最优或接近最优的票价制定方案.探讨了求解该模型的遗传算法.
铁路集装箱枢纽运输组织
李映红, 闫海峰, 彭其渊
2006, 19(5): 608-613.
摘要(1585)
摘要:
分析了集装箱结点站的中转作业方式.提出了结点站所在枢纽范围内集装箱运输的3种输送方案.方案I用普通集装箱列车送入结点站;方案II用摘挂列车送入结点站改编,普通货车再用小运转列车向编组站输送;方案III用摘挂列车送入编组站改编后,再由小运转列车挂运到结点站.为比较上述3个方案,根据运输组织等相关理论建立了运输消耗的数学模型.方案Ⅰ作业消耗量最少,集装箱使用效率最高,但实施困难.因此,方案I作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方案Ⅱ或Ⅲ作为结点站建设时期的过渡方案.
基于稳健优化的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设计
马祖军, 代颖
2006, 19(5): 614-619.
摘要(1613)
摘要:
为了合理设计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综合考虑网络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设施集成与运输整合,以及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的需求量、可回收废旧产品数量和废旧产品可再制造率的不确定性,基于稳健优化方法建立了一种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优化设计模型,据此确定网络中各种设施的数量、位置及物流量分配.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解决不确定环境下的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优化设计问题.
铁路结点站集装箱班列集结过程
闫海峰
2006, 19(5): 620-625.
摘要(1527)
摘要:
为了确定铁路集装箱班列的集结消耗,运用随机过程的理论,研究集装箱班列的编成箱数和集结过程中涉及到的到达箱数、到达间隔,并对到达强度进行了参数估计.研究发现,箱流的重、空状态基本上不对班列的编成箱数产生影响;箱流的到达可以用简单计数过程描述,到达间隔服从泊松分布.集结过程可以描述为典型的标值计数过程.班列的平均集结消耗与该方向班列的编成箱数和一定时期内总的到达箱数成正比,并且与到达箱数的期望值线性相关.
客运专线开行夕发朝至旅客列车的研究
彭其渊, 罗建
2006, 19(5): 626-629,640.
摘要(1632)
摘要: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客运专线开行夕发朝至旅客列车与综合维修天窗的协同优化、组织形式和开行条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本线和跨线开行夕发朝至旅客列车的几种情况.计算得出了天窗时间分别为3,4和5 h时的开行距离范围和客运专线本线、跨线夕发朝至旅客列车的开行条件.
汽车驾驶模拟器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唐智慧, 左廷亮, 周美玉
2006, 19(5): 630-634.
摘要(1579)
摘要:
提出了由实时控制与仿真计算机系统、视景模拟系统、声响模拟系统、运动模拟系统和中央控制台等组成的汽车驾驶模拟系统总体结构.汽车模拟器应用在交通工程中涉及3种主要仿真模型——汽车动力学模型、路网模型和交通仿真模型.以车辆在交叉路口从次干道左转弯到主干道时,主干道直行车辆之间最小可接受车头时距为例,介绍了利用汽车模拟器进行交通工程仿真研究的方法.
客运专线动车组运用计划的计算机编制
张杰, 陈韬, 施福根
2006, 19(5): 635-640.
摘要(1592)
摘要:
根据动车组运用规则,建立了动车组运用计划整数规划模型.为降低求解的复杂性,将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问题转化为交路段生成和基于交路段的交路生成两个问题分步求解.用多起点搜索和交路段互换的方法,使求解结果在有效性和均衡性上得以优化.实际编制实验表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城市公交专用道线网布局方法
张南, 李相勇
2006, 19(5): 641-644.
摘要(1484)
摘要: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建立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法研究公交专用道线网布局问题.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入手,得出设置公交专用道的速度条件、公交车流量条件、道路条件,以及公交专用道需求线网和可行线网的设置方法,将二者叠加即可形成公交专用道的实际线网.根据城市整体路网规划,利用交通预测得到的道路上公交车量流量数据,应用上述方法可以规划公交专用道线网,形成以公交专用道线网为骨架的城市客运交通网络.
基于关键路段的路网可靠性的改进
刘海旭, 蒲云
2006, 19(5): 645-648.
摘要(1579)
摘要:
为简化资源约束下路网可靠性的改进问题,只选择关键路段(即被选择的概率大于预定阀值的路段)进行改进.由于出行者在事件(例如地震、洪水、飓风等)前后的路径选择行为用弹性需求随机用户平衡刻画,路段的选择概率可以基于路段水平有效求得,因而容易确定关键路段.建立了以路网净经济效益相关的可靠性最高为目标,并有资源约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模型的一种启发式算法.算例的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企业物流作业成本控制的DEA模型
孙朝苑, 彭其渊, 陈旭
2006, 19(5): 649-652.
摘要(1521)
摘要:
为解决作业成本(ABC)法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建立了物流作业成本控制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该模型的运行机理是用DEA方法将物流作业作为决策单元评价输入输出要素的运作效率.根据评价结果,保留高效率作业,并对低效率作业提供改进目标和方向.物流作业成本控制DEA模型的关键步骤分别是建立企业物流作业库、分解物流作业和确定物流作业决策单元的效率.
基于MTSP的机车周转图编制模型与算法
陶然, 吕红霞, 陈广秀
2006, 19(5): 653-657.
摘要(1597)
摘要:
为了提高机车的工作效率,探讨了机车周转图编制模型与算法.对于给定的列车运行图,综合考虑机车使用台数最少和图形均衡性,提出了一种编制机车周转图的新算法.将机车周转图编制问题转化为多旅行商问题(MTSP)并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求得问题的最优解.最后,用列车运行图实际数据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MRT列车运行模拟模型的多目标改进遗传算法
石红国, 彭其渊, 郭寒英
2006, 19(5): 658-662.
摘要(1712)
摘要:
为了求解城市快速交通(MRT)列车运行模拟模型,寻找最优的列车运行控制曲线,构造了多目标改进遗传算法.以列车运行过程中工况转换点为基因编码依据,以多个基因构成一个染色体代表一个控制方案,从而形成初始种群;根据列车运行控制的停站误差、时分误差和能耗等目标要求设计适应值函数;通过个体有效性检查保证选择、交叉和变异过程中新个体的有效性,并在各算子中加入保优算子,使新种群不淘汰上一代最优个体.实例计算表明,与多质点优化模型相比,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遗传算法能够减少能耗10%以上,并能提供大量次优解,具有明显的优化效果.
大型建筑周围路网交通影响度的敏感性分析
任其亮, 彭其渊
2006, 19(5): 663-668.
摘要(1489)
摘要:
按大型建筑的使用功能对其分类.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大型建筑对周围路网交通影响度敏感性分析的指标体系,并根据交通工程和系统工程学原理构建了各指标的计算模型.确定了路网交通影响度敏感性分析指标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了路网交通负荷影响度与不确定性因素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大型建筑对周围路网交通影响度敏感性分析方法.以重庆南岸体育中心为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出席观众数变化率为南岸体育中心周围路网交通影响的主要敏感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