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3年  第26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论文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评价理论与方法
彭其渊, 鲍晶晶, 文超, 冯丽萍
2013, 26(6): 969-97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01
摘要(1420) PDF 754KB(594)
摘要:
为了提高高速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质量,在分析高速列车运行图与既有线列车运行图结构差异的基础上,从运行图生产效率、旅客服务质量和动态性能三方面提取评价指标并给出量化方法,建立了完整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评价指标体系.以郑州至西安北区段高速列车运行图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单张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质量评价方便可行,且可用于多张运行图的比选;郑州-西安区段列车运行图的灰色评价结果为3.294,该区段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质量为良.
固定直圆柱随机脉动升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祝志文
2013, 26(6): 975-98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02
摘要(1066) PDF 896KB(539)
摘要:
为验证大涡模拟在风工程研究上的适用性,数值模拟了固定三维直圆柱在雷诺数(Re数)为4.11104下的绕流场,获得了圆柱非定常气动力,得到了与文献结果接近的升力脉动RMS值和漩涡脱落斯特劳哈尔数(Sr数);提出了基于90和270点脉动压力时程的互相关系数和RMS值,估算圆柱截面脉动升力RMS值的经验公式;开展了圆柱表面脉动压力时程的相干性分析和气动力产生的流动机理研究.研究揭示了圆柱涡脱的空间不同步和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涡脱能量的有限频率带宽分布;表明圆柱表面的脉动压力能量均集中在漩涡脱落频率上,且圆柱表面90和270点脉动压力时程具有完全相同的统计特性.
大跨度桥梁颤振后状态气动稳定性
王骑, 廖海黎, 李明水, 马存明
2013, 26(6): 983-98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03
摘要(1072) PDF 663KB(541)
摘要:
为了能对大跨度桥梁颤振后主梁的运动形式给出合理解释,选取大振幅下流线型箱梁断面的4种典型非线性气动力工况,基于非线性气动力和非线性振动微分方程,应用四阶龙格-库塔算法,分析了大跨度桥梁主梁在大振幅条件下的气动稳定性. 结果表明:大跨度桥梁主梁在颤振后的不同振幅和折算风速条件下可出现不同的运动形式;若气动力仅做负功或负功显著大于正功,主梁振动将收敛;若气动力仅做正功或正功显著大于负功,主梁振动将发散;若气动力做的正负功相当,主梁振动将由于结构阻尼缓慢收敛;若气动力正功与相同周期内结构消耗的能量相等,主梁将发生等幅振动;若不考虑气动力的非线性项,桥梁振动可能发散.
轨道平顺性与土动力特性对地铁隧道振动的影响
韦凯, 翟婉明, 肖军华
2013, 26(6): 989-99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04
摘要(1170) PDF 779KB(471)
摘要:
为精确计算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软土地铁盾构隧道频域振动响应,考虑地基动刚度随应变频响的非线性变化,建立了车辆/轨道/隧道/软土地基的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轨道平顺等级下软土动刚度随应变频响非线性变化对地铁盾构隧道随机振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轨道平顺性的恶化,地基动刚度随应变频响非线性的变化将引起地铁盾构隧道各频段内的振动加速度级出现明显的非均匀变化;轨道不平顺恶化后,软土地基动刚度的非线性将改变地铁盾构隧道频域振动幅值大小,且其对应频率会出现约有0.2 Hz的偏移,致使地铁盾构隧道频域振动能量出现重分布现象.
地下结构混凝土随机分布裂缝对硫酸根离子的扩散影响
刘伟庆, 刘鑫, 王曙光, 杜东升
2013, 26(6): 996-100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05
摘要(1093) PDF 752KB(492)
摘要:
为研究地下结构混凝土随机裂缝宽度对混凝土内硫酸根离子扩散系数及浓度分布的影响,假设混凝土初始裂缝由矩形裂缝单元构成,裂缝单元出现位置的概率密度函数沿裂缝纵向服从正态分布,推导了开裂混凝土内硫酸根离子的扩散系数随裂缝宽度的变化规律.根据菲克第二定律修正硫酸根离子的扩散方程,并针对两种不同的裂缝形态参数进行了数值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情况下,离子的浓度均可在50 h内达到稳定;裂缝形态参数越小且裂缝形态越不规则,离子扩散得越慢,离子浓度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
基于随机振动的液体黏滞阻尼器参数优化
赵国辉, 刘健新, 李宇
2013, 26(6): 1002-100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06
摘要(1093) PDF 657KB(467)
摘要:
为克服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在研究液体黏滞阻尼器最优阻尼参数时计算工作量大、分析效率低的缺点,利用随机振动理论推导了桥梁上部结构振动系统的理论最优阻尼比,得到了线性液体黏滞阻尼器最优阻尼系数的解析表达式.采用能量等效原理,进一步推导了非线性液体粘滞阻尼器的最优阻尼系数的解析表达式.以某连续梁桥为例,采用动力时程法分析了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桥梁用线性液体粘滞阻尼器存在理论上的最优阻尼比0.5,其对应的阻尼系数可以使阻尼器的减震效率达到最大值.与线性阻尼器相比,非线性阻尼器的最优阻尼系数和最优阻尼力分别降低了55%~67%及16%~22%.
基于效用理论的铁路选线方案比选模型
罗圆, 姚令侃, 朱颖, 杨明
2013, 26(6): 1008-1015,102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07
摘要:
为了解决传统铁路选线设计方案评价方法没有考虑不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并且对于一些不能完全用货币衡量的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等定性指标难以进行定量化研究的问题,引入效用理论以及多属性决策中的投影法,在专家采用语言变量对定性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区间数,再通过定义效用函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进行量化,建立了不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的线路方案评价模型.根据该模型,通过使用不同的经济环境因子k来选择与其对应最优的线路方案.最后通过一个局部走向方案的比选实例说明了模型的作业程式,为新形势下铁路选线设计的方案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
基于弹性模量缩减法的随机极限承载力分析
杨绿峰, 吴文龙, 余波
2013, 26(6): 1016-102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08
摘要(1116) PDF 948KB(342)
摘要:
为确定工程结构的随机极限承载力,结合弹性模量调整策略和摄动随机有限元法,提出一种基于弹性模量缩减法的随机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首先利用摄动随机有限元法计算结构的随机响应量和单元可靠指标,并定义单元可靠指标均匀度和基准可靠指标,进而论证随机极限分析的比例加载条件及随机响应量的比例关系;然后通过有策略地缩减低可靠度单元的弹性模量,以模拟结构的失效演化历程,形成一系列静力容许应力场,进而根据塑性极限分析理论确定结构的失效模式及其对应的随机极限承载力.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通常只需要迭代15步左右即可收敛,与蒙特卡洛法(抽样50万次)的相对误差在0.5%以内.
传感器性能退化与结构损伤响应异常区分研究
麻胜兰, 翁柳青, 姜绍飞
2013, 26(6): 1024-103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09
摘要(1039) PDF 809KB(513)
摘要:
针对现行结构损伤检测方法仅考虑了环境和荷载对损伤的影响,未考虑传感器因时间和环境变化导致的性能退化从而严重影响损伤诊断率的问题,考虑到传感器性能退化的局部性及结构损伤的全局性,利用最小均方差估计与广义极似然比(GLRT)理论检测结构响应异常,结合统计质量控制图的控制指标超出界限的波动样式判断异常来源,并通过简支梁数值算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广义极似然比可以有效检测响应异常,利用控制图可以辨别响应异常来源;传感器性能退化导致控制指标超出界限的波动为非平稳波动,而损伤导致控制指标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为平稳波动.
基于工作应变模态的管道损伤识别试验研究
许成祥, 贾善坡, 涂金钊, 杜国锋
2013, 26(6): 1031-103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10
摘要(1352) PDF 777KB(403)
摘要:
为了检测管道损伤、进行实时安全评估和长期寿命预测,防止管道事故发生,利用振动损伤检测方法,针对管道的一维性质,推导了求解管道损伤应变模态差分公式,建立定位损伤、确定损伤程度的直接指标数学模型.对3根管道进行不同损伤工况下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损伤识别分析,结果表明:管道固有频率最大变化率仅为6.71%,固有频率作为全局性参数用于结构损伤诊断存在模态频率识别效果不明显且信息量较少的局限性;应变模态敏度比差值在损伤区域出现明显的突变,能直观准确地识别管道损伤.
融合序列形态学算子的城区LiDAR滤波方法
孙美玲, 李永树, 陈强, 蔡国林
2013, 26(6): 1038-104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11
摘要:
为解决单一形态学算子在LiDAR数据滤波中的准确性和自动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序列形态学算子的城区LiDAR滤波方法.在顾及多种形态学算子优势互补特性和LiDAR不同地物数据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形态学开运算及白top-hat变换剔除低粗差噪声和树木、汽车、电力线等小型地物,然后利用形态学梯度查找大型建筑物边缘,最后利用连通性分析和二值形态学重建方法剔除大型建筑物,获得准确的地面与地物分类点.使用ISPRS提供的不同复杂度9组城区测试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Ⅰ类、Ⅱ类及总误差均值分别达到6.90%、3.33%和5.44%,整体分类与自动识别性能优于常规滤波算法.
考虑列车追踪的自动驾驶控制算法
王鹏玲, 王青元, 崔恒斌, 马磊, 冯晓云
2013, 26(6): 1045-105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12
摘要(1012) PDF 728KB(586)
摘要:
为了研究追踪列车安全、平稳的操纵策略,在分析列车间相互纵向动力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列车追踪模型. 列车在不同情况下控制目标有所不同:单独运行模式下以最优速度模式曲线运行,追踪运行模式下保证安全追踪间隔运行.为了实现不同的控制目标,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的分层结构,结合二次型优化算法实现最优列车速度控制.以CRH2型列车、武广线为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 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使追踪列车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且当使加速度控制在-0.75~0.5 m/s2之间,加加速度控制在-0.5~0.5 m/s3之间时,乘车舒适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车用燃料电池阴极系统特性
郭爱, 李奇, 陈维荣, 刘志祥
2013, 26(6): 1052-105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13
摘要(1030) PDF 784KB(469)
摘要:
为了提高车用燃料电池效率,利用物质守恒定律、理想气体方程以及二维插值法,建立了含有双螺杆压缩机的阴极系统模型,讨论了根据压缩机转速、压缩比计算其流量和功耗的方法,分析了环境因素对压缩机的影响以及阴极流体特性、过氧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条件下,随过氧比变化,系统输出功率和效率的变化规律一致,最优过氧比为2.5,电能利用效率随过氧比增大呈单调下降趋势;工作温度升高能够提高系统输出功率,但会使系统电能利用效率有微弱降低,工作温度由60 ℃升到80 ℃时,系统输出功率增长5.03%,电能利用效率降低0.57%.
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电感特性分析
孙晓东, 陈龙, 杨泽斌, 李烽, 朱熀秋
2013, 26(6): 1059-106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14
摘要(1144) PDF 860KB(443)
摘要:
针对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电感参数难以通过实验准确获得的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四极悬浮控制二极表贴式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感特性.根据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给出了静态电感和增量电感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转矩绕组和悬浮力绕组的静态电感特性,并通过3/2变换得到了在转子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交直轴静态电感;最后以转矩绕组为例,研究其增量电感,并与其静态电感进行了比较.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增量电感比其静态电感小6%,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燃料电池电动自行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整车建模
陈维荣, 李晓嫣, 彭飞
2013, 26(6): 1066-107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15
摘要(1136) PDF 637KB(491)
摘要:
为了解决燃料电池输出波动较大,不利于电动自行车平稳运行的问题,设计并制作了燃料电池电动自行车用双相交错并联结构的升压变换器.在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燃料电池电动自行车整车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利用PhyX-220型燃料电池作为输入进行样车试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反映整车的动态过程,满足动态负载的功率需求;系统输出的电压纹波可控制在2%以内,效率可达94%,验证了燃料电池驱动电动自行车的可行性.
驻点热流测量试验技术研究
秦峰, 何川, 曾磊, 孔荣宗, 刘济春
2013, 26(6): 1072-107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16
摘要:
为了提高超声速脉冲风洞中球头驻点热流测量精度,对1 mm小型化同轴热电偶研制及薄膜热流传感器的耐冲刷性能进行研究.应用热传导反问题的计算分析方法,建立了分别针对薄膜热流传感器和同轴热电偶的数据处理方法.在2 m激波风洞上利用研制的5种不同类型及尺寸的传感器进行了球头驻点热流测量试验,将试验结果与F-R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了传感器外形尺寸、热壁、传感器敏感元件、同轴热电偶膜厚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制的小型化同轴热电偶响应时间满足测试要求;薄铂膜热流传感器重复性误差在8%以内.
面向车联网的高速路OD矩阵估计模型
汪成亮, 张晨, 黄文龙
2013, 26(6): 1078-108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17
摘要(1142) PDF 667KB(424)
摘要:
针对高速路OD矩阵的采集与估计,提出采用RFID技术的车联网进行部署,建立有缺失数据的OD矩阵采集方法.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OD矩阵元素概率的极大似然估计,给出基于EM算法的OD矩阵估计算法.通过912节点规模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相比模拟采集准确性更高,真实数据的均方根误差降低了77.7%,验证了算法流程和模型的有效性.
基于STFD和PARAFAC的欠定盲源分离信源个数估计算法
夏江华, 郭进, 王小敏
2013, 26(6): 1084-108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18
摘要:
为更精确地进行欠定混合条件下的信源个数估计,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时频分布(STFP)与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的欠定盲源分离信源个数估计算法.该算法从空间时频分布矩阵中选择符合单源时频支撑域的时频点构成1个3阶张量,然后由核连续诊断算法计算因子数量,估计出信源个数,并对3阶张量平行因子低秩分解的惟一性条件进行了分析.该算法不需要假设源信号必须满足稀疏性和独立性条件,也不要求其满足高斯分布条件.在计算机仿真实验中,当信噪比为-5 dB时,识别正确率提高18 dB,证明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MIMO双向中继网络的预编码设计与功控策略
杨鼎成, 肖霖, 刘圣恩
2013, 26(6): 1090-1096,112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19
摘要:
为加强MIMO双向中继系统的空间复用增益,研究一种低复杂度的发送和接收预编码矩阵.利用子空间对齐方法,将双向MIMO信道分解为多路单入单出(SISO)的子信道形式,使得两个源用户能够使用网络编码获取更好的空间复用增益.同时通过矩阵计算和转化,给出了一种优化的功率分配方案.在确定优化矩阵后,该方案能够为每个子信道独立地进行优化功率分配,并且能够得到各节点间优化功率分配的闭合表达式,从而将算法复杂度从O(n3)降低为O(n).仿真结果表明,在典型场景下,所提方案在具有更低复杂度的优势下,系统性能接近优化的梯度下降迭代方案,优于传统单纯前向放大转发方式(AF) ,有2.99 bit/(sHz)的性能增益.
一种基于核局部保留投影的人脸识别方法
齐永锋, 火元莲
2013, 26(6): 1097-110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20
摘要(1046) PDF 826KB(420)
摘要:
为了有效提取人脸的非线性结构信息,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最大散度差的核判别局部保留投影方法.首先通过核函数将样本数据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计算特征空间中样本的散度矩阵,其次将样本原始空间中的近邻图嵌入到散度矩阵,最后采用最大散度差准则进行特征提取.在PIE与Yale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人脸识别方法最高识别率可达到99%.
摆动活齿传动弹流润滑下的摩擦功耗
梁尚明, 张杰, 姚进
2013, 26(6): 1104-110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21
摘要:
为了准确获得弹流润滑下摆动活齿传动的摩擦功率损失,根据摆动活齿传动的啮合原理,探讨了弹流润滑状态下,活齿与内齿圈之间滑动摩擦因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传动过程中滑动摩擦因数的时变规律.在对活齿与内齿圈间的接触正压力和相对速度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弹流润滑下,摆动活齿传动在一个啮合周期内不同啮合点处的瞬时滑动摩擦功率损失的计算模型.应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啮合周期内的瞬时滑动摩擦功率损失函数,通过对其进行积分运算导出了平均滑动摩擦功率损失的计算公式.实例计算表明:本文提出的摆动活齿传动啮合过程摩擦功耗的计算模型是可行的,当活齿与内齿圈在齿廓曲线拐点处啮合时,瞬时滑动摩擦功率损失最大,其值为118.4 W.
混合动力挖掘机节能系统
吴文海, 柯坚, 刘桓龙, 王国志
2013, 26(6): 1110-111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22
摘要(1019) PDF 683KB(471)
摘要:
为了降低中型传统液压挖掘机的能耗,减少碳排放,在分析传统液压挖掘机系统能耗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节能方法,提出了带能量回收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和油液混合动力系统.根据23 t液压挖掘机的参数配置,建立了传统液压挖掘机、油电混合动力和油液混合动力3种系统回转机构的数学模型,并用AMEsim软件进行仿真,在相同负载工况下,得到了3种回转机构的角位移、角速度、功率和能耗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油电混合动力和油液混合动力的回转系统比传统回转系统在角位移和角速度方面响应快速、准确,油电混合动力比油液混合动力响应更快;从能耗方面看,油电混合动力和油液混合动力比传统液压系统节能分别达到了42%和28%.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优化模型
程婕, 彭其渊, 赵军
2013, 26(6): 1116-112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23
摘要(1113) PDF 670KB(612)
摘要:
为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交路方案的列车运行区段和折返车站,结合运输组织实践经验,以列车交路决定的输送能力与客流需求量空间分布的最佳匹配为原则,以快速车底周转和换乘客流最少为目标,综合考虑站线运输能力的条件限制、运输组织需求以及乘客便利性,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的多目标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该模型分别对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了简化处理,可以通过优化软件编程求解.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远期运营方案为例,对不同交路上限数目,在2 s内计算出4种可选交路方案,为运营部门选择最终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
基于概率论-逻辑学的隧道各方关系与风险研究
胡兰, 胡培
2013, 26(6): 1122-112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24
摘要(1017) PDF 793KB(525)
摘要:
基于经典概率论及逻辑学,提出了用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参建各方关系与风险概率评定方法.结合工程实例从工程参建各方的逻辑关系角度,构建了适用于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评价的各种逻辑概率树模型.对比分析发现,或门模型中工程风险概率大于参建各方概率的最大值,与门模型中工程风险概率小于参建各方概率的最小值,而混合门模型介于参建各方概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故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应调整参建各方协作关系,建立起与门模型关系,尽量避免构成或门模型关系.
基于提前期的码头与供应链多Agent策略协同及优化
周建频
2013, 26(6): 1129-113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25
摘要(1424) PDF 882KB(343)
摘要:
针对国际供应与分销网络中流程提前期的较大不确定性,提出了码头系统与供应链相结合的多Agent策略协调框架,建立了基于策略提前期的循环优化决策模型.在对供应链响应性有不同要求的情况下,对国际供应链节点码头前方作业系统平均流程时间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调节国际供应链补货提前期的波动范围,以驱动供应链时间和成本两方面绩效目标的权衡优化.采用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以一个集装箱码头采取面向供应链策略的计划决策过程为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决策模式可增强码头策略计划与时间敏感型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协同效应;虽然调节提前期波动区间码头需要付出较大的作业均衡成本,但获得的时间目标确定性会明显改善供应网络总体的绩效水平.
工程建设中的施工与监理串谋分析
赵磊, 钟胜
2013, 26(6): 1136-114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26
摘要:
为避免工程建设中因利益驱动及信息不对称出现监理方和承包方的串谋行为,运用规制理论,引入委托人-监督者-代理人三层组织结构,建立了业主对承包方和监理方的一对多道德风险模型,进行了工程管理的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下,招标合同收益值、承包方努力成本、业主对承包方的罚金、监理方受贿比例都与代理成本正相关,业主对串谋行为的发现概率及处罚力度与代理成本负相关.业主应根据自身的惩处能力设计奖励与惩罚机制,当业主的惩处能力小于一定阈值时,应增加对监理方的奖励,以实现在激励承包方与监理方努力工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防止串谋行为的发生.
工程陶瓷临界抗热震温差评价模型
周泽华, 王国伟
2013, 26(6): 1142-114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6.027
摘要:
针对当前工程陶瓷抗热震理论无法定量分析材料热震性能的不足,在传统热震理论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研究工程陶瓷抗热震性能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可通过材料的力学、热学参数计算其临界抗热震温差,并首次讨论了断裂韧性对材料热震性能的影响.借助该模型不仅可定性判断材料热震性能的优劣,而且可半定量地评价其临界抗热震温差的大小.对几种具有不同特征(致密、多孔)、不同结构(块体、层状)的陶瓷系列进行热震评估实验,结果证明,计算值与实验值较为吻合,平均误差率约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