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2年  第25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环境激励下钢筋混凝土拱桥模态参数识别
蒲黔辉, 秦世强, 施洲, 王秋萍, 勾红叶
2012, 25(4): 539-54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01
摘要(1206) PDF 748KB(529)
摘要:
为正确选择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对某钢筋混凝土拱桥进行了环境振动试验,采用频域、时域和时频分析方法——峰值拾取法(PP)、随机子空间识别(SSI)以及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随机减量技术(RDT)的方法——识别其模态参数;比较了3种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特点和识别结果,并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峰值拾取法的识别速度快,识别的频率较可靠,但识别过程需要较多人工干预;随机子空间识别的理论体系完备,适合程序实现,识别过程能较好地抵消测试过程中噪声等的影响;由于模态混叠的影响,EMD-RDT识别结果具有一定随机性.
基于DEA的铁路桥梁风屏障防风效果评价
向活跃, 李永乐, 廖海黎
2012, 25(4): 546-550,56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02
摘要(1119) PDF 615KB(527)
摘要:
为评价风屏障的防风效果,针对铁路桥梁设置不同高度的风屏障,通过风洞试验测试了单车以及双车交会时的气动力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单车的气动力系数衡量车辆风荷载突变效应,以不同轨道位置车辆的风荷载突变量作为评价指标,并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风屏障的防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用DEA方法评价铁路桥梁风屏障的防风效果是可行的;当风屏障高度为1.72 m时,防风效果较好.
悬索桥锚跨索股索力的精确计算与调整方法
张兴标, 沈锐利, 唐茂林, 叶华文
2012, 25(4): 551-55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03
摘要(1793) PDF 858KB(559)
摘要:
为获得悬索桥锚跨索股高精度索力,便于施工过程中索力控制,基于泰州长江公路大桥锚跨索股参数识别结果,利用桥梁结构非线性分析软件BNLAS建立了锚跨索股的精细化模型.通过赋予该模型中索股不同的初始索力值,得到一系列一一对应的索力-频率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索力与频率的显式关系,从而无需通过迭代求解超越方程获得索力.基于弹性理论计算,提出了索力的调整方法,即将索力的调整转换为锁紧螺母螺距的调整.研究结果表明:用提出的方法计算索力,误差均在3%以内;所提出的索力调整方法可靠,满足施工控制对索力监控的要求.
汶川地震桥梁易损性分析
陈力波, 郑凯锋, 庄卫林, 马洪生, 张建经
2012, 25(4): 558-56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04
摘要:
为了评估汶川地区公路桥梁系统地震损失风险,基于汶川地震桥梁震害调查,建立了桥梁地震易损性统计模型.采用修正后的汶川地震衰减模型,对桥址处地震动参数PGA进行了估算.假设易损性函数为双参数对数正态分布函数,采用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并结合震害调查,运用极大似然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得到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完全损毁4种损伤状态对应的桥梁地震易损性曲线.依据桥梁类型和桥梁线形对全体桥梁样本进行分类,针对分类后的桥梁样本子集建立各自独立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对统计结果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性水平在10%以下,计算得到的易损性函数不能被拒绝.
地震滑坡启程动力学机理
顾成壮, 胡卸文, 罗刚, 牛彦博, 胡恒洋
2012, 25(4): 567-57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05
摘要(1022) PDF 696KB(400)
摘要:
为深入揭示地震滑坡的启程动力学机理,探讨了地震诱发滑坡的启动机制.在分析滑坡滑动前聚集的临床弹性应变能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地震水平加速度和竖向加速度,运用能量转化原理,导出了地震滑坡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触发斜坡破坏,主要是其"波动振荡链"综合效应所致;地震滑坡启程阶段经历了"先启动,后加速至启程"的过程;汶川地震东河口滑坡启程速度的计算结果与用动量传递法计算的结果相比,误差约3%.
云冈石窟第19窟西耳窟地震动力响应
孙博, 彭宁波, 王逢睿
2012, 25(4): 573-57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06
摘要(1635) PDF 817KB(434)
摘要:
为探索石窟地震动力响应,建立了云冈石窟第19窟西侧耳窟的三维实体模型,并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耳窟进行了地震动力模拟计算,分析了硐室岩体位移、加速度放大系数、应力分布和加速度傅里叶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该窟外立面岩体有外倾和塌落的趋势;石窟岩体的破坏模式以剪切破坏为主;地震波在耳窟所在高程范围的岩体内经多次反射、叠加,能量损耗较大,耗散的能量被该区域的岩体吸收,因此,进行抗震加固设计时,应适当提高此区域的地震加速度.
高液限土最佳掺砂比的确定
程涛, 洪宝宁, 刘鑫, 黄漫
2012, 25(4): 580-585,59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07
摘要(1041) PDF 783KB(266)
摘要:
为确定最佳掺砂比,按细颗粒含量、液限、素土的CBR值(加州承载比)分别对高液限土进行分类,按掺砂改良后CBR值为6分别确定不同分类高液限土最佳掺砂比的范围,再综合考虑这3种要素确定最佳掺砂量.试验结果表明:细颗粒含量对CBR值的影响大于液限和黏粉比;黏粉比越小,CBR值越大;广东云罗高速沿线高液限土的最佳掺砂比约为20%;不同性质高液限土应采取弃方、掺砂改良和直接填筑3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单向流作用下淤泥质黏土起动试验研究
杨兵, 蔡瑞卿, 唐驰, 马建林, 呼和敖德
2012, 25(4): 586-59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08
摘要:
为掌握淤泥质黏土的起动规律,采用水体灰度和水流速度同步测量的方法,对不同沉积密度条件下淤泥质黏土的起动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淤泥质黏土的起动现象可用弱起动和普遍起动描述.弱起动床面冲刷率低,水体灰度值的变化约为10;普遍起动床面冲刷率明显提高,灰度曲线发生突变的附近为普遍起动,相应的灰度值变化一般超过20.普遍起动流速约为弱起动流速的1.5倍.
既有线路基提速改造健康状态综合评价方法
方焘, 刘新荣, 耿大新, 刁心宏
2012, 25(4): 591-59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09
摘要(1118) PDF 788KB(327)
摘要:
为了对既有线路提速改造, 需要对其路基健康状态进行评价. 在现场调查路基健康状态的基础上,按路基病害轻重程度、填料类型与基床结构的不同,将路基区划分为24个检测段,共开展754组密实度、345组动弹性模量和1 311个不同部位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并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以现场调查为基础,采用轻型动力触探、密实度、动弹性模量相结合的既有线路基健康状态综合评价方法,能全面反映路基强度、刚度、耐久性的状态,是既有线路基健康状态评价的可靠方法之一,试验结果可直接应用于路基工程改造技术方案的设计.
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轮轨力连续测试
李奕璠, 林建辉, 刘建新
2012, 25(4): 597-60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10
摘要:
为了精确判断车辆的运行状态,提出了一种轮轨力连续测试方法.根据轮轨相互作用的特点,采用阈值判断法从测试数据中提取轮轨力的有效信息.针对轮轨力测试系统的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将动态测试序列作为灰色过程处理,提出用灰色理论对轮轨力进行连续测试.为了提高预测精度,结合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对传统的GM(1,1)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10个预测模型分别进行预测,然后将精度较高的预测值输入串联灰色神经网络进行二次预测,以提高预测精度与稳定性.将这10个预测模型应用到轮轨力连续测试中,结果表明:灰色系统、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三者的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2%,满足轮轨力连续测试的要求,并且能够降低传感器失效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基于轮轨接触参数的固定辙叉设计方法
曹洋, 王平, 赵卫华
2012, 25(4): 605-610,61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11
摘要(1151) PDF 726KB(453)
摘要:
为了更好地设计固定辙叉结构,改进轮对与辙叉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以接触参数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并对60 kg/m钢轨12号固定辙叉心轨及翼轨顶面的各部位尺寸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此固定辙叉心轨顶宽20 mm处降低值增大至4 mm,取消翼轨顶面 1∶20 横坡,并将翼轨顶面抬高范围改为从辙叉咽喉至心轨顶宽50 mm处,可较好的改善其轮轨关系,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法及其在转辙器设计中的应用
刘哲, 王平, 陈嵘, 全顺喜
2012, 25(4): 611-61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12
摘要(1294) PDF 735KB(601)
摘要:
为了直观、快速地设计道岔区轮轨关系,在道岔区轮轨静态接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车轮垂直振动和单轮对蛇形运动的分析,建立了道岔动力参数设计法.用该方法对18号高速道岔转辙器部分轨距加宽设计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最大轨距加宽量为15 mm,最大加宽位置在尖轨顶宽30 mm处,轨距加宽范围为21.743 m的较优方案.列车道岔系统动力学验证和运营实践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X射线衍射法测试高速列车车体铝合金残余应力
苟国庆, 黄楠, 陈辉, 田爱琴
2012, 25(4): 618-62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13
摘要(1301) PDF 582KB(279)
摘要:
为了准确、无损、快速地检测高速列车铝合金的表面残余应力,采用等强杆拉伸试验方法,用X射线衍射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标定,并用X射线衍射法、盲孔法以及有限元法对测得的车体铝合金焊接接头残余应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等强杆拉伸试验标定过程中,在10~70 MPa范围内,随着拉伸载荷的增加, X射线法测得的应力与载荷应力具有一致性, 可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车体关键部位应力状态进行测试分析,X射线衍射法残余应力的数值略大于理论计算值和电测法计算值;车顶铝合金焊接接头最大残余应力可达146.3 MPa; X射线衍射法与等强杆标定方法、盲孔法、有限元计算模拟方法的残余应力结果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工程车辆散热器模块散热性能数值仿真
刘佳鑫, 秦四成, 徐振元, 张奥, 习羽, 张学林
2012, 25(4): 623-62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14
摘要(1245) PDF 725KB(524)
摘要:
为了了解工程车辆散热器模块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变化规律,保证其工作稳定性,结合工程车辆的原始资料,在UG NX7.0软件中建立动力舱的三维物理模型.用热交换模型表征车辆散热器模块,采用CFD数值方法对虚拟风洞内的动力舱模型进行仿真,对各工况下散热器模块散热性能进行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各工况下散热器内部热交换过程均呈现梯度变化;随着回流热空气温度升高,散热器的工作效率逐步降低.当其效率不能满足整车需要时,整车会出现系统过热以及工作性能不稳定现象.对比仿真与实验数据,两者误差在2.83%~4.07%之间.
角接触球轴承微动磨损行为
王思明, 高宏力, 许明恒
2012, 25(4): 629-63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15
摘要:
为了解载荷、摆动角度和循环次数对角接触球轴承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用自制的轴承微动试验装置对角接触球轴承QJ208在干态下进行了3种摆角(0.88°、1.21°和1.54°)、4种轴向载荷(2.5、5.0、10.0和20.0 kN)、2种循环次数(2和12万次)的摆动微动试验,在此基础上,对轴承磨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圈上微动磨损随载荷增大而减缓,随摆角增大而加重,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其磨损增幅趋缓;在摆角为0.88°时,磨损机制以疲劳磨损为主,在摆角为1.54°时,则以磨粒磨损为主;在同一钢球接触处,外圈上的磨痕比内圈上的磨痕严重.
回热器对跨临界CO2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金东旭, 王平, 小山繁, 高田信夫
2012, 25(4): 634-63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16
摘要(1231) PDF 582KB(285)
摘要:
为了研究跨临界CO2热泵热水系统中,回热器传热面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不同的制冷剂充注量条件下实验研究了CO2热泵系统的性能. 实验中,通过调节变频压缩机频率与电子膨胀阀开启度,保持了一定的制热量与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制冷剂充注量条件下,随着回热器传热面积的增加,压缩机的压缩比下降,排气温度与吸气温度上升.采用回热器可以提高系统的最大制热系数,当回热器的无量纲传热面积为0.2时,可使最大制热系数提高约3.2%~5.1%.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动压轴承形状多目标优化
庞晓平, 陈进
2012, 25(4): 639-64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17
摘要(1308) PDF 792KB(428)
摘要:
为了克服以偏心率为初始参数的轴承优化模型优化结果局限于原始形状的缺点,提出用傅里叶级数表示通用膜厚方程,建立了多目标形状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应用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以最小功耗和最小侧漏流速为目标、最小油膜厚度和最小承载力为限制条件,以通用膜厚方程系数为设计变量,进行了轴承形状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并用Matlab偏微分方程工具箱求解基于通用膜厚的控制方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通用膜厚方程的多目标优化后的轴承形状不受固有型线的限制;在保证最大承载力的基础上,优化后的非圆轴承与仅以最大承载力为单目标优化的结果相比,最小功耗下降了80.8%,最小侧漏流速比优化前下降了3个数量级,并得出了Pareto最优解集.
高频谐波电场下电缆终端过热点的形成机理
周凯, 李旭涛, 黄友聪, 万利, 赵威
2012, 25(4): 646-65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18
摘要(1123) PDF 729KB(577)
摘要:
为解决高频谐波电场下应力控制型电缆终端绝缘迅速损坏的问题,探讨了高频谐波电场下应力控制型电缆终端过热点的形成与谐波电压频率之间的关系.对中压电力系统高频谐波电场进行了模拟试验,对其电缆终端进行了红外热成像分析以及瞬态非线性电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频谐波电场下,电缆终端表面局部区域形成明显的过热点,过热点的温度随叠加谐波频率的增加而升高;叠加的高频电压成分对过热点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导致在局部区域形成明显的高场效应;随着谐波电压频率从100 Hz增大到20 kHz,该电缆终端局部区域的电场和发热量都呈现明显增大的趋势.
基于差异时效的服务评价模型
印桂生, 崔晓晖, 马志强, 董红斌
2012, 25(4): 652-66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19
摘要:
针对KNN(k-nearest neighbor)方法在服务评价过程中存在的时效量化、评价窗口宽度以及反馈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差异时效的服务评价模型(WSEM-VTU).在WSEM-VTU中,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复杂时效量化方法,以获得差异时效量化结果;基于复杂时效量化方法得到的结果,自适应计算评价窗口宽度;根据评价统计特征,设计恶意评价反馈控制策略.通过实验,将WSEM-VTU与现有评价模型WSEM-E及WSEM-KNN进行比较,结果表明:WSEM-VTU的平均误差为0.877,比WSEM-E和WSEM-KNN分别降低了1.020和0.135;引入反馈控制策略后,WSEM-VTU出现恶意评价的情况平均降低67%.
基于三维高斯混合码本模型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黄进, 金炜东, 秦娜
2012, 25(4): 662-66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20
摘要:
为解决智能视觉监控中码本模型参数调节困难和高斯混合模型概率分布计算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高斯混合码本模型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基于RGB空间建立码本模型,然后基于码字中的R、G、B 分量建立三维高斯模型,从而使整个码本具有三维高斯混合模型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实时性(该算法的平均帧率约23.0帧/s,而iGMM(improved Gaussian mixture model)算法约9.0帧/s,BM(Bayes model)算法约6.2帧/s,CBM(codebook model)算法约10.7帧/s),且具有良好的检测质量.
抵御单粒子多位翻转的系统自恢复技术
包海超, 杨根庆, 张宇宁
2012, 25(4): 669-67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21
摘要:
为减少多位翻转(multi-bit upset,MBU)对星载计算机的危害,提出了一种抵御单粒子多位翻转的系统自恢复技术.该技术利用硬件EDAC(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检测多位错的能力,结合系统自恢复的容错技术实现MBU的捕获,并选择性地启动系统自恢复,以防止MBU造成的系统安全性问题.通过建立关键数据查询,避免不必要的系统自恢复,采用除法散列法和适度恢复策略提高处理速度.SEU(single event upset)危害性分析以及某卫星在轨SEU观测数据表明,提出的系统自恢复技术可使SEU引起卫星故障的概率下降90%以上.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我国XX02卫星.
视频哈希的安全性分析
刘丽, 王永庆
2012, 25(4): 675-67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22
摘要:
为了对鲁棒多媒体哈希的安全性进行定量分析,用Shannon的唯一解距离来解释鲁棒多媒体哈希的安全性.以一个典型的鲁棒视频哈希算法为例,对该算法的特征提取方式进行数学建模,并针对不同的攻击类型,用Shannon的唯一解距离测量该鲁棒视频哈希算法的安全级别,定量分析其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鲁棒视频哈希算法一个密钥的重复使用次数不能超过所求得的唯一解距离,否则,算法的密钥可以被估计出来.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航空器离场时隙控制方法
王飞, 穆巍炜, 董健康
2012, 25(4): 680-68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23
摘要(1401) PDF 688KB(344)
摘要:
为了兼顾效率性和公平性,合理利用时隙资源,进行航空器离场时隙分配,根据机场管制运行部门和航空公司的决策目标,以航班正点率、旅客延误时间、延误成本、基尼系数等目标的不同组合为优化目标,建立了3组多目标优化模型. 针对机场管制中航空器放行的应用背景,采用改进的人工鱼群算法求解模型. 算例仿真结果表明:以航班延误成本和航班正点率为优化目标时,得到2个Pareto解集,与RBS(ration-by-schedule)分配算法相比,航班延误成本减少了52.9%和48.6%,航班正点率提高了62.5%和75.0%;以航班延误成本和旅客延误时间为优化目标时,得到1个可行解,与RBS分配算法相比,航班延误成本和旅客延误时间分别减少了52.9%和37.5%;以公平性和效率性为目标时,随着公平性的增强,效率性减弱.本文的多目标离场时隙控制方法,弥补了现有方法只考虑效率性的缺陷,为管制员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
不确定强对流天气下动态改航路径规划
孟令航, 徐肖豪, 李善梅, 耿增显
2012, 25(4): 686-69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24
摘要(1562) PDF 632KB(402)
摘要:
为了解决对流云团状态不确定条件下的改航路径规划问题,利用云团预测状态的不确定性测度和外推位置随机误差建立多雷暴云团的状态转移矩阵,用于预测改航路径规划网络的时变阻滞状态.以期望改航代价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航段连续性和最大穿越风险代价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动态改航路径规划模型.针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天气场景的16种初始状态,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通过预测云团状态的不确定变化,改航路径能策略性地选择穿越初始状态不可航云团或绕飞初始状态可航云团.与确定性改航策略相比,绕飞距离减少了40%,穿越云团次数减少了30.8%,改航路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均得到有效改善.
相场法模拟悬浮熔融硅液滴内部对流及自由界面变形现象
石万元, 张凤超, 田小红, 塚田隆夫
2012, 25(4): 692-69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25
摘要(1146) PDF 621KB(405)
摘要:
为了模拟具有高密度比的两相流,提出采用牛顿迭代求解半隐式格式离散Cahn-Hilliard方程的方法,应用相场法模拟水的溃坝流和水下气泡的上升变形过程,发现水碰到右边壁面时,水面上卷,气泡在浮力作用下逐渐上升,从球形逐渐变为帽形,模拟结果与界面跟踪法模拟结果一致,验证了数值算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了悬浮熔融硅液滴的流动、变形过程,结果表明,具有初始变形的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逐渐收缩,液滴内产生对流,然后,液滴逐渐变为长条状,液滴内分布着4个涡胞,沿纵向排列.
敷设聚脲的吸声模型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
张文成, 周穗华, 瞿洋
2012, 25(4): 698-70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26
摘要(1335) PDF 884KB(427)
摘要:
为了提高敷薄吸声层的水下小目标的隐身性能,以敷设聚脲的多层结构为基本吸声模型,推导了模型的反射系数计算公式.针对材料优化的应用需求,将粒子群算法的局部算法和全局算法相结合,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优化策略,得到了动态混合粒子群算法,提高了收敛能力和搜索精度.利用该算法对多层吸声模型的材料参数进行寻优,结果表明:当吸声材料杨氏模量近似为频率的分段线性函数时,其吸声性能最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提高模型吸声性能的理论方法,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模型吸声性能在140~500 kHz范围内达到-10dB以上.
基于区间概率偏好的随机格序群决策方法
郭春香, 郭强, 郭耀煌
2012, 25(4): 705-71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27
摘要(1182) PDF 766KB(352)
摘要:
为解决偏好优劣关系具有随机性,且随机事件的概率采用区间值描述的随机格序群体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家偏好服从某种区间概率分布的决策方法.将决策者对方案的偏好描述由优于、劣于、等价和不可比4种关系拓展为优于、劣于、等价、无法比较但有上确界、无法比较但有下确界、无法比较但既有上确界又有下确界、不可比7种偏好关系,并结合区间概率的概念、性质和区间数的运算规则,定义了格上偏好关系的概率分布.然后确定方案对偏好关系的概率最大化目标函数,结合优先原则和集结规则,将个人偏好集结成群体偏好.最后,通过案例给出该决策方法的具体步骤,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决策信息为区间数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尤后兴, 林杰
2012, 25(4): 712-71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4.028
摘要(1206) PDF 754KB(451)
摘要:
为了解决群体决策过程中难以精准确定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以及难以得到精确决策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值统计和信息公理相结合的群决策方法.该方法将决策个体对各指标的决策信息采用区间数表示;用集值统计模型计算决策群体对各指标决策信息的综合评价值,在此基础上引入观点分歧度概念,以判定综合评价值的有效性;以有效的综合评价值作为决策群体期望的指标设计范围,根据信息公理计算各方案的信息含量来判断方案的优劣,并给出该决策方法的具体步骤.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在群决策中避免了确定权重的复杂计算过程,降低了决策的复杂度,更加符合决策者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