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2年  第25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空间刚架结构钢-混结合段的力学性能
李小珍, 肖林, 苏小波, 卫星
2012, 25(6): 907-91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01
摘要(1229) PDF 971KB(531)
摘要:
为了研究某高速铁路空间刚架结构钢-混结合段的力学性能及传力机理,对其进行了1∶2大比例节段模型试验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试验模型分别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加载,测试主要构件的应力、变形分布及其随加载历程的变化;结合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探讨了结合段传力构件之间的荷载分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钢-混结合段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及PBL键贯穿钢筋的应力水平较低;钢结构与混凝土之间相对滑移量较小,二者能协同受力;结合段内混凝土、钢板、剪力键等均处于弹性工作阶段,且应力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钢-混结合段能有效传力,承压板和剪力键各自分担50%的荷载,荷载分配较合理.
大跨屋盖结构共振响应的简化CQC法
罗楠, 廖海黎, 李明水
2012, 25(6): 915-92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02
摘要(1015) PDF 700KB(456)
摘要:
为提高传统完全二次项组合法(CQC法)的计算效率,通过对模态频响传递函数和模态力谱的分析,提出了大跨屋盖结构共振响应的简化CQC法.该方法根据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风荷载特性,计入了模态频响传递函数和模态力谱实部和虚部对响应方差的贡献;为保证计算精度,考虑了共振响应模态的耦合效应.将该方法应用于某游泳馆屋盖结构共振响应分析,并将其与传统CQC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算例表明,与传统CQC法相比,该方法误差较小,节点位移共振响应最大误差仅为2.73%,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大跨度组合楼盖人致振动分析与实测研究
操礼林, 李爱群, 张志强, 周德良, 周朝阳
2012, 25(6): 922-92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03
摘要(1190) PDF 923KB(373)
摘要:
为探讨大跨度组合楼盖的人致振动性能,基于单人脚步荷载模型,结合影响人群行走效应的因素,如人群分布、行走频率等,提出了一种人群激励的随机模拟方法.通过多点输入和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某大跨度组合楼盖的人致振动反应,设计、研制了多组调谐质量阻尼器,并对该组合楼盖多个振动模态进行综合控制;实测了该大跨度组合楼盖在主体结构完成、整体结构完成2个阶段的动力特性;测试了阻尼器安装前、后组合楼盖在多种人群激励下的竖向加速度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人群激励的类型和行走路线对楼盖振动反应影响显著;大跨度组合楼盖具有典型的模态密集特性,其在多种人群荷载激励下的竖向加速度反应较大;安装多组调谐质量阻尼器后,楼盖的人致振动反应显著降低且均满足人体舒适度的要求.
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轨道裂纹影响分析
王平, 徐浩, 陈嵘, 徐井芒
2012, 25(6): 929-93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04
摘要(1359) PDF 744KB(455)
摘要:
为分析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轨道板开裂对车辆和无砟轨道结构的影响,根据弹性地基梁理论、有限元方法和轮轨系统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弹性地基梁体的有限元模型和车辆-轨道-路基垂向耦合振动模型.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分析了轨道板开裂对轨道结构的静、动力学性能和行车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轨道板开裂对轨道结构受力的影响较小,不影响行车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随列车速度增大和轨道板开裂,均会增大轮轨作用力和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在裂缝地段,应采取减振、隔振、控制轨道几何不平顺等措施降低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轨道板开裂将影响无砟轨道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应及时修补.
水压条件下矿山法隧道主体结构的受力特征
张志强, 何本国, 马腾飞
2012, 25(6): 935-94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05
摘要(1469) PDF 850KB(381)
摘要:
为探明水压条件下矿山法隧道主体结构的受力特征,采用模型试验研究高水压条件下衬砌的力学行为、结构与围岩、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及结构破坏模式.研制了马蹄形断面非均布水压-土压加载装置,模拟大断面隧道衬砌主体结构在不同水压与土压共同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研究表明:弯矩沿衬砌周向总体上呈蝴蝶形分布,轴力呈近似椭圆形分布;土压力增大使结构弯矩、轴力、最大变形量和偏心距均增大;侧压系数增大使结构弯矩不同程度地减小,而使轴力增大;水压增大使衬砌轴力迅速增大,而弯矩增大较慢;高速铁路隧道衬砌结构承受的极限水压不宜超过500 kPa.
铁路隧道洞口合理抗震设防长度
耿萍, 曹东杰, 唐金良, 权乾龙, 程邦富
2012, 25(6): 942-948,95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06
摘要(1876) PDF 938KB(524)
摘要:
为确定隧道洞口段衬砌的合理设防长度,使隧道结构抗减震性能达到最优,以单线140 km/h、跨度6.4 m的铁路隧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隧道洞口段的动力分析模型;分析了围岩条件、衬砌物理力学参数等因素对地震作用下隧道洞口段衬砌内力响应的影响,讨论了围岩加速度响应和衬砌结构内力响应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距离超过洞口段3倍隧道跨度后,衬砌结构内力响应明显减小;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洞口段抗震设防长度为3倍隧道跨度时,减震效果显著,验证了抗震设防长度的合理性.
基于Google Earth的岩层产状测量方法
蒲浩, 杨新林, 赵海峰, 李健
2012, 25(6): 949-95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07
摘要(1031) PDF 694KB(393)
摘要:
针对传统的野外测量方法在自然条件恶劣区域测量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利用Google Earth提供的数字地形和影像数据,通过C#编程实现全球任意区域浅层岩层产状批量快速计算的方法.该方法以Google Earth作为三维地理信息平台,通过Google Earth COM API实现与Google Earth交互,动态提取岩层分界点坐标数据;将WGS84椭球系下的大地坐标通过高斯投影变换为平面坐标,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对岩层面方程进行拟合,根据拟合出的平面方程计算岩层产状要素,并通过KML语言实现测量结果的三维可视化.应用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获取数据便捷、可实时调整岩层分界点、计算结果直观可视等优点.
基于点特征和边缘特征的无人机影像配准方法
何敬, 李永树, 李歆, 唐敏
2012, 25(6): 955-96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08
摘要(1140) PDF 913KB(405)
摘要:
为解决变形较大的无人机影像配准问题,提出了点特征和边缘特征相结合的配准方法.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提取点特征,完成影像的初步配准,并通过多项式函数对影像进行粗校正.在此基础上提取影像的边缘特征信息,根据距离相似性对边缘特征信息进行配准;依据色彩能量差筛选点特征信息配准结果和边缘特征信息配准结果,采用小面元微分校正的方法对变形影像进行校正.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配准方法能够弥补点特征配准方法和边缘特征配准方法的不足,其配准的鲁棒性提高10%左右,可以较好地完成变形较大的无人机影像配准.
注射成形填充模拟的修正算法
石建军, 成志强, 柳葆生
2012, 25(6): 962-96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09
摘要(1336) PDF 713KB(557)
摘要:
为提高注射成形过程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采用类似迎风法的概念,通过对平流方程作为填充状态控制方程而导致模拟失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数值修正算法.该方法在高效显式数值模拟算法和有限元软件基础上,通过对模型内流体速度场的系统性操作,削弱空气流动速度场对喂料填充的不真实影响,使得填充状态的输送更基于流动前沿面后部的流场作用,并对⊥型和L型模腔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抑制填充流的失真现象,实现了在流动过程中流向发生大角度变化模腔的正确填充过程.
一种新的时域动态载荷识别方法
朱涛, 肖守讷, 阳光武
2012, 25(6): 968-97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10
摘要(1131) PDF 614KB(388)
摘要:
为了准确地识别未知载荷和降低测量噪声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基于动态规划方法和Bellman最优化原理,提出了新的时域动态载荷识别方法.从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出发,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系统响应的实际测量值与识别值之间的目标函数,同时引入Newmark积分,得到了基于系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的系统离散运动方程;将动态规划方法和Bellman最优化原理应用于目标函数的最小化,推导了动态优化载荷识别公式.通过数值算例对文中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动态载荷识别适应性强,在测量响应含有10%噪声干扰下,误差均低于25%.
车辆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架μ综合控制
陈彦秋, 宋鹏云, 张继业, 张克跃
2012, 25(6): 974-98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11
摘要(1027) PDF 761KB(425)
摘要:
为了改善车辆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架系统的稳定性、减振性及能量回馈性能, 建立了含参数摄动的1/4车体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架模型并进行动力学分析, 基于μ综合方法设计了该系统的鲁棒控制器. 为验证其控制效果, 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 结果表明, 在参数摄动和路面不平顺输入的干扰下, 基于μ综合控制的车辆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架鲁棒稳定, 闭环系统的结构奇异值峰值为0.580 9, 在给定频段内能更好地抑制车体振动,在固有频率下车体垂直振动加速度增益降低了9 dB.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的马尔可夫决策
肖仁鑫, 李涛, 秦颖, 邹敢
2012, 25(6): 982-98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12
摘要(1081) PDF 712KB(341)
摘要:
为研究同轴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建立了同轴并联式动力系统动态方程,分析了转矩需求无后效性的马尔可夫特性.在维持电池容量不变的条件下,以燃油消耗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马尔可夫决策实施能量管理策略,并采用策略迭代方法求解了马尔可夫能量管理的转矩决策过程,在J1015工况和昆明工况进行了仿真,实现了能量管理的在线实施.结果表明,与基于动态规划的能量管理策略相比,马尔可夫决策的能量管理策略能在线实施,且电池容量变化更为平稳;在燃料消耗方面是全局次优的,在J1015行驶工况下100 km燃油消耗增加了1.32 L,在昆明行驶工况下100 km燃油消耗增加了1.59 L.
基于车辆能耗状态的济南市道路行驶工况构建
黄万友, 程勇, 李闯
2012, 25(6): 989-995,102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13
摘要(1046) PDF 870KB(359)
摘要:
为指导车辆设计及优化整车动力系统性能,对道路坡度、瞬时比功率、车速等反映车辆能耗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在建立运动学片段特征值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及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运动学片段特征值,构建了候选工况,综合运用相关系数、相对误差及关键参数概率分布选出了代表性行驶工况,该代表性工况即为构建的济南市道路行驶工况.研究结果表明,以车速信息为基础的特征值与总体样本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2.82%,反映道路坡度和能耗状态的特征值与总体样本误差平均值为3.40%,表明构建的工况特征值能够表征车辆实际道路行驶状态.
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变化规律
程国柱, 薛长龙, 韩娟
2012, 25(6): 996-100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14
摘要(1021) PDF 799KB(441)
摘要:
为了制定高速公路昼夜车速限制标准,保障高速公路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获取信息,采用数理统计与回归分析方法,对采集的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公路纵坡对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的量化影响,建立了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公路纵坡的多元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与白天相比平均下降8.5%,最大下降30.4%,下降幅度与行驶速度和公路线形条件有关;驾驶员白天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公路纵坡分别呈负对数、正线性和负指数相关,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852;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公路纵坡分别呈负线性、正对数和负指数相关,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8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综合动态模型分析
陈维荣, 张瀚月, 李奇
2012, 25(6): 1003-100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15
摘要(1185) PDF 657KB(545)
摘要:
为深入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运行特性,在既有PEMFC实验模型和机理模型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建立了包括电压动态模型、氢氧气流供应动态模型和热力学动态模型的PEMFC综合动态模型;分析了不同负载和温度运行条件下PEMFC综合模型的动态特性;搭建了基于Ballard公司1.2 kW NEXA系统的测试平台,并利用测试平台对仿真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PEMFC的动态特性;实验与仿真误差:堆电压为2.06%、功率为0.36%,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方波脉冲下电磁线绝缘寿命及局部放电特性分析
曹开江, 徐跃, 吴广宁, 徐慧慧, 张依强, 罗杨
2012, 25(6): 1009-101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16
摘要:
为探讨方波脉冲电压下电磁线的绝缘老化及破坏机理,采用高频高压脉冲绝缘寿命试验装置和局部放电测试系统,研究了不同频率和上升时间下的电磁线的绝缘寿命、局部放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了方波脉冲电压下频率的绝缘老化寿命模型和上升时间的绝缘老化寿命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脉冲频率的升高和上升时间的缩短,局部放电活动增强,电磁线寿命降低;上升时间的绝缘老化寿命模型和频率的绝缘老化寿命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95.
一种Boost型APFC控制芯片的设计与实现
代国定, 马晓辉, 欧健, 薛超耀, 马任月, 卢晶
2012, 25(6): 1015-102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17
摘要:
为抑制谐波对公共电网的污染、提高电能利用率,针对中小功率电器功率因数校正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Boost型拓扑结构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控制芯片.该芯片采用临界导通模式控制,加入总谐波失真优化电路,解决了输入电流过零处的交越失真问题.设计了带双模式过压检测的电压反馈电路,实现了对整个系统的快速瞬态响应和异常保护.整个电路采用CSMC 0.5 μm BCD工艺设计,芯片面积仅1.36 mm2.基于该芯片,设计了80 W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测试结果表明:在220 V交流输入、满负载条件下,电流THD(总谐波失真)为3.1%,功率因数达0.997,效率为96.8%,表明该芯片很好地实现了功率因数校正功能.
基于支路法的串联谐振分析
王斌, 姜晓锋, 高仕斌, 邱忠才
2012, 25(6): 1021-102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18
摘要:
为有效分析电力系统串联谐振引起的支路谐波过电流问题,提出了基于支路法的串联谐振分析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三母线系统和IEEE14节点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成熟的模态分析法,即通过求解网络导纳奇异矩阵特征根分析谐振机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利用串联支路出现导纳极大值获得的谐振频率与利用模态分析法得到的谐振频率相近这一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准确地识别电力系统中的串联谐振频率,有效分析串联谐振问题,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基于分布式的频繁闭合模式挖掘算法
杨君锐, 张敏, 何洪德
2012, 25(6): 1027-103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19
摘要(1015) PDF 892KB(472)
摘要:
为提高数据挖掘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的频繁闭合模式挖掘算法——PFCI-Miner.该算法采用任务分布的主从方式,其中主处理器通过发送提出的前缀路径表(PrePthx)将挖掘任务合理划分,而从处理器借助提出的存储树(Trac-tree)挖掘局部频繁闭合模式,最后由主处理器挖掘出全局频繁闭合模式.此外,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使数据通信只存在于主处理器与从处理器之间,而各从处理器之间无数据通信且不需要同步.在由3台PC机构成的分布式环境下,对合成与蘑菇数据集的实验表明,PFCI-Miner较DP-FP算法、AFCIM算法和DFCIM算法的执行效率分别平均提高了43.66%、42.17%、53.48%和51.86%、47.62%、62.78%.
两阶段混合粒子群优化聚类
王纵虎, 刘志镜, 陈东辉
2012, 25(6): 1034-1040,106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20
摘要:
为解决数据集样本维数较高时已有粒子群优化K均值算法计算速度较慢且聚类结果不稳定的问题,利用第1阶段聚类层次凝聚聚类获得准确率较高的子簇集合,作为粒子群优化K均值聚类算法初始聚类中心的搜索空间,进行第2阶段聚类.提出了一种简化的粒子编码方法,以减小样本维数对计算复杂度的影响;引入混沌的思想,以保持粒子种群的多样性,从而避免粒子群优化算法可能出现的早熟现象.通过两阶段聚类,有效地融合了粒子群优化、层次聚类与划分聚类算法的优点.在多个UCI数据集上的聚类结果表明,与几种对比算法聚类结果的最优值相比,其纯度分别提高了1%~8%,且耗时减少50%以上.
双营销渠道闭环供应链决策模型与协调
徐兵, 吴明
2012, 25(6): 1041-104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21
摘要(1246) PDF 910KB(464)
摘要:
为了研究直销渠道对传统零售渠道的影响,分析回收再制造对成本控制的作用,利用博弈理论构建了分散式控制生产商与零售商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和集中式控制闭环供应链的决策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得到了各成员企业和闭环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及利润;并利用合同理论,提出了双营销渠道闭环供应链带转移支付的批发价合同以协调成员企业和供应链的决策.研究结果表明: 在生产商负责直销与回收再制造的双营销渠道闭环供应链中,分散式控制的直销价和零售价均高于集中式控制,而回收再制造率和闭环供应链利润均低于集中式控制;用带转移支付的批发价合同协调生产商和零售商决策行为,增加了两者及供应链的利润,实现了供应链协调和产销双方共赢;对闭环供应链,直销模式的引入既可吸引潜在需求增加需求总量,又会因零售渠道需求向直销渠道转移加大渠道运营风险,应尽量减少直销渠道对零售渠道的冲击.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协调合同的有效性.
基于合作博弈的易腐品联合采购策略分析
李军, 岳青, 冯海荣
2012, 25(6): 1049-105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22
摘要:
为了降低采购成本、保持持久的竞争能力,企业采取了联合采购策略.针对易腐品的特点,建立了多销售商联合采购的成本分摊模型,利用合作博弈理论,将联合采购的成本分摊问题转换为费用分摊博弈问题.通过对销售商联合采购行为的研究,证明了该博弈为凹博弈,且存在最优的联合订货策略. 研究发现:联合采购降低了单位时间内各销售商的固定订货成本及总成本,并且联合采购降低成本的优势随着产品损耗率的增大而更加显著.此外,当考虑协调成本时,若固定订货成本与库存成本、产品购买成本之和的比值递减,则该类博弈满足次加性并且核心非空.
重载运输战略装车域车流组合方案优化
韩雪松, 赵军, 彭其渊
2012, 25(6): 1057-106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23
摘要(1078) PDF 797KB(467)
摘要:
为研究铁路重载运输装车端车流组织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基于重载运输的战略装车域车流组织过程,将其按货源供给水平及运输组织方式划分为战略装车点、装车区及装车域3个层次,根据装车域车流以单元式重载列车和组合式重载列车进行组织的特征,以组合列车总组合时间最小化为目标,考虑年目标运量、线路能力、装车点(区)装车能力等约束条件,引入组合映射关系式表示组合站的车流接续关系,构建了符合我国重载线路装车域车流组织特征的车流组合方案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根据论文提出的优化方法,可获得3种等价的组合方案,其中算例优化方案2与现场车流组织方案相符,其余两种等价组织方案的组合内容不同,但总时间消耗相同.
基于多目标形貌优化的缸盖罩低噪声设计
王连生, 郝志勇, 景囯玺
2012, 25(6): 1064-106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24
摘要:
为降低柴油机缸盖罩结构辐射噪声,运用有限元边界元法对其进行了噪声虚拟预测,得到噪声贡献量突出的关键模态.将缸盖罩结构的静态整体刚度和动态多阶关键频率统一为Euclidean 距离的多目标函数,采用带权重的折衷规划法对缸盖罩进行多目标形貌优化,并考虑装配、加工工艺性等因素重新设计了缸盖罩CAD模型.在保持边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对重新设计后的缸盖罩进行噪声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缸盖罩整体刚度得到加强,关键频率避开了主要辐射噪声共振频率区域,总声功率级下降3.5 dB(A).
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无冲突4D航迹预测
韩云祥, 汤新民, 韩松臣
2012, 25(6): 1069-107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25
摘要(1311) PDF 680KB(531)
摘要:
为增大空域容量,在战略航迹规划阶段,设定航空器爬升、下降和平飞3个飞行状态和7组高度和速度参数规划航空器4D航迹.基于不同航段的航空器动力学模型,采用混杂系统理论, 建立了不同航段之间的状态切换模型,以及同一航段内航空器质量、空速、高度和航程连续变化的航空器运行状态演化模型. 通过调整航空器到达时刻和飞行速度,规划了多航空器无冲突4D航迹.算例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航空器性能约束的前提下,用混杂系统递推法规划的航空器起飞4D航迹计算时间在3 s以内;这两个模型准确反映了航空器在水平剖面和垂直剖面内的飞行状态变化;本文提出的航空器无冲突航迹规划方法是有效的.
基于CNS性能的平行航路侧向碰撞风险模型
黄宝军
2012, 25(6): 1075-1080,109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26
摘要(1211) PDF 801KB(497)
摘要:
为了解决雷达管制环境下平行航路间距的安全性问题,分析了管制员对飞机侧向偏航的干预过程,在分析研究传统碰撞风险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通信导航监视(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CNS)性能及管制员干预,分别建立了包含和不包含人的认知可靠性的平行航路侧向碰撞风险评估模型.通过算例分析了管制干预、通信、导航、监视性能对最小航路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通信和监视性能相比,CNS性能中的导航性能对碰撞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大;为缩减航路间距,建议采用RNAV 2导航规范;提高人的认知可靠性可有效减小平行航路的间距.
中间处理对粉末高温合金FGH4095组织性能的影响
徐轶, 魏宽, 舒琴
2012, 25(6): 1081-108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27
摘要:
为了研究热处理制度对粉末高温合金FGH4095组织强化相γ'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采用氩气雾化制备FGH4095高温合金粉末,经筛分、除夹杂处理后,热等静压烧结成形,对比研究不同的热处理条件下, FGH4095合金组织γ'相的大小、形貌及分布,测试了室温20 ℃和高温650 ℃下合金的拉伸性能,并对650 ℃高温下拉伸断口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间热处理能够改善γ'相的形状及分布;经中间处理,材料高温拉伸性能明显提高,屈服强度从1 150 MPa提高到1 210 MPa,拉伸强度从1 230 MPa提高到1 460 MPa;中等尺寸γ'相数量增加,晶界得到优化,合金高温塑性得到提高.
基于力学分析的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材料灰靶优选
于新, 李英涛, 刘云
2012, 25(6): 1086-109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2.06.028
摘要(1309) PDF 667KB(488)
摘要:
为了优选与混凝土箱梁桥防水粘结层实际受力状态相匹配的材料,以沪杭高速公路拓宽改建工程高架桥为例,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全桥模型,在分析刹车、超载、随机动荷载等因素对防水粘结层力学响应的基础上,利用灰靶理论优选室内实测典型防水粘结层的相关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刹车超载使防水粘结层产生的剪应力大于由桥面不平度引起的防水粘结层剪应力,最大可达0.397 MPa;橡胶沥青和SBS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综合性能较优,可作为混凝土桥防水粘结层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