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1年  第2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著
斜拉桥拉索风灢雨致振动(I):机理分析
李永乐, 徐幼麟, 沈其民, 陈波
2011, 24(4): 529-53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01
摘要(2145) PDF 958KB(1653)
摘要:
为揭示斜拉索风-雨致振动机理,利用三维绕流空间模型测试的气动力系数,提出了斜拉索风-雨致振动 的修正驰振模型;将基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并从能量的角 度对斜拉索风-雨致振动的特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斜拉索风-雨致振动本质上是由升力系数负斜率引起的 准驰振类型的限幅振动,具有自激和限幅振动双重特性.
高速铁路简支梁桥车桥系统随机响应
朱艳, 李小珍, 强士中
2011, 24(4): 535-54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02
摘要(2048) PDF 792KB(931)
摘要:
为探讨高速铁路简支梁桥车桥系统的随机响应,采用虚拟激励法,将轨道高低不平顺转化为一系列频 率点处简谐荷载的叠加,使非平稳随机振动问题转化为确定性的时间历程问题.采用分离迭代法求解车桥系统 运动方程,运用三倍标准差原理确定车桥系统响应的最大、最小值.最后,讨论了简支梁桥车桥系统的随机响应 在不同列车运行速度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车体竖向位移和加速度的随机性较大,桥梁跨中竖向响应及 轮对受到的竖向轮轨力受确定性荷载的影响较大;列车运行速度对桥梁跨中竖向加速度最大值、车体竖向加速 度最大、最小值的影响较大.
组合梁挠度计算的新方法有效刚度法
周东华, 孙丽莉, 樊江, 赵志曼, 刘永芳
2011, 24(4): 541-54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03
摘要(1631) PDF 689KB(932)
摘要:
要精确计算弹性剪切连接时组合梁的挠度较为复杂,因而很难得到任意荷载作用下的解析解,一些常 用荷载作用下的解析解冗长,计算繁琐.为此,GB500172003《钢结构规范》中提供了一种较为简便的计算方 法抗弯刚度折减法,但用该方法计算时,精度不高,适用范围有局限.为此,提出了组合梁挠度计算的一种新 方法有效刚度法.该方法计算简便、力学概念清晰,且计算精度很高,与精确解析解的误差不超过1.0%;此 外,还能给出组合系数的值,能非常直观地评价组合梁组合作用的大小;该方法对剪切连接件的刚度无任何限 制,其变化范围可以从趋近于0到无穷大.
PBL剪力键荷载灢滑移关系试验研究
王振海, 赵灿晖, 李乔
2011, 24(4): 547-55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04
摘要:
为研究PBL剪力键(perfobondribshearconnector)加载全过程的结构行为,对11组37个试件进行了 静载破坏试验,研究了PBL剪力键在各工作阶段下的荷载灢滑移曲线及破坏特征.采用归一化方法分析了混凝土 榫抗剪刚度、贯穿钢筋抗拉能力对PBL剪力键各工作阶段荷载灢滑移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加载全过程的荷载灢滑 移关系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弹性段内,PBL剪力键的荷载灢滑移关系呈线性,曲线斜率与混凝土榫抗剪刚度 有关,在弹塑性段和强化段内,荷载灢滑移关系呈幂函数,其系数与混凝土榫抗剪刚度、贯穿钢筋抗拉能力成线性 关系;开孔孔径45、60mm 的PBL剪力键中,贯穿钢筋的合理直径分别为16、20mm.
高速铁路纵连式无砟轨道锚固体系试验研究
魏强, 赵国堂, 郜永杰, 蔡小培, 付琪璋
2011, 24(4): 553-55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05
摘要(1767) PDF 848KB(494)
摘要:
为获得梁体与轨道的合理制约关系,设计了纵连式无砟轨道锚固体系,并进行了现场试验.通过对锚固 体系应力、位移和路基表层压力的监测分析,获得了锚固体系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位移变化及路基表层压 力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双柱型主端刺锚固体系满足设计要求,为CRTS栻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更好地应 用于客运专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饱和过湿土含水量控制的室内模型试验
胡启军, 文华, 龚成, 王天恒
2011, 24(4): 558-56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06
摘要:
为探讨降低潮湿多雨地区饱和过湿土含水量的方法及效果,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真空预压排水法和 电渗排水法的降水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2种方法都能有效降低饱和过湿土的含水量,达到排水 固结效果,但土样中含水量降低程度的空间分布都存在不均匀性;采用真空预压法时,上下各层的含水量变化不 大,固结效果相对较均匀.
南京长江隧道原型管片结构破坏试验研究
封坤, 何川, 苏宗贤
2011, 24(4): 564-57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07
摘要:
为探明南京长江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的破坏特征,采用多功能盾构隧道结构体试验系统暠,对其原型管 片衬砌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将结构承受的水压力与土压力分离加载,并对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在通缝和错 缝拼装方式下的不同破坏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南京长江隧道管片衬砌的破坏主要以弯曲开裂为主; 结构裂缝扩展往往伴随着结构变形和纵缝张开量的显著发展;不同拼装方式的结构变形、裂缝扩展与纵缝张开 量存在较大差异,与通缝拼装管片结构相比,错缝拼装管片结构变形、纵缝张开量较小,而裂缝扩展较快.
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挂的鲁棒控制器设计
宋鹏云, 张克跃, 张继业
2011, 24(4): 572-57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08
摘要(1243) PDF 835KB(537)
摘要:
为了改善具有参数不确定的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挂系统的稳定性、减振性能以及能量回馈性能,对含摄 动的系统模型进行了鲁棒控制器设计,并给出了系统的能量平衡条件.在MATLAB/SIMULINK 下,对控制系 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鲁棒控制器使得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挂系统稳定;相比传统最优控制器,减振性能得到 明显改善;控制作用力、悬挂动行程、轮胎动位移、车身加速度的均方根值分别降低了45.19%、52.15%、61.19% 和15.79%;整个仿真过程回收能量1831J.
CBTC系统列车追踪间隔计算及优化
陈荣武, 诸昌钤, 刘莉
2011, 24(4): 579-58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09
摘要(1429) PDF 865KB(796)
摘要: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某些情形下,列车在车站区域的追踪间隔过大,导致系统整体性能降低的问 题,对已有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列车追踪间隔算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站台限速值和限速 区域参数调整的正线列车追踪间隔的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系统仿真得到站台限速设置、列车追踪间隔和列车 旅行速度的关系,从而获得优化的设置方案.在西南交通大学CBTC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平台上对该方法进行 了仿真测试,详细描述了测试案例中将96s追踪间隔优化为90s的过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优化系 统关键区域的列车追踪间隔,提高系统性能.
一种改进型轨道电磁发射方式
蒋启龙, 付磊
2011, 24(4): 586-59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10
摘要(1407) PDF 826KB(691)
摘要:
为简化系统结构和提高能量利用率,从轨道电磁发射的基本原理和整体系统出发,对现有的2种典型 轨道电磁发射方式分散馈电型轨道电磁发射和分段轨道型电磁发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 改进型轨道电磁发射方案,并对其进行了全系统建模仿真.新方案采用三维排列轨道结构,改变了电源与轨道之 间的连接方式,减少了电路开关.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型方案提高了整体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为简单型轨道电磁 发射系统能量利用率的3倍,从整体上简化了系统结构,减小了储能模块的封装体积.
BoostDC/DC的低压启动能力
向乾尹, 冯全源
2011, 24(4): 591-59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11
摘要(1005) PDF 832KB(570)
摘要:
为了准确预测BoostDC/DC低压启动能力,采用稳态分析方法,分析了电流负载、寄生参数、功率开关 饱和电流及导通阻抗、开关频率、启动电路最低工作电压等因素对BoostDC/DC低压启动能力的影响,提出了 预测BoostDC/DC恒流负载下最小启动电压的解析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采用0.6毺m CMOS工艺的Boost DC/DC设计中,模型计算结果相对HSPICE仿真结果的最大误差为4.5%.本模型可推广至恒定电阻负载的情 况.
交流电力功率智能传感器粗信号处理
车畅, 胡丹
2011, 24(4): 598-60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12
摘要(1091) PDF 788KB(667)
摘要:
为提高交流电力功率性能指标的测试精度和实时性,基于相关性分析和最小二乘误差理论,研究了交 流电力智能传感器的粗信号处理方法.采用最小二乘特征参数法,对交流电压和电流值的初始采样点进行估算, 获得了电力功率参数.在此基础上,将最小二乘特征参数法与相关分析法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基于相关分析法和 最小二乘特征参数法进行功率测试的运算量公式,并分析了运算的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当干扰幅值从信号幅 值的3%放宽至12%时,基于最小二乘特征参数法的粗信号处理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其计算工作量可减少 49.4%,测试误差减少了2/3,同时降低了系统的信/噪比要求.
谐波和间谐波参数估计的新方法
刘亚梅, 杨洪耕, 马超
2011, 24(4): 604-61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13
摘要(1007) PDF 943KB(585)
摘要:
为解决谐波和间谐波参数估计受噪声影响的难题,从被检测信号噪声的基本特性出发,提出了一种基 于现代互谱、总体最小二乘、旋转不变参数估计和改进普罗尼技术的谐波和间谐波参数估计新方法.该方法采用 互谱技术处理不同采样序列的互相关矩阵;根据不同时刻白噪声相互独立的原理划分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 间,并结合总体最小二乘与旋转不变参数估计判定被检测信号的频率;最后,根据白噪声均值为0的特性,采用 改进普罗尼技术估计信号分量的幅值和初始相角.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低信噪比环境下可检测出多个子信 号,且频率的相对误差均小于0.4%,而耗时仅0.058s,具有良好的估计精度和估计效率.
基于ANFIS的特高压输电线路 故障分类识别方法
林圣, 何正友, 陈双, 钱清泉
2011, 24(4): 611-61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14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分类识别方法,以分类识别 10种常见的输电线路故障.该方法以故障后1个工频周期内故障电流分量的标准差和四分位距作为故障分类 识别的特征量.分析了噪声和谐波对这2个特征量的影响;建立了基于ANFIS的故障分类识别模型.大量仿真 试验表明:提出的故障分类识别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识别各类故障,并且不易受故障初始角、故障位置和过渡电 阻的影响,对噪声、谐波、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及采样频率有良好的适应性,分类识别正确率能达到99.5%.
基于放大曲波基的方向性超分辨率 图像重构技术
韩志伟, 刘志刚, 赵飞
2011, 24(4): 620-62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15
摘要:
为解决传统图像放大算法边界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基于二代曲波变换的方向性超分辨率图像重 构算法.对图像进行j 层曲波分解,利用不同尺度上曲波基的空间比例关系获得放大图像j 层分解系数,通过最 外层曲波基空间模型可构建(j+1)层放大图像的曲波分解系数,采用新的非线性函数对全部曲波系数进行增强 处理,根据曲波分解的方向性,最终可通过曲波重构获得边缘特征较好的放大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曲波方 向性图像放大算法,可以较好地保留原图的几何特征,增强边缘清晰度;将两幅典型图像放大后的峰值信噪比与 经典方法(差值算法)比较分别提升了2.2及0.6dB.
基于智能Agent的车辆自适应跟踪技术
曲巨宝
2011, 24(4): 626-63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16
摘要:
为了研究复杂环境下快速移动车辆目标检测与跟踪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库的智能Agent自适应图像 分割与滤波算法,建立了帧间差异积累动态矩阵自适应背景模型,在跟踪过程中,设计了改进的SSD 算法预测 初始迭代点,根据Jensen不等式推导了具有自适应核窗宽迭代更新的MeanShift算法,实现了对视频车辆目标 的自适应智能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准确地跟踪视频中的运动目标,自适应能力强;与其他算法比 较,跟踪误差降低了54.4%,平均跟踪时间延长了41.3%.
车头时距混合分布模型
陶鹏飞, 王殿海, 金盛
2011, 24(4): 633-63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17
摘要(1093) PDF 829KB(469)
摘要:
为描述车头时距分布特性,基于二分车头时距的基本思想,将行驶车辆状态分为跟驰状态和自由流状 态,在分析其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同时描述这两类状态对应的车头时距分布特性的混合分布模型.应用 实测数据,通过EM(expectationmaximization)算法确定模型的相关参数,并结合参数取值分析了路段上、下游 和不同车道内车辆行驶统计特征的差异性,最后,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分布模型在实验路段各 处均可通过卡方检验;与负指数分布、爱尔朗分布和M3分布相比,混合分布模型对车头时距分布情况的拟合精 度平均提高10%以上,且对快速路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基于出租车GPS数据 的路段平均速度估计模型
姜桂艳, 常安德, 李琦, 伊峰
2011, 24(4): 638-64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18
摘要(1203) PDF 951KB(568)
摘要:
为了解决现有基于GPS数据的路段平均速度估计模型应用条件苛刻、难以满足低成本和高精度信息需 求问题,考虑不同类型GPS车辆运行特征,设计了两个基于出租车GPS数据估计路段平均速度的改进模型.基 于两个改进模型,设计了路段平均速度的融合估计方法.用某城市局部路网的出租车GPS数据验证两个改进模 型,并与传统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两个改进模型的估计精度分别比传统模 型提高了1.5%与19.7%;融合估计方法的精度比两个改进模型分别提高了2.8%与8.8%.
基于路网分层策略的高效路径规划算法
钟慧玲, 章梦, 石永强, 蔡文学
2011, 24(4): 645-65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19
摘要(1197) PDF 860KB(727)
摘要:
为解决路网规模过大导致的路径规划算法计算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引入路网分层预处理的思想,采用 方向诱导搜索策略、双向搜索策略和数据结构改进策略,提出了一种新的路径规划算法分层A*算法,并在 广东省大规模路网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A*算法和HighwayHierarchical算法相比,A*算法的计 算效率分别平均提高11.7倍和2.4倍,搜索空间分别平均缩小5.7倍和2.8倍,且新算法的计算效率和搜索空 间都更为稳定.
山区弯道景观对行车安全影响的仿真
杨志发, 宋玉林, 管欣, 李世武
2011, 24(4): 651-65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20
摘要(1426) PDF 791KB(501)
摘要:
为研究山区弯道景观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构建了仿真流程,研究了车辆横向滑移事故判断方法、驾驶员 前方视野范围内障碍物或车辆产生方法、驾驶员视距计算及仿真车辆安全状态判断方法;用VB语言编写仿真 程序,仿真分析了不同车速、弯道半径、景观位置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车速为60km/h 且景观至路边距离相同时,大半径弯道较小半径弯道的危险概率减少约58%;曲率半径相同时,较高设计车速 的道路景观对行车影响较小,中半径弯道设计车速为80km/h较60km/h的危险概率减少约33%.
饱和度约束的单点有限公交优先控制策略
别一鸣, 王殿海, 宋现敏, 邢岩
2011, 24(4): 657-66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21
摘要(1054) PDF 968KB(567)
摘要:
为减小公交信号优先对社会车辆的影响,在交叉口不发生交通拥堵的前提下,提出了以饱和度为约束 条件的公交车有限优先策略,并建立了非优先相位无绿灯时间补偿和有绿灯时间补偿的两种有限公交优先控制 策略.用VISSIM 软件对比研究了两种有限公交优先策略与无公交优先策略、绝对公交优先策略的效益.结果表 明,在所有场景下,与无公交优先策略相比,两种有限公交优先策略的公交车延误平均降低22.9%和15.1%;与 绝对优先策略相比,在公交车流量较大或者饱和度较高时,两种有限公交优先策略的社会车辆平均延误减少 10.7%和16.5%.
基于DES监控理论的滑行道 对头冲突控制策略
朱新平, 汤新民, 韩松臣
2011, 24(4): 664-67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22
摘要(1213) PDF 906KB(524)
摘要:
为克服场面开环控制模式难以应对随机事件的缺陷,提出场面运行闭环控制框架.基于DES(离散事件 系统)监控理论,研究A灢SMGCS(先进机场场面引导与控制系统)滑行道对头冲突控制,建立了面向滑行道物理 布局的扩展受控Petri网模型.利用航空器滑行路径序列得到精简滑行模型,并考虑环路和环路链,给出无对头 冲突的充分必要条件,提出了滑行道对头冲突避免控制策略以及相应的控制律决策算法.算例仿真试验表明,本 文提出的策略能根据场面状态实时识别对头冲突并实现冲突避免.
空间润滑装置高压雾化喷嘴的喷雾特性
盛明伟, 陈维山, 刘军考
2011, 24(4): 671-67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23
摘要:
为解决航天器在空间轨道运行时润滑失效的问题,将高压直射式雾化喷嘴应用到空间润滑领域,利用流 体动力学软件CFD灢ACE+2009,建立了直射式雾化喷嘴气液两相流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润滑油喷雾流的生成过 程进行数值模拟,并考察了喷嘴处液体流动速度及压力的分布情况.通过2种高粘度液体NYE2001、Krytox 143AB与柴油的对比,分析了液体物理参数对液体内部压力传递及流速变化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航空润滑 油NYE2001的高粘度严重阻碍入口压力的传递,当入口压力为15 MPa时,1mm 长的喷嘴末端压力下降到 0.42MPa,降幅达到97.2%;过高的液体粘度和过长的喷嘴,对液体喷雾流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多径环境下多终端协作高精度定位算法
刘林, 范平志
2011, 24(4): 676-68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24
摘要(1059) PDF 724KB(576)
摘要:
为抑制非视距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异构网络环境下利用移动终端间的协作信息提高定 位精度的算法.该算法根据测量的TOA(timeofarrival)与基于GIS定义的SF(sentinelfunction)之间的关系,对 移动终端与基站间的传播进行非视距识别.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多径环境下,提出的多终端协作定位算法的定 位精度比现有算法大为提高.在协作终端数为8,其中处于视距传播的终端数为5时,提出的算法将定位误差小 于90m 的概率从53%提高到98%.
一种新的异类多传感器系统误差融合估计算法
宋强, 何友, 熊伟
2011, 24(4): 681-68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25
摘要(1317) PDF 952KB(615)
摘要:
为解决由测向测时差无源被动传感器与主动传感器组网探测时异类多传感器系统误差估计问题,提出 了一种新的异类多传感器系统误差融合估计算法.首先,通过对主被动传感器进行组合并构建异类传感器系统 误差量测模型,实现了各组合传感器系统误差的实时估计;其次,通过建立多传感器融合估计结构,对多传感器 系统误差的组合估计信息进行融合并反馈,获得了各传感器系统误差的全局融合估计.蒙特卡罗仿真结果表明: 该算法能够对组网探测系统中各主、被动传感器的测向测时差及测距系统误差进行有效的融合估计,具有较高 的工程应用价值.
随机需求下的CDL系统多目标优化
胡路, 彭博, 蒋阳升, 张改
2011, 24(4): 688-69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26
摘要(1425) PDF 974KB(645)
摘要:
为了增强越库配送对市场随机需求的适应性,兼顾总体利益和零售商门店的个体利益,充分考虑随机 需求、库存、配货和原始订单等因素,以提高最终订单满足随机需求的置信水平、增加配送车辆满载率和降低总 运营成本为目标,建立了多目标随机规划模型,构建了正规化的多目标适应度函数,设计了具有自适应特点的遗 传算法,并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始订单相比,最终订单满足随机需求的置信水平、配送车辆满载率分 别增加了3.59%、12.71%,每天的总成本平均减少了631845元,降低了13.73%.
基于脑电波分析技术的安全驾驶实验研究
欧居尚
2011, 24(4): 695-70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27
摘要(1116) PDF 815KB(486)
摘要:
为了研究饮酒对驾驶过程中脑电波的影响,在由急弯、紧急停车港、障碍区和直线路段组成的虚拟场景 中,利用脑电仪实时采集汽车驾驶员的脑电信号,建立脑电波分析指标体系,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后,计算毮波、 毴波、毩波、中间快波、毬波以及毭波的平均功率,进而计算各频段波功率占总频段波功率的比例,比较组合指标 (毩+毴)/毬在饮酒前后的差异,并运用成对t检验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饮酒对毴、毩和毭脑电波有显著影响, t检验结果小于0.01;对其余脑电波没有显著影响,t检验结果大于0.05.在3个显著变化的指标中,仅毭脑电波 饮酒前、后的差值随着酒精浓度的下降逐渐减小,酒精浓度小于40.5mg/100ml后,差值为1.12% .
遥感在缅甸飓风灾害土地覆盖分类中的应用
陈晓勇, 刘波, AungKyawTUN
2011, 24(4): 701-70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28
摘要(1179) PDF 667KB(464)
摘要:
为探讨纳尔吉斯(Nargis)暠飓风对缅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利用该地区的遥感数据,用 ISODATA非监督分类和贝叶斯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土地覆盖进行分类,得到了纳尔吉斯飓风前后 缅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覆盖的定量变化,并对纳尔吉斯飓风灾害与红树林面积和密度的关系进行了定 量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面积越大,种植密度越高,对减小飓风灾害的作用越大.
填埋场快速稳定的功能菌筛选及复合菌系构建
邱忠平, 刘源月, 王倩, 唐建, 童霏, 周丽萍
2011, 24(4): 706-71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1.04.029
摘要(1154) PDF 934KB(657)
摘要:
为加速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方法,从环境中经反复筛选及多次传代培养得到性 能稳定的功能菌.根据功能菌的功能,组合成不同的功能菌群,通过研究各组功能菌群产酶的能力和对填埋场稳 定化指标的影响,构建了加速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复合菌系.结果表明:在性能稳定的功能菌中,含9株纤维素 降解菌,8株渗滤液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降解菌,7株絮凝剂产生菌;由所有菌株共同组 成的功能菌群桏# 的产酶能力最强,引入填埋场可有效加速填埋垃圾的生物降解,促进填埋场稳定化,使填埋垃 圾有机质生物降解率、胡敏酸的百分含量和沉降率较未添加功能菌群对照组分别高26.23%、9.18%和10.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