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0年  第23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论著
高速磁浮车辆引起地面振动的数值分析
赵春发, 贾晓宏, 翟婉明
2010, 23(6): 825-82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01
摘要(2286) PDF 798KB(734)
摘要:
为预测高速磁浮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响应及其衰减规律,建立了高速磁浮车桥相互作用模型和磁浮线 路桩基基础有限元模型,将磁浮车桥系统动力学仿真获得的车辆动态荷载输入基础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高速磁 浮车辆引起的地面振动响应.计算结果表明:磁浮车辆引起地面振动响应的衰减规律与轮轨交通车辆的衰减规 律基本一致,但在距离线路中心25m 左右没有反弹区;行车速度对磁浮线路地面振动的影响较大,当时速由 125km/h提高到430km/h时,相同观察点处地面振动级增大约10dB.
基于RTLinux的高速磁浮列车车载通信平台
刘志刚, 韩志伟, 彭权威, 周治国
2010, 23(6): 830-83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02
摘要:
为满足高速磁浮列车车载诊断系统通信平台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RTLinux(real-timelinux)的通信 平台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基于RTLinux通信平台的结构设计、实时和非实时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通过讨 论CPCI-CAN(compact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controlareanetwork)卡在RTLinux下驱动程序的开 发过程,给出了驱动程序的具体实现.最后,借助调度时间模型和传送延时模型,分析了该车载诊断系统通信平 台的实时性.实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RTLinux的通信平台中,所有节点完成网络更新的时间平均为290ms,满 足高速磁浮列车通信平台响应时间小于500ms的要求.
CPT系统效率分析与参数优化
孙跃, 夏晨阳, 戴暋, 苏玉刚
2010, 23(6): 836-84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03
摘要(1524) PDF 923KB(653)
摘要:
为了解决谐振耦合拓扑结构不同的非接触电能传输(CPT)系统效率计算方法不统一的问题,通过对 4种基本谐振耦合拓扑结构的CPT 系统的分析,给出了CPT 系统效率计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提高 CPT系统的效率,通过对一种电流型CPT系统的建模,对系统谐振耦合拓扑结构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 了该CPT系统高效率的能量输出.最后,以该电流型CPT系统为试验模型,对提出的效率计算方法和优化设计 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电流型CPT系统谐振耦合拓扑结构最大效率的试验结果为92%,而其优化理论 值为93%.
一种新型移相控制FB-ZVZCS-PWM 变换器
陈特放, 付强, 陈春阳, 余明扬
2010, 23(6): 843-84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04
摘要(1595) PDF 914KB(757)
摘要:
为克服全桥零电压零电流变换器现有拓扑结构电流应力大、控制复杂、稳定负载范围窄等缺陷,提出了 一种新的基于移相PWM(脉宽调制)控制的变换器拓扑结构.该拓扑结构在负载率大于15%时能稳定地实现超 前臂和滞后臂的软开关,并且电流应力大大减小.建立了该拓扑结构的小信号模型,用Matlab对其动态性能进 行了仿真分析.最后,试制了一台容量为8kW,输出电压为110V的样机,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参数设计 的合理性.
铁基超导体SmOFeAs磁性的理论研究
潘敏, 黄整, 程翠华, 赵勇
2010, 23(6): 850-85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05
摘要(1188) PDF 634KB(510)
摘要:
为了从理论上研究新型5d 过渡元素掺杂及压力诱导铁基超导体产生的超导电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自旋广义梯度近似方法(SGGA+U)计算分析了SmOFeAs的结构及Ir在Fe位上掺杂对体系电子结构和磁性 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铁基超导体SmOFeAs体系中Fe-3d 电子的库仑势约为4eV;物理外压和化学掺杂均可抑 制SmOFeAs的反铁磁自旋密度波,使体系的磁有序度降低,与实验结果一致;Ir掺杂的SmOFe1-xIrxAs体系 从反铁磁自旋密度波逐渐过渡为无磁性态,且超导态与反铁磁态共存并出现在磁性量子临界点附近.
无砟轨道路基基床的动态特性
蒋关鲁, 孔祥辉, 孟利吉, 王智猛
2010, 23(6): 855-86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06
摘要:
为了研究路基变形模量及反力系数在弹性领域内的非线性特性,应用无砟轨道路基基床模型和现场试 验,分析了在分级静载和分级循环加载条件下,降雨前、后基床的静态、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静态响 应还是动态响应,在基床横断面方向上均呈马鞍形分布,混凝土基础板轨下位置响应最大,中线处和端部响应较 小;在基床表层范围内,动态响应最为强烈,随深度的增加,在基床表层范围内衰减较快,在基床底层范围内衰减 较慢;与降雨前相比,降雨后静应力的最大增量为12%左右、动应力的最大增量为3%左右、加速度的最大增量 为35%、动位移的最大增量为13%左右,因此应充分重视路基的防排水措施.
格宾结构在采动区铁路桥路堤中的应用研究
于广云, 刘灿, 张岩
2010, 23(6): 863-86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07
摘要(1124) PDF 919KB(455)
摘要:
为向矿区铁路应用提供参考,分别采用普通石子和煤矸石作为路堤填料,对格宾结构单体进行了单轴 压缩试验研究,得到了其力学行为和单轴受压的应力灢应变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颗粒级配情况下,格宾结 构单体单轴受压的应力灢应变特征和力学行为规律不明显;石子作为填料的格宾结构单体的抗压强度远远大于 煤矸石作为填料的格宾结构单体的抗压强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石子作为填料的格宾结构的承载力完全满足 路堤承载力的要求.
基于统一理论的蝶形拱桥空间稳定性分析
蒲黔辉, 霍学晋, 杨永清
2010, 23(6): 868-87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08
摘要:
为考察多拱肋蝶形拱桥结构的稳定性,基于考虑钢管套箍作用的统一理论,对大跨度蝶形钢管混凝土 拱桥的2类稳定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特征值,得到了结构的第一类稳定安全系数;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 和材料非线性,用荷载增量法迭代求解,得到了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和第二类稳定安全系数.以太原市南中环主桥 为工程背景,对该桥各施工阶段和成桥阶段的空间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换算截面法和叠合单元法获 得的稳定安全系数比用统一理论法获得的整体上略小,用统一理论法分析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稳定性是可行的; 蝶形拱桥的失稳形式以拱的面外扭转失稳为主;拱肋的初始缺陷、活载分布形式和横向风荷载等对结构稳定性 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构的第二类稳定安全系数均小于第一类稳定安全系数.
桥塔遮风效应对风灢车灢桥耦合振动的影响
李永乐, 陈宁, 蔡宪棠, 强士中
2010, 23(6): 875-88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09
摘要:
为考察横向风作用下桥塔附近风场突变对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 值模拟方法对大跨度悬索桥桥塔区域桥面风场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组合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测试了车辆沿不 同位置的轨道运行时车辆、桥梁的气动力系数.基于不同位置轨道处的风场分布和测试的气动力系数,采用自主 研发的桥梁结构分析软件BANSYS,对车辆沿不同位置轨道通过桥塔区域时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桥塔附近桥面风场变化剧烈,存在局部加速效应;桥塔处风场突变效应对车辆横向响应的影响明显.
三维绕流状态下斜拉索阻力 系数的风洞试验研究
索奇峰, 李明水, 何向东
2010, 23(6): 882-88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10
摘要:
为了考察三维绕流对斜拉索阻力系数的影响,设计了节段支撑模型和斜拉索阻力系数测试系统.对不 同直径、不同姿态角的斜拉索,研究了表面形式、水平倾角、风向偏角、紊流度等因素对阻力系数的影响.结果表 明:当风向角约为0曘时,阻力系数随着水平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当风向角为90曘时,水平倾角的变化对阻力系数影 响不大;在较高风速下,斜拉索表面压花或附着螺旋肋条使阻力系数增加了1~2倍,且肋条越高、压花表面覆盖 率越大,阻力系数越大;紊流度对光面索阻力系数影响显著.
HSRC框架柱的恢复力特性
李正良, 冯宏, 陈永庆
2010, 23(6): 888-89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11
摘要(1257) PDF 596KB(652)
摘要:
为了对在地震作用下的构件受力性能全过程进行动力分析,通过对19根参数不同的剪跨比入=3型钢 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低周反复加载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运用试验拟合法,模拟了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柱 的无量纲骨架曲线和无量纲标准滞回环,得出了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刚度退化规律,建立了型钢高强混凝 土框架柱的恢复力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无量纲骨架曲线可以用4折线表示;无量纲标准滞回环可以用3折线表 示,每循环一周,刚度退化就更严重一些,循环一周后不指向原来卸载点,产生超前指向;从屈服点到极限点之间 的刚度退化随着水平位移绝对值的增加而加大.
基于CR 列式的壳屈曲分析
周凌远, 李彤梅, 李乔
2010, 23(6): 893-89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12
摘要(1124) PDF 629KB(669)
摘要:
为解决薄壁结构屈曲分析的非线性计算问题,针对壳单元大位移、小应变分析,提出了基于更新拉格朗 日CR列式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更新拉格朗日列式建立壳单元在大位移下的平衡方程,利用能量原理得到 单元刚度矩阵.求解过程中,采用极分解方法计算变形后单元的随动坐标和单元节点的刚体转动;引入有限转动 理论,从总位移中扣除刚体位移,得到节点变形,进而采用小应变理论计算单元应力,得到当前荷载步下的单元 状态.最后,通过编制的程序对2个薄壳结构受力后的屈曲行为进行了分析.算例表明,用基于CR 列式的非线 性分析方法求解壳失稳问题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精度.
GFRP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
师晓权, 张志强, 李志业, 娄西慧
2010, 23(6): 898-90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13
摘要:
为深入研究玻璃纤维(GFRP)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通过57根混凝土梁的试验,对GFRP筋混凝土 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箍筋和剪跨比对GFRP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在配 筋率、几何尺寸、混凝土强度和剪跨比相同的条件下,对GFRP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进行对 比分析,探讨了GFRP筋对混凝土抗剪能力的影响系数与剪跨比的关系.结果表明:箍筋能使GFRP筋混凝土梁 的初裂抗剪强度提高7.4%~30.0%;GFRP筋混凝土梁达到极限承载力时,箍筋的最大应力远小于其抗拉强 度,验明了有效应变控制抗剪能力的正确性;随剪跨比减小,GFRP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先增大,后减小; GFRP筋对混凝土抗剪能力的影响系数随剪跨比减小而增大.
列车荷载下考虑道床裂纹的无砟轨道受力特性
林红松, 李培刚, 颜华, 刘学毅
2010, 23(6): 904-90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14
摘要(1604) PDF 669KB(441)
摘要:
为研究道床裂纹对无砟轨道受力的影响,根据道床裂纹的特点,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构造20节 点六面体奇异等参单元反映裂纹尖端奇异,建立含裂纹的无砟轨道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无砟轨道的受力特性. 结果表明:道床裂纹对钢轨和道床板垂向位移影响较小,对道床板中上部混凝土及钢筋受力的影响不明显,道床 下层钢筋应力在裂纹处发生突变,静态和动态裂纹宽度基本相同;对于道床底面60mm 等深裂纹,在列车荷载 作用下,裂纹处钢筋应力增大为未开裂时的2倍左右,裂纹张开0.017mm.
球-平板径向微动磨损行为的数值模拟
沈火明, 刘娟, 朱旻昊, 黄茜
2010, 23(6): 909-91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15
摘要(1390) PDF 819KB(625)
摘要:
通过径向微动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径向微动磨损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和损伤机理.以球(Si3N4)-平板 (VitaMarkII)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Hertz理论分析,得到球和平板的接触半径、法向分布力之间的关系.应用 Ansy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接触表面的应力、应变和滑移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滑动区摩擦因数对粘 着区应力、应变影响不大,但对滑动区应力、应变、滑移量造成的影响比较明显,必须考虑;采用弹性模量和泊松 比相近的材料为对摩副时,可减小相对滑移量,降低磨损;在滑动区,特别是在接近接触边缘区域,滑移量较大, 与实验结果吻合.
玄武岩纤维筋拉伸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顾兴宇, 沈新, 陆家颖
2010, 23(6): 914-91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
摘要(1506) PDF 997KB(535)
摘要:
为探讨玄武岩纤维(BFRP)筋的力学性能,分别用引伸计和光纤2种应变测试方法对其基本力学性能 进行了研究.由于BFRP筋的抗拉弹性模量低,在BFRP筋中掺入钢丝,研制成了高模量的玄武岩纤维灢钢丝复 合筋.试验结果表明:BFRP筋的应力灢应变曲线为直线;BFRP筋的抗拉弹性模量仅为钢筋的23%,用光纤应变 检测的BFRP筋的抗拉弹性模量比用引伸计应变检测的高12.3%;BFRP筋的抗拉弹性模量随直径增大逐渐降 低;掺杂钢丝可以显著提高BFRP筋的抗拉弹性模量.
不同注入剂量和能量对氧化钛薄膜 结构的影响
王锦标, 杨萍, 李贵才, 陈江, 孙鸿, 黄楠
2010, 23(6): 920-92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17
摘要(1136) PDF 783KB(585)
摘要:
为研究离子注入以及真空退火对氧化钛薄膜的结构和性能影响,利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硅 基体上沉积得到了金红石氧化钛薄膜,在此基础上注入磷离子,并进行真空退火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剂量 和能量的增加,使得氧化钛薄膜的晶体结构损伤程度加剧;真空退火后,未注入与离子注入的薄膜Raman峰均 出现红移和加宽现象,薄膜能带结构因氧缺位及低价钛而产生的变化,导致薄膜的方块电阻逐渐降低,电阻可降 至100~200毟/cm2.
基于双重遗传算法的工件流与刀具流 综合调度优化
赵丹, 张家泰, 舒海生, 赵刚
2010, 23(6): 926-93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18
摘要(1582) PDF 751KB(700)
摘要:
为解决柔性制造系统中工件流与刀具流并存情况下的调度优化问题,以用完成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 了工件流灢刀具流综合调度数学模型,提出了双重遗传算法并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外层遗传优化求解可行工序 加工序列,内层遗传优化进行最优可行刀具分派方案的搜索,搜索结果的适应度则作为外层优化解的评判标准. 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双重遗传算法在取得各工件优化排序的同时,还获取了各类刀具的优化分派,与传统的规则 调度相比,系统的完工时间及等刀时间分别减少了19.7%和20.4%.
编组站配流的协调优化算法
薛锋, 王慈光, 张展杰
2010, 23(6): 932-93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19
摘要(1764) PDF 839KB(500)
摘要:
为了提高编组站动态配流与静态配流协调优化算法的收敛速度,根据编组站解体方案树的构造规则, 用解体序号矩阵进行解体方案编码,限制解的生成空间,避免了不必要的搜索.结合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 (geneticandantalgorithm,GAAA)的优势和配流问题的特点,设计了以GAAA 为基础的协调优化算法.用遗 传算法求出若干组优化解体方案,并生成初始信息素分布,用静态配流蚁群算法筛选出最优解体方案,在此基础 上生成配流方案.实例表明:对阶段到发列车数不超过25列的编组站配流问题,本文算法均能在30s内收敛到 最优解或满意解.
随机数在汽车行驶工况构建中的应用
石琴, 李友文, 郑与波
2010, 23(6): 938-94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20
摘要:
为了研究车辆速度微小瞬变和不确定性对行驶工况构建模型的影响,将汽车行驶状况看作随时间变化 的马尔科夫过程.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按照怠速、加速、减速和匀速将实验数据分类,构成模型事件集,并把具 有相似平均速度的模型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6个不同的状态,计算出各个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在此基础上, 构造满足状态转移概率分布的随机数,以此扩展行驶工况的长度.分析合肥市行驶工况实验数据表明:典型行驶 工况的行驶特征参数与实验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81%,比传统方法降低了14.72%.
基于重现定量分析法的交通流量 时间序列周期特性
何兆成, 黎志涛, 赵建明
2010, 23(6): 946-95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21
摘要(1359) PDF 982KB(657)
摘要:
为了提高交通流量的预测精度,用重现图和重现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了交通流量时间序列的周期特 性,并利用BP神经网络法和K近邻法,对短时交通流量进行了预测.实例分析表明:不同统计时间间隔和不同 时段的交通流量时间序列的周期特性不同.统计时间间隔为5min的交通流量时间序列有较好的实时性和较强 的周期性.交通流量时间序列的周期特性与预测精度正相关,夜间交通流周期性弱,预测精度为87.41%;日间 交通流周期性强,预测精度为92.16%.
两相位信号交叉口半感应控制算法
于泉, 刘培华, 刘小明
2010, 23(6): 952-957.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22
摘要(1104) PDF 817KB(642)
摘要:
为了研究城市交叉口行人、自行车群对半感应控制配时算法的影响,通过分析两相位交叉口左转车穿 越行人、自行车群的特点,应用临界间隙理论,根据左转车到达与离去平衡的基本原理,在HCM2000(highway capacitymanual2000)最小绿灯时间服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半感应控制算法的最小绿灯时间计算模型.用该 算法计算信号配时方案,并在北京市怀柔区进行现场试验,用信号控制延误评价服务水平.结果表明,该模型可 以使信号配时方案更适合行人和自行车多的实际情况,使交叉口总延误时间下降了37.8%,服务水平从C级提 高到B级.
交叉航路空域的时隙可用性评估方法
张进, 胡明华, 张晨
2010, 23(6): 958-96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23
摘要:
为了增加空域使用效率,建立了交叉航路入口放行策略模型.对多种交叉航路及放行策略组合,提出了 新的空域时隙资源可用性评估方法,研究了新策略下航路长度、航路交叉角和放行偏离角对交叉航路时隙可用 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放行偏离角一定时,增加航路长度可有效提升时隙资源可用率,偏离角为10曘、20曘和 30曘时的最大时隙可用率分别为82%、90%和97%;航路长度具有边际效应,当航路长度超过阈值时,再增加航路 长度不会提高时隙资源可用率;在航路长度、放行偏离角相同的条件下,增加航路交叉角可增加时隙资源可用率.
GSM-R 小区内列车驻留时间分布模型
李晔, 严余松
2010, 23(6): 965-97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24
摘要:
为研究客运专线区间上GSM-R(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小区内列车信道占用时间和列车呼叫切换率等关 键参数,建立了一种新的GSM-R小区内列车驻留时间分布模型.该模型假定GSM-R小区实际覆盖范围服从均 匀分布,从而GSM-R小区内线路长度也服从均匀分布,并假定列车运行平均速度服从均匀分布.基于上述假定, 获得了模型的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当GSM-R小区半径为3~8km 时,该模型的理论分析与仿 真分析结果一致.
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多跳自组网连接性增强
朱西平, 方旭明
2010, 23(6): 972-97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25
摘要(1156) PDF 604KB(463)
摘要:
为了向无线多跳自组网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分析了物理层网络编码和网络编码分集对无线多跳自 组网连接性的影响.通过对网络可供维持的路由跳数的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发现,与物理层网络编码协作发射 相比,网络编码分集协作发射能极大地提高系统可供维持的路由跳数,其增益达3以上,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连接 性,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
基于动态聚类的Rough集快速离散化算法
胡峰, 王国胤, 代劲
2010, 23(6): 977-98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
摘要(1287) PDF 984KB(529)
摘要:
为处理大数据量决策表的离散化问题,设计高效的离散化算法是必要的.根据候选断点在单属性上重 要性值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先动态聚类,再选择候选断点暠的思路和基于Rough集的快速离散化算法.首先,根 据断点的重要性在单个特征上的分布规律,对断点进行快速动态聚类,从而有效降低候选断点的数目;然后,在 聚类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方法快速选择并得到最终的断点集,从而实现决策表的离散化.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动态聚类,多数数据集候选断点的数目能减少80%以上,大大提高了后续断点选择的效率;用提出的算法 处理7个UCI数据集Iris、Wine、Glass、Ecoli、Breast_w、Pima和Letter,其正确识别率分别约为92.0%、92.1%、 69.3%、65.7%、95.3%、67.1%和76.5%.
一种多辐射源角度跟踪算法
艾名舜, 马红光, 刘刚
2010, 23(6): 984-98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27
摘要(1139) PDF 853KB(493)
摘要:
为解决对多辐射源同时进行角度跟踪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求根的正交传播算子方法(OPM)与零点跟 踪相结合的新算法,实现了迭代的角度估计和自动关联.新算法引入了2个可变参数遗忘因子和多项式方 程阶数,通过调节这2个参数改变算法的性能,从而适应信噪比和目标角速度变化的信号环境.仿真结果表明, 与传统方法相比,提出的算法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和灵活性,当信噪比高于0dB 时,其跟踪均方根误差小 于0.15'.
山区风场的WRF/CALMET模式模拟
王文勇, 陈楠
2010, 23(6): 990-99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0.06.028
摘要(1154) PDF 967KB(688)
摘要:
为更精确地模拟地形热力引起的山区局地风场,采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中尺度天气模 式WRF对某山谷工业园区的大气流场进行了模拟,然后采用诊断风场模块CALMET 对模拟结果进行小尺度 (格距0.1km)修正.模拟中,WRF模式采用三重嵌套网格方案,最内层网格格距为1.0km.结果表明:WRF模 式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差甚大,而WRF/CALMET 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接近,因此采用WRF/ CALMET耦合模式模拟山区大气流场比较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