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09年  第22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高端视点
视频传输差错掩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彭强, 张蕾, ChenJimX.
2009, 22(4): 473-483.
摘要(1576)
摘要:
讨论了视频差错掩盖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介绍了常见的空域和时域差错掩盖算法,特别是基于边缘检测的空域自适应差错掩盖算法、基于运动向量外插的时域差错掩盖算法、多步多权值块变形差错掩盖算法以及基于失真度估计的SVC质量分级自适应差错掩盖算法.分析了这些算法在不同有损传输环境下的差错掩盖性能和适用环境.预测了差错掩盖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
基于关键帧的开环-闭环混合FGS编码框架
叶晓彤, 邓云, 蔡乐才
2009, 22(4): 484-489.
摘要(1186)
摘要:
为提高FGS的编码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参考帧的开环-闭环混合FGS编码框架.对非关键帧采用单预测环路的开环结构,以提高编码效率;周期性地插入一些使用双预测环路闭环结构的关键帧,以控制开环结构导致的预测漂移.此外,为更好地利用带宽,提出了一种相应的码流截取方式,将码率优先分配给对序列整体质量贡献更大的关键帧.实验结果表明,较之JVT SVC中的AR-FGS,混合FGS编码框架在极宽的码率范围内提高了编码效率,PSNR值平均提高了1~2 dB.
一种有效的数据流二次聚类算法
胡学钢, 曹永照, 吴共庆
2009, 22(4): 490-494.
摘要(1351)
摘要:
为提高数据分布不规则和含有噪音时的数据流聚类质量,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数据流二次聚类算法TCLUSA.该算法基于分区思想,采用DBSCAN方法对每块分区进行聚类,以得到的簇的均值点作为其代表点,再用k-m eans对所获得的代表点进行聚类,算法采用分层结构保存每次聚类获得的簇参考点,直至获得最终结果.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TCLUSA算法能有效提高数据流的聚类质量.
面向性能测试的TTCN-3
骆昊
2009, 22(4): 495-500.
摘要(1379)
摘要:
分析了现有TTCN-3标准中测试判决、时钟和同步机制等的局限性,从TTCN-3核心语言的性能扩展、测试系统自身的性能评估和外部函数的重新设计三方面探讨了基于TTCN-3的性能测试描述方法,提出了面向性能测试的TTCN-3,并将其应用于路由器的性能测试.实验表明,面向性能测试的TTCN-3不仅能简化路由器性能测试的描述,而且使得测试结果更能反映被测路由器的真实性能.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雷达辐射源信号数量估计
陈韬伟, 金炜东
2009, 22(4): 501-506.
摘要(1547)
摘要:
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中雷达辐射源数的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论准则.这种方法通过对接收到的脉冲信号包络向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包络的特征值,并利用特征值按降序排列的曲线分布特点构造新的信息论准则,估计雷达辐射源数目.计算机仿真实验表明,与已有的信息论准则相比,在低信噪比(4~8 dB)下,雷达辐射源数的估计正确率平均提高29%,运行效率平均提高0.09 s.
新的同调识别方法及其在切机算法中的应用
谭伟, 张雪敏, 沈沉
2009, 22(4): 507-512.
摘要(1521)
摘要:
为准确预测系统失稳模式,提出了基于系统失稳时刻状态矩阵分析的同调识别方法.通过对失稳时刻特征值及右特征值向量的分析,预测系统主导失稳模式,确定分群情况,并用扩展等面积法量化该系统的稳定裕度.通过分析稳定裕度对切机控制的灵敏度,得出最佳的切机控制策略.在改进的IEEE-39节点上对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供的同调识别算法能较好地识别机组分群情况.经时域仿真试验可知,基于灵敏度的切机策略能抑制系统暂态失稳.
永磁同步电机空载气隙磁密波形优化
徐英雷, 李群湛, 王涛
2009, 22(4): 513-516,540.
摘要(2020)
摘要:
为改善永磁同步电机的反电势波形,通过分析径向式V型磁体结构永磁同步电机的空载气隙永磁磁密波形和改变极靴形状获得偏心气隙,采用不均匀气隙改善气隙磁场波形,并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偏心距为15.2、20.2、25.6、35.6和50.6 mm时的气隙磁场波形及其对应的谐波含量,获得了气隙磁场波形畸变率与偏心距之间的关系曲线,得出了最优偏心距.电磁场的数值计算和实测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偏心设计,样机空载的反电势波形接近理想正弦波,相应的总谐波畸变率为0.5%,永磁同步电机的空载气隙磁密波形得到了改善.
综合运输旅客换乘网络优化模型
张铱莹, 彭其渊
2009, 22(4): 517-522.
摘要(1694)
摘要:
为了解决旅客换乘过程中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问题,根据客运换乘网络的特点及结构,以旅客旅行时间最短和总出行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综合客运换乘网络优化模型.通过加权求和,将多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给出了用遗传算法求解的步骤,并用算例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可行,算法有效.
随机时间依赖交通网络自适应路径选择
陈京荣, 俞建宁, 李引珍
2009, 22(4): 523-529.
摘要(1533)
摘要:
根据路段旅行时间具有随机性、时间依赖性等特点,将路段在不同时刻的旅行时间定义为离散随机变量;建立了随机的时间依赖网络的自适应路径模型,给出用多项式表示时间复杂性的算法,获得基于最小期望时间的所有节点到给定终点的自适应路径.出行者可以根据到达某节点的具体时刻选择下一步的最优路径.通过算例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MOPSO中精英保持策略和最佳解选择方法的改进
余进, 何正友, 钱清泉
2009, 22(4): 530-534,563.
摘要(1685)
摘要:
为提高多目标微粒群优化(MOPSO)算法处理高维目标优化问题的性能,降低计算复杂度,改善算法的收敛性,对MOPSO算法进行了改进.该改进算法利用扩展E支配(E-dominance)方法确定解之间的优胜关系,采用随机方式确定当代最佳解,考虑了算法的收敛性和解的多样性.此外,采用外部种群档案保存精英解,利用非线性函数将优化问题的目标空间映射到有限区域,并在该有限区域内考虑解的优胜关系和分布情况.通过对一系列典型测试问题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3个以上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改进算法的收敛性和计算复杂度都优于原始MOPSO和NSGA2.
疲劳与驾驶时间关系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马艳丽, 王要武, 裴玉龙
2009, 22(4): 535-540.
摘要(1801)
摘要:
在分析疲劳对行车安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心理学测试与主观疲劳调查方法,研究连续驾驶时间对各项疲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驾驶员一次连续驾驶时间不应超过3.5 h,驾驶时间达到3.5 h后,应至少休息30 min.
高负荷驾驶任务下驾驶员注意力状态概率模型
郭孜政, 陈崇双, 陈亚青
2009, 22(4): 541-546.
摘要(1663)
摘要:
为研究高负荷驾驶任务下驾驶员注意力状态转移规律,应用更新过程理论构建了短时段注意力状态概率模型,并给出了近似求解方法.对于长时间连续驾驶,该模型在状态转移点处难以满足齐次性特征要求,可用时段分割法处理.用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模型整体误差为2.83%.
既有铁路桥梁声屏障的高速列车脉动风致响应
吕坚品, 张继文, 廖建州, 胡韦楠, 涂永明
2009, 22(4): 547-551.
摘要(2056)
摘要:
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既有桥梁声屏障的有限元模型,混凝土插板与H型钢立柱之间的连接采用位移和转角弹簧模拟.探讨了脉动力采用多点输入和一致输入,跨度16,24和32 m的铁路桥梁声屏障的动力响应,分析了声屏障的位移峰值、弯矩峰值和动力放大系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用跨度铁路桥梁声屏障的行波效应系数均小于1;声屏障立柱的位移和挑梁弯矩的最大值随桥梁跨度增大而减小;声屏障挑梁刚度过小,跨度16 m的铁路桥梁声屏障立柱的最大位移达15.5 mm.
双弓作用下弓网动力学性能
周宁, 张卫华
2009, 22(4): 552-557.
摘要(1630)
摘要:
建立了接触网有限元模型和双弓集中质量模型,通过接触单元将二者耦合得到弓网系统模型.推导了系统的动力学平衡方程,用直接积分法计算弓网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参数.结果表明:双弓运行时,后弓对前弓受流的影响较小,前弓对后弓的影响较大;双弓间距对前弓抬升位移和接触力影响较小,对后弓的影响较大.当双弓间距为90或150 m时,对后弓受流最不利;当双弓间距为200或210 m时,后弓受流较好.
拱桥加固中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受力性能
张晶, 张摇晶, 王振领, 钱永久
2009, 22(4): 564-568.
摘要(1589)
摘要:
结合工程实例,制作了2个拱圈试件,通过一次性加载破坏试验,对试件的破坏特征、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工作性能及应力、应变分布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受荷初期,结合面的抗剪主要由无植筋时新老混凝土的粘结承担;当剪应力达到新老混凝土粘结抗剪强度后,主要由植筋承担.在裂缝附近区域、靠近裂缝和远离裂缝的非裂缝区域,结合面的粘结剪应力分布不同,主要区别在纵向钢筋开始屈服到试件破坏阶段.在此阶段,裂缝附近区域结合面的粘结剪应力随荷载增大线性减小,在靠近裂缝的非裂缝区域基本不变,而在远离裂缝的非裂缝区域线性增大,直至试件破坏.粘结剪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拱顶裂缝附近.
考虑侵蚀下切作用的深切河谷岩体地应力场回归
梁瑶, 赵刚, 杨涛
2009, 22(4): 569-573.
摘要(1281)
摘要:
针对深切河谷地区独特的地形条件,从影响地应力的因素入手,提出除自重、地质构造外,河谷的剥蚀下切和谷坡形态的发育、演化也是影响地应力场的重要因素.将初始地应力场视为由谷坡下切改造后的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组成,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河谷地区的地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河谷的发育和演化史,分步模拟谷坡剥蚀下切得到的岩体应力状态与实测数据更为接近,呈现出谷坡浅表部应力松弛卸荷和谷底应力集中的分布规律.
地震压埋人员压埋率预估模型
肖东升, 黄丁发, 陈维锋, 彭晋川
2009, 22(4): 574-579.
摘要(1344)
摘要:
针对震后快速反应与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的需要,在分析地震压埋人员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倒塌率和在室率的压埋率预估模型.把在室率作为先验概率,为快速预估地震压埋率提供了条件.最后,以汶川地震灾区部分中小学为例,用建立的压埋率模型进行估计,并运用误差理论进行了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压埋率模型的预估精度达±0.2左右.
地震作用下松散堆积体崩塌的颗粒流数值模拟
杨庆华, 姚令侃, 杨明
2009, 22(4): 580-584.
摘要(1992)
摘要:
应用基于离散单元法理论的二维颗粒流数值模拟程序,探讨了松散堆积体在地震诱发作用下的崩塌过程与规律.通过改变堆积体底部边界的角度模拟不同地震烈度对松散堆积体崩塌规律的影响,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地震诱发作用下,松散堆积体的崩塌量占崩塌总量的比重,5度地震烈度时约为5%,偏离临界休止角不到1.0;°6度和7度地震烈度时为18%左右,偏离临界休止角1.0°~2.0°;而8度地震烈度时约为45%,已远远偏离临界休止角近10°.研究结果可供山区道路边坡抗震设防及崩塌体对道路、河流的阻塞评价参考.
区域间相互作用大小的时空可视化方法
程红霞, 李永树, 林粤江
2009, 22(4): 585-589.
摘要(1338)
摘要:
为解决现有区域间相互作用大小可视化结果缺乏可比性和受时间点限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不受时间点限制的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可视化方法.该方法以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为基础,将区域中心点作为可视化结果的中心点,分别按区域受到的相互作用总量和与相邻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计算可视化结果的半径和角度,实现了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可视化.以四川省的7个地区为例,证实了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易读性.
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
刘源月, 江洪, 邱忠平, 原焕英, 李雅红
2009, 22(4): 590-594.
摘要(1203)
摘要:
为了解中国亚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CO2与区域气候环境的关系,在亚热带典型区域浙江西天目山选择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杉木林、毛竹林和常绿阔叶林,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通量.结果表明:各林分的土壤呼吸日变化趋势多呈单峰型;3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CO2年均释放速率大小依次是毛竹林4.28μmol/(m2·s)、杉木林2.35μmol/(m2·s)、常绿阔叶林2.23μmol/(m2·s).土壤呼吸随着不同季节土壤温度的变化相异,8月最高,11月受低温限制,呼吸作用微弱.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呈负相关,且常与土壤温度一起共同作用于土壤呼吸,这种非线性交互作用导致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呼吸的过程.
水化硅酸钙超细粉体表面湿法改性
彭小芹, 贺芳, 张乐, 祈学军, 田元艳
2009, 22(4): 595-599.
摘要(1418)
摘要:
为改善水化硅酸钙超细粉体与高分子材料基体的相容性,采用4种改性剂对其进行表面湿法改性处理,从中优选了1种改性剂.对优选的改性剂,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改性剂用量、浆料浓度、改性温度以及改性时间对超细水化硅酸钙粉体改性的影响.试验所得最佳改性效果:活化指数从0提高到95%,吸油值由86.5 mL/100 g降到69.5 mL/100 g.红外光谱图分析显示,优选的改性剂在水化硅酸钙粉体表面产生了化学吸附,使粉体表面有机化.
植入式生物燃料电池的体外实验
林洁琼, 周晓勤, 马龙
2009, 22(4): 600-603,619.
摘要(1557)
摘要:
开发了一种利用生理体液的植入式生物燃料电池(BFC)原型装置.通过模拟人体生理环境,进行了植入式生物燃料电池的体外试验.讨论了葡萄糖反应液的浓度、温度和pH值对生物燃料电池输出电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葡萄糖反应液浓度的降低,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电流相应减少,持续供电时间缩短;随着反应液pH值的降低,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电流增大;升高反应液温度会使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电流产生振荡.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态特性建模及其控制
李奇, 陈维荣, 贾俊波, 湛耀添, 韩明
2009, 22(4): 604-608.
摘要(1886)
摘要:
现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模型难以用于控制系统的设计,为此,提出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建立PEMFC系统动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模糊逻辑控制器(FLC).采用模糊控制和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相结合的双模控制,实现了对PEMFC系统输出电压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PEMFC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助于改进PEMFC的设计,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双模控制能有效地抑制扰动,改善PEMFC系统的输出特性,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证明所建立的控制模型可用于实时控制系统的设计.
城市规划中微型中央商务区的交通影响分析——以成都市珠江新城为例
耿化民, 蒋阳升, 钟永艳
2009, 22(4): 609-614.
摘要(1590)
摘要:
以成都市珠江新城为例,介绍了微型中央商务区交通影响分析的操作方法,并论述了交通影响评价对于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的优化作用和微型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微型中央商务区的科学规划提供了参考.
一维线阵离轴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和方向性
季光明, 许必才, 季小玲
2009, 22(4): 615-619.
摘要(1380)
摘要:
根据广义惠更斯-菲涅尔原理,采用积分变换,推导出一维线阵离轴高斯光束通过自由空间传输的远场发散角解析式,以研究其远场发散角的特性和方向性.研究表明:一维线阵离轴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随子光束数目增加和子光束相对间距减小而减小;当子光束数目和相对间距增大到一定值后,远场发散角变化缓慢;在一定条件下,一维线阵离轴高斯光束与单束高斯光束具有相同的方向性.
基于Petri网的CONWIP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康杰, 李良
2009, 22(4): 620-624.
摘要(1685)
摘要:
基于Petri网理论,构建了CONWIP控制系统的分层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仿真软件Arena,对CONWIP、MRP和Kanban系统的制品数量、平均加工时间、平均作业率等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CONWIP系统最优,可有效控制在制品数量和有效利用机器产能.
基于概率转换规则的供应链自动协调
周建频, 张勤
2009, 22(4): 625-630.
摘要(1695)
摘要:
为增强供应链多主体系统协调的高效性、透明性和目标协同性,在分析主体的信念、意图与策略空间映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主体自动协调的概率转换规则.以仿射变换规则作为概率转换规则,实现了协调主体的策略空间变换、交集生成和协调过程引导.算例的协调过程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