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3年  第2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基于热点应力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验算
蒲黔辉, 高立强, 刘振标, 施洲
2013, 26(3): 395-40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01
摘要(1190) PDF 887KB(547)
摘要:
为了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开裂问题,提出将热点应力法应用于其疲劳验算.该方法采用ANSYS子模型模块,通过国际焊接协会的线性外推方法,计算获得验算部位的热点应力.基于热点应力法给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验算流程,对验算涉及的问题结合甬江桥实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与名义应力法相比,热点应力法可以反应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的实质;利用热点应力法对甬江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加劲肋与横隔板连接部位的加劲肋进行疲劳验算,得出该构造细节的疲劳寿命为73 a.
大跨钢-混凝土结合梁斜拉桥传力机理
卫星, 强士中
2013, 26(3): 402-40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02
摘要(1448) PDF 861KB(444)
摘要:
为探讨大跨结合梁斜拉桥中钢主梁与混凝土板的传力机理,采用梁段模型试验与有限元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观音岩长江大桥主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标准梁段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对不同组合荷载作用下结合梁的应力分布进行了弹性分析;考虑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和剪力钉荷载-滑移的非线性关系,对设计荷载组合下结合梁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1:2的缩尺比例进行模型试验研究,测试了不同荷载组合下结合梁截面的应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组合作用下,混凝土板与钢主梁间的相对滑移较小,剪力钉能有效抗剪,保证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要求;结合梁截面应力基本满足平截面假定,钢主梁以抗弯为主,混凝土板承担较大截面压力.
混凝土箱梁的结构噪声及其影响因素
张迅, 李小珍, 刘全民, 吴金峰, 李亚东
2013, 26(3): 409-41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03
摘要(1568) PDF 708KB(383)
摘要:
为探讨箱梁的结构噪声及其影响因素,以跨度32 m的混凝土简支箱梁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有限元-边界元法进行数值仿真,并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板厚和腹板倾角对箱梁结构噪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有限元-边界元法适用于箱梁的结构噪声分析;箱梁振动和结构噪声的主要频率范围分别为40.0~125.0 Hz和31.5~100.0 Hz,底板附近在63.0 Hz出现噪声峰值;增大板厚能降低箱梁结构噪声,且增大顶板厚度最有效;当腹板倾角为0°~12°时,箱梁的结构噪声较小.
双面高陡边坡的地震滑坡响应分析
杨长卫, 张建经
2013, 26(3): 415-42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04
摘要:
为了研究双面高陡边坡破坏机理,以国道G213左侧双面高陡边坡为原型,采用新型离散元计算方法CDEM和振动台试验,模拟了高烈度地震作用下,双面高陡边坡上的坡积体滑坡由变形累计到破坏滑动的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力和重力作用下,滑体顶部先出现应力集中,造成滑体沿滑体结构面后缘产生变形,进而造成该处出现拉伸、剪切破坏点;随着地震动的持续,滑体结构面上的剪切破坏点逐渐向滑体中前部的锁固段扩展,同时伴随着滑体表面拉伸破坏点的增加,最终造成锁固段发生渐进性破坏,滑体从剪出口滑出形成滑坡;在材料参数等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坡腰处滑体先于坡脚处滑体发生滑塌,滑塌发生的时间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到达的时间同步或稍微有所滞后;以输入地震波为基准,不论是陡坡地形、缓坡地形还是坡体内,不同位置的峰值加速度沿坡高均有所放大,表现为竖向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大于水平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陡坡地形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大于缓坡地形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也大于坡体内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
黏土隧道小导管注浆离心机模型试验
许明
2013, 26(3): 423-427,43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05
摘要(1473) PDF 631KB(370)
摘要:
为探讨小导管注浆范围对隧道稳定性及地面沉降的影响,进行了超前导管注浆加固机理与性能优化的系列离心机模型试验.试验隧道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的超固结黏土中开挖,小导管注浆加固区设置在圆形隧道开挖面外围,采用具有一定刚度的环状合成树脂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小导管环向布置范围的扩大,隧道塑性区及滑移面由拱顶向拱脚转移,深部土体逐渐开始参与承载,隧道稳定性提高;"洞侧加固"方案对提高加固效果最为经济;覆跨比等于2时,该方案可使黏土隧道施工期间的最大地面沉降减小约10%.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毛细管渗透扩散模型
叶飞, 刘燕鹏, 苟长飞, 张金龙, 周卓
2013, 26(3): 428-43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06
摘要(1217) PDF 764KB(377)
摘要:
为探讨盾尾注浆扩散半径及管片所受注浆压力的计算方法,将浆液的扩散过程简化为其在土体中大量孔径不均匀的毛细管中的渗流运动,建立了浆液渗透扩散力学模型.基于柱面扩散理论,假定浆液为宾汉姆流体,引入等效孔隙率替代土体初始孔隙率,通过模拟浆液在单个毛细管中的渗透过程,得到了考虑浆液时效性的浆液扩散半径和管片所受浆液总压力的计算式.结合具体实例,讨论了浆液扩散半径、注浆对管片产生的压力与注浆压力和注浆时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其他注浆参数相同时,在不同注浆压力和不同注浆时间条件下,浆液对管片产生的压力的增长速率均大于浆液扩散半径的增长速率;当盾尾建筑间隙影响厚度和土体等效孔隙率不变时,浆液流动锋面上毛细管总面积与浆液扩散半径成正比.
碎石土强夯加固效果荷载试验分析
黄达, 金华辉, 吴雄伟
2013, 26(3): 435-440,45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07
摘要(1059) PDF 738KB(398)
摘要:
为探讨碎石含量及其分布对强夯地基承载力和差异沉降的影响规律,采用平板荷载试验,对3种不同碎石含量强夯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碎石土强夯地基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平均承载力均超过250 kPa;随碎石含量增加和分布不均匀性增强,地基承载力的不均匀性增强,差异沉降增大;对于碎石含量较高且分布不均的强夯地基,当荷载接近或达到地基承载力以后,将出现更大的差异沉降;对于重庆市开县某强夯地基,不同碎石含量可导致强夯地基的差异沉降量相差3~4倍.
电磁波CT法岩溶路基注浆质量检测标准
胡熠, 谢强, 赵文, 郑立宁
2013, 26(3): 441-447,45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08
摘要:
为探讨岩溶路基注浆质量电磁波CT检测标准,对南广铁路岩溶路基试验区段的64个剖面进行了电磁波CT测试,对粘土层、卵石土层和溶洞等地下介质注浆前后电磁波吸收系数的差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注浆合格的岩溶路基中,粘土层注浆前后电磁波吸收系数的差值均小于0.1 dB/m,卵石土层约为0.20 dB/m,溶洞均大于0.4 dB/m,且主要分布在0.6~1.2 dB/m之间;南广铁路岩溶路基电磁波CT检测注浆合格标准为:卵石土层和溶洞注浆前后电磁波吸收系数差值分别大于0.2和0.4 dB/m.
考虑干涉相位噪声的PSI组合及其沉降监测应用
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张瑞, 李涛
2013, 26(3): 448-45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09
摘要(1041) PDF 938KB(383)
摘要:
为了提高PSI沉降监测的精度,在常用干涉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空间基线和时间基线阈值以及各干涉对的干涉相位噪声限制,提出一种新的干涉组合方式.选取上海市局部区域作为实验区,以16幅TerraSAR-X (TSX)影像为数据源,采用考虑干涉相位噪声的PSI干涉组合方式进行地表沉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与已有的干涉组合方式相比,本文提出的干涉组合方式获取的干涉对数量最少(92对),PS个数最多(27 026个),与水准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年沉降速率中误差为±3.89 mm/a,比已有的干涉组合方式的精度平均提高1.86~3.00倍,证实了该干涉组合方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短弧长积分法与平均加速度法的比较分析
黄强, 范东明
2013, 26(3): 455-459,48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10
摘要:
为比较短弧长积分法和平均加速度法在卫星重力反演中的效果,用Fortran程序语言分别基于短弧长积分法和平均加速度法编写了2套计算程序,对GOCE(重力场和静态海洋环流探测)卫星精密科学轨道进行了反演计算,得到了2组90阶次的重力场模型Model_Arc(短弧长积分法)和Model_Acc(平均加速度法).结果表明:Model_Acc大地水准面阶误差最大在80阶仅4 cm,而Model_Arc在90阶处达到10 cm;2个模型总体上都比用CHAMP和GRACE卫星的轨道数据反演的模型精度高,Model_Acc在80阶次以前比GO_CONS_GCF_2_TIM_R3精度高,但平均加速度法耗时比短弧长积分法长.
基于状态参数的安全数码相机模型
和红杰, 陈帆, 尹忠科
2013, 26(3): 460-46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11
摘要:
现有安全数码相机不能识别二次获取图像且必须直接参与含水印数字照片的认证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含水印数字照片的密钥生成与传递方式入手,提出一种基于状态参数的新型安全数码相机模型.该模型通过设计相机密钥设置函数——级联-混沌映射,隐蔽地生成安全数码相机的相机密钥,然后以相机密钥和照片拍摄时相机的取景模式、焦距、拍摄时间等状态参数为明文数据,利用Hash函数计算出含水印数字照片的密钥,讨论分析了该模型中密钥的保密性和难伪造性,建立了相机与密钥的多对一非线性映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相机密钥或状态参数改变时,密钥的变化量近似均匀分布.
一腔多模动态扫频法测量生物材料的介电特性
卢智远, 侯建强, 韩日霞, 陈蕊, 牛中奇
2013, 26(3): 467-47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12
摘要:
物质介电特性的无损检测需要多次测量,而每次测量需要重新调试测试系统,这样就使得测量效率降低而成本增加.本研究依据谐振腔微扰法理论,设计了电磁分离的实验测试系统.在该系统中,选取了TE10p(p取奇数)谐振腔谐振模式,采用一腔多模动态扫频法,对多种树木的介电常数和损耗进行了测量计算.该测量方法在同一时间,可以同时测得树木在3个不同频率下的介电常数和损耗特性,极大地减少了单频多次测量过程中调谐腔体尺寸所引起的误差.用该方法对聚四氟乙烯材料的介电常数反复的测量验证,测量误差均小于1%.
数据链中基于动态博弈的联合功率与速率控制
贺刚, 柏鹏, 彭卫东, 赵红言, 苏兮, 林晋福, 王明芳
2013, 26(3): 473-480.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13
摘要:
为了满足机间数据链多种业务功能的需求以及大数据量战场信息传输需求,需要对各节点传输速率和发射功率进行联合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博弈的联合功率与速率控制算法.在速率与功率控制中同时引入动态博弈,解决了传输速率与发射功率的最优化问题,证明了该算法纳什均衡点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通过算法仿真表明,提出的动态博弈算法与固定速率功率分配算法、传统的静态博弈联合控制算法相比,各节点的传输速率值至少提升了约50.92%,收敛速度提升了约50%,发射功率收敛速度提升了80%,使系统具备更强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基于正交变换的区间Ⅱ型模糊模型结构精简
姚兰, 肖建, 蒋玉莲
2013, 26(3): 481-48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14
摘要:
针对奇异值-QR(SVD-QR)分解方法存在有效奇异值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采用列选主QR分解方法对模糊模型结构进行分析.运用该方法分析从模糊模型抽取的2个激活强度矩阵,利用矩阵R主对角元素作为判断规则重要性的依据,根据矩阵Π中每列值为1的元素位置确定所对应的规则,从而选取重要的规则,构建简约的区间Ⅱ型模糊模型.将本文方法和奇异值-QR分解方法应用于混沌时间序列预测,同时还对比了两种方法选取的重要规则在不同样本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选取的重要规则存在明显差异,并且采用本文方法可以获得更小的误差,平均误差为0.108 6;在不同样本条件下采用本文方法所得误差基本一致,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
复合谐振型非接触电能双向传输模式
戴欣, 施惠, 孙跃
2013, 26(3): 487-493,51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15
摘要:
针对单级谐振的双向电能传输方式所存在的谐振容量小及器件应力大等缺点,提出一种基于LCL复合谐振的对称拓扑双向电能传输模式.建立了系统的交流阻抗模型,推导了系统输入输出增益,并分析了不同负载下系统的频率响应及不同负载与耦合系数下输出功率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基于能量注入和自由振荡双工作模式切换的输出电压调节方法,并给出一种切换占空比控制方法以保证输出电压的恒定.仿真与实验数据表明:基于双工作模式的双向电能传输模式能有效地实现能量双向传输,输出的电压纹波始终小于0.3 V,同时该模式还具有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
起重机电机拖动系统负载跟踪控制
马莉丽, 程文明, 钟斌
2013, 26(3): 494-49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16
摘要(1029) PDF 575KB(328)
摘要:
为了使起重机电机拖动系统的电机以给定转速实时跟踪突变的负载转矩,通过等效折算得到了起升机构电机转子侧的等效转动惯量、等效负载转矩和电机拖动系统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按转子磁链定向同步旋转坐标系;应用转差角频率设计了跟踪负载转矩的矢量变频控制系统.实例计算表明:闭环系统的空载起动时间比开环系统快0.34 s,电机平稳起动,起动阶段开环和闭环系统的峰值电磁转矩差值达148 Nm;闭环系统电机消耗的电功率(综合节能的百分比)小于开环系统;在起动阶段,开环系统的峰值功率是闭环系统峰值功率的2.5倍.电机在空载起动阶段约节能50%,平稳运行阶段约节能30%.
高速列车车体铝合金抗应力腐蚀性能
江超, 陈辉, 王晓敏, 马纪军, 李恒奎
2013, 26(3): 500-506.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17
摘要:
为了确定高速列车常用5、6、7系列铝合金部件的安全可靠性,采用恒载荷方法和恒位移方法研究了其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对试样进行机械切口并预制疲劳裂纹,在施力点施加恒定载荷或恒位移后进行腐蚀试验.通过相同加载对比实验发现: 3种系列铝合金中, 7N01P-T4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值低于11.238 MPa·m1/2,应力极限值低于224.3 MPa,抗应力腐蚀性能比5083P-H111、6005A-T6差,但均满足使用要求;应力腐蚀阴极反应而导致的氢脆在裂纹源区附近呈现典型的应力腐蚀特征,在疲劳区附近表现氢致开裂特征,与实际断口上直线沟槽分布状况相符.
车辆冲击数值模拟研究
孙树磊, 李芾, 黄运华, 丁军君
2013, 26(3): 507-51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18
摘要(1080) PDF 722KB(408)
摘要:
为了研究车辆冲击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依据缓冲器计算理论,利用Simulink软件建立了货车缓冲器动力学修正模型;根据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及车钩计算模型,利用UM软件建立了装用K6转向架的C80货车完整自由度车辆模型.将上述模型联合仿真,实现了车辆冲击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两组车之间的冲击比一辆车与一组车间的冲击危害更大;车钩和从板质量使车辆产生高频小幅的车钩力;悬挂因素导致完整自由度车辆冲击模型的车钩力比单自由度车辆冲击模型小21.7%;车辆在纵向、横向和垂向存在耦合关系,轮轨垂向力随着冲击质量以及重心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轮轨横向力随着车端纵向压力的增加和曲线半径的减小而增大.
事故车辆三维翻滚运动的轨迹模型
曹弋, 裴玉龙, 付川云
2013, 26(3): 513-51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19
摘要(1123) PDF 783KB(308)
摘要:
为了再现汽车三维碰撞事故,构建了车辆三维坐标系,根据碰撞冲力矩与反向重力矩的关系,推导了车辆纵向倾覆与横向翻滚的临界条件.利用运动学理论及动能转化关系,构建了地面反力作用下的车辆翻滚轨迹模型.以实际事故为案例,利用基于上述模型开发的事故再现分析系统与PC-Crash软件进行再现分析,并与事故现场车辆残留痕迹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再现得到的车辆静止位置及姿态与事故现场一致,再现轨迹除小客车左前轮曲率略小于实际残留痕迹外,其余轨迹与现场痕迹一致.
多模式网络公交OD矩阵的一种推算方法
张毅
2013, 26(3): 520-52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20
摘要(1102) PDF 653KB(743)
摘要:
为了分析轨道交通对常规公交乘客选择出行方式的影响,用Dijkstra算法寻找出行时间最短的路径,在此基础上,以出行时间最短作为出行方式选择的规划目标,使用MATLAB软件,设计了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常规公交客流量OD矩阵的算法.与传统的重力模型相比,避免了估计阻抗系数的复杂过程.算例结果表明:为了换乘轨道交通, 43.7%的公交站客流量增至轨道交通出现前的2.73倍; 56.3%的公交客流量被轨道交通替代.
基于快递运输组织方案的快递竞争网络均衡
倪玲霖, 史峰
2013, 26(3): 525-531.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21
摘要(1058) PDF 863KB(394)
摘要:
为更好地分析影响快递价格的因素,在分析基于合并式快递运输组织方案的快递作业流程、快递市场竞争中消费者行为、快递企业行为、运输企业行为及其均衡条件的基础上,应用变分不等式方法,建立快递竞争网络均衡模型,并应用修正投影算法进行了求解.算例计算分析表明,快递价格与区域的快递平均质量、运输企业和快递企业的成本以及消费者与快递企业交易成本成正比,与运输市场和快递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成反比,且快递企业的竞争力随其与消费者交易成本的增加而减弱.
基于FSDT的新老驾驶人危险感知差异性致因研究
唐智慧, 程杰, 方争楠
2013, 26(3): 532-53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22
摘要(1152) PDF 926KB(509)
摘要:
为了降低新驾驶人的事故发生率,基于模糊信号检测理论,通过模拟仿真实验手段,设计并进行了危险感知实验和危险分级实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老驾驶人危险感知差异性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新老驾驶人危险感知差异性是由于反应偏好不同所致,具有宽大偏好反应的驾驶人反应时距小,反应也更快,反之亦然;经过危险感知训练的新驾驶人反应偏好与反应时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未经危险感知训练新驾驶人的相关系数为0.63,经验丰富老驾驶人的相关系数为0.75;在对新驾驶人的训练中,应注重降低新驾驶人的危险阈值.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空间分布模型
尚斌, 张小宁
2013, 26(3): 539-545.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23
摘要(1332) PDF 842KB(361)
摘要:
为定量分析轨道交通客流随线路距市中心距离增加的变化趋势,在分析路面使用性能衰变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空间分布模型.运用上海市和天津市轨道交通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重要节点系数K取值越大,轨道交通重要节点站越重要,客流量越大;形状参数值β大于1时,客流变化趋势曲线呈反S形,小于1时呈凹形;城市规模参数α反映了轨道交通辐射范围,取值接近15 km的城市规模参数连线在上海市外环路附近,表明轨道交通客流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内;预测客流随轨道交通车站距市中心距离变化的规律与实际情况相符.
直线型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孙锋, 王殿海, 马东方
2013, 26(3): 546-552.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24
摘要:
为了提高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的精确性,针对目前城市的公交运行现状,使用时空分布图分析了公交车在直线式停靠站的服务过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停靠站排队概率和停靠时间分布,推导了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对杭州市公交车停靠时间的分布函数进行了拟合,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程度最优, 2个交通时段的K-S检验值分别为0.083 9和0.050 6.用MATLAB编程得到不同分布参数下的通行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停靠时间对数平均值μ的增加,不同泊位数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减少了44.4%~47.3%;通过VISSIM仿真得到了停靠站的通行能力,模型计算值与仿真结果的平均误差为6.5%.
基于BP网络的空中交通管制运行品质评价
张建平, 胡明华, 吴振亚, 张瑞平
2013, 26(3): 553-558.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25
摘要(1639) PDF 785KB(497)
摘要:
为改善空中交通管制运行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包括空中交通流密度、运行安全性能、运行效率性能及管制员工作负荷的通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模型给出了运行品质分类评价的人工智能方法.针对成都终端管制区域平行双跑道隔离运行模式,采集60个典型样本进行网络训练测试,确立了拓扑结构为12-7-5型的BP网络模型,并应用于对40个检验样本的分类评价.经与主成分分析法比对,2种综合评价方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航线网络区间鲁棒优化设计
吴小欢, 朱金福, 吴薇薇, 高强
2013, 26(3): 559-564.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26
摘要(1023) PDF 776KB(417)
摘要:
为解决航空公司航线网络中枢纽机场具体位置及OD流路径设计问题, 根据航线网络设计参数OD 流量和单位流成本的不确定性, 定义了区间型情景集, 建立了区间型绝对鲁棒优化模型, 设计了将修正最短路算法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进行求解的有效算法,并利用航线网络设计经典数据及中国航空网络OD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最优鲁棒解具有全局最优性,确定型优化模型为本文模型在悲观准则下,当OD 流量和单位流成本确定时的特例;在不同情景的悲观准则和乐观准则下的模型目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在悲观准则下,用本文模型计算出标准算例的归一化后的最优目标值为784.47,比确定型模型最优目标值减少了16.65%,比相对鲁棒优化模型最优目标值减少了29.07%.
基于Petri网与遗传算法的航空器滑行初始路径规划
朱新平, 汤新民, 韩松臣
2013, 26(3): 565-573.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27
摘要:
为支持先进机场场面活动引导与控制系统(A-SMGCS,advanced surface movement guidance and control system)实施航空器滑行的精确引导,将场面分为滑行道交叉口和直线段等典型运行单元,利用改进的扩展赋时库所Petri网,建立了场面运行模块化模型;采用该模型进行染色体编码,并考虑场面运行管制规则,提出了染色体合法性检测与修复算法,以及染色体交叉和变异算法.基于首都国际机场01号跑道实际运行数据,用本文模型和算法进行了多个航班滑行初始路径规划,研究结果表明:与节点-路段类模型相比,本文模型能更充分地描述场面管制规则约束,可避免生成违反管制规则的路径;本文算法的每个航班初始路径规划耗时小于10 s,符合A-SMGCS的要求;由于考虑了航空器滑行速度调整特征,更符合场面运行的实际情况.
温度对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影响
邱忠平, 连红民, 刘洋, 王枢, 龚正君, 周丽萍
2013, 26(3): 574-579. 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28
摘要:
为研究填埋温度对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渗滤液及填埋垃圾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在20~40 ℃温度下,随着温度提高,渗滤液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消减速度越快; 40 ℃条件下,氨氮在56 d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规定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氨氮排放浓度限值,比20 ℃时早84 d;温度越高,填埋过程中渗滤液累计产量越少,固相垃圾含水率与总有机碳含量的下降速度越快,垃圾降解越彻底;填埋结束时,填埋场稳定速度较快,垃圾体的沉降性能好,表明较高温度有利于加速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