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0258-2724
  • CN 51-1277/U
  • EI Compendex
  • Scopus 收录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07年  第20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高端视点
特大跨度斜拉桥变形的几何非线性效应分析
李乔, 杨兴旺, 卜一之
2007, 20(2): 133-137.
摘要(1744)
摘要:
为了充分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影响,以某主跨1088m的特大跨度斜拉桥为工程背景,考虑初始安装线形的影响,按线性、不考虑斜拉索垂度的部分几何非线性和完全几何非线性3种模式计算了结构施工全过程的响应,分析了悬臂施工过程中及全桥合龙后主梁变形的几何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随斜拉索长度和主梁悬臂长度的增大,结构的几何非线性效应显著增大,斜拉索垂度效应对斜拉桥几何非线性效应的贡献达70%以上.
湛江海湾大桥索梁锚固结构足尺模型试验
王子健, 卫星, 李小珍, 李俊, 强士中
2007, 20(2): 138-142.
摘要(1737)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锚拉板式索梁锚固结构的传力机理和应力分布规律,评估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湛江海湾大桥为工程背景,对锚拉板式索梁锚固结构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并与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锚拉板与锚拉筒连接焊缝处应力水平较高,远离焊缝应力分布趋于均匀;结构整体受力合理,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但局部存在应力集中,设计时应予以注意.
一种适用于沪杭磁悬浮工程的坐标系
施一民, 罗彦
2007, 20(2): 143-147.
摘要(1258)
摘要:
为更好地满足沪杭磁悬浮工程全线施工定线的需要,提出了引用一种新型大地坐标系的设想.该坐标系仍以经纬线构成椭球面上的坐标格网,但点位则用长度量表示.由此不仅可统一全线用于施工定线的坐标系,而且能杜绝投影变形,方便而精确地求解长度和角度,这已由计算结果所证实.
基于BP神经网络的GPS高程拟合方法的探讨
刘成龙, 杨天宇
2007, 20(2): 148-152.
摘要(1610)
摘要:
为了提高GPS高程测量的精度,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GPS高程拟合方法,并以2座特大桥控制网数据为例,与常规多项式曲面拟合方法进行了比较.理论和实例证明,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GPS高程拟合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已知点较少的情况下,该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涪江绵阳段河流水环境容量测算
杨立中, 熊风, 罗洁
2007, 20(2): 153-157.
摘要(1409)
摘要:
为了缓解西部大开发对涪江绵阳段造成的河流污染,用标准指数法对涪江绵阳段进行了水质评价.将河流划分为9个水域功能区,针对不同河段的特点建立河流水质模型,采用一维和二维模型计算涪江绵阳段河流水环境容量,以减小计算误差,并按照行政区划分配剩余水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涪江绵阳段有机污染严重,部分河段水质严重超标;涪江绵阳段的水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为56142t/a,氨氮为3109t/a.研究结果为绵阳市河流水环境管理决策和总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强夯结合碾压控制高填方沉降的机理研究
黄涛, 刘辉
2007, 20(2): 158-162.
摘要(1195)
摘要:
为改善强夯处理地基的效果,针对强夯控制高填方地基不均匀沉降机理研究不足的现状,基于某工程采用强夯与分层碾压对高填方地基进行处理的结果,对强夯结合碾压控制高填方沉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强夯结合碾压可以提高高填方地基的各项力学指标,大大缩短达到最终控制沉降量的时间,适用于处理粘性砂土高填方地基.
蠕动型滑坡隧道的变形规律及灾害预测
陶志平, 周德培
2007, 20(2): 163-168.
摘要(1654)
摘要:
为向蠕动型滑坡隧道的病害防治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调查分析,建立了3类分析隧道变形规律的地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变形预测的灰色等维新息模型,并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建立了通过预测隧道变形进而预测滑坡体应力和位移的关联预测模式.经模型试验验证,该预测模式能可靠地预测隧道变形量、滑坡体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趋势.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接地网优化设计
吴广宁, 付龙海, 王颢, 李晋
2007, 20(2): 169-174.
摘要(1720)
摘要:
为减少接地网均压导体数量和提高均压效果,根据短路时地表电压分布建立了接地网不等间距均压带优化布置的数学模型.优化计算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介绍了青藏铁路牵引变电所接地网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满足安全电压的条件下,得到接地网不等间距均压带布置形式.与传统的等间距布置形式相比,可以减少近50%的施工量.
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估计和自适应预测控制
李春茂, 肖建, 张玥
2007, 20(2): 175-180.
摘要(1545)
摘要:
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网络时延预估网络控制系统(NCS)的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先将网络时延转化为非线性时间序列,再用径向基函数(RBF)作为LS-SVM的核函数,建立NCS的时延预测模型.用通过该模型预测的时延设计自适应控预测制器,补偿和控制NCS的时延.仿真结果表明,该时延预测方法对NCS的随机时变时延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根据预测的时延设计的控制器能使系统的输出很好地跟踪期望的输出.
感应电机反馈线性化解耦控制
王涛, 肖建, 严殊
2007, 20(2): 181-185.
摘要(1370)
摘要:
针对感应电机复杂耦合非线性模型,通过将转子磁链设置为Φ=φrα2+φrβ2,提出了新的控制策略,将感应电机转子磁链与转子速度解耦,成为两个独立的线性子系统,实现两者完全线性化,可用线性系统的二次最优化理论求解,设计的控制率没有奇异点问题,保证了转子磁链、转速及负载转矩的渐进跟踪.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当转子转速变化时,转子磁链不会改变,实现了两者解耦,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同轴虚阴极振荡器微波输出模式
罗雄, 廖成, 孟凡宝
2007, 20(2): 186-189.
摘要(1171)
摘要:
为深入理解同轴虚阴极振荡器的工作原理,结合同轴虚阴极振荡器的实验结果,通过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同轴虚阴极振荡器微波输出模式.分析结果与在远场条件下的通过实验获得的天线辐射方向图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轴虚阴极振荡器输出微波由TM01模式和TE11模式共同组成,其中TM01模式所占比例约为66%-75%,TE11模式所占比例约为25%-34%.
随机抖动电磁脉冲串的频域特性
许建军, 廖成, 肖开奇
2007, 20(2): 190-193.
摘要(1288)
摘要:
针对工程实践中电磁脉冲发射机辐射的随机时间抖动周期性电磁脉冲信号,在分析随机时间抖动周期δ-函数功率潜密度的基础上,得出了随机时间抖动周期性电磁脉冲串的功率谱密度.结果表明,这类电磁脉冲串的功率谱密度由离散谱分量和连续谱分量组成,它们组成的总功率守恒.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时间抖动范围增大和频率提高,离散功率谱分量所占比例下降.
基于频率和形状特征的脉冲重复间隔调制识别
荣海娜, 张葛祥, 金炜东
2007, 20(2): 194-199.
摘要(1575)
摘要:
根据雷达信号脉冲序列的特点,从雷达脉冲信号中提取频率特征和形状特征,构成二维特征向量,并用支持向量机设计多类别分类器,实现雷达信号PRI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对特征向量进行大幅度降维(从64维降到2维)后,既简化了分类器,又保持或提高了识别率和抗噪声性能.与原特征向量相比,对无噪样本的误识率从0.15%-0.25%降低到0.00%,对有噪样本的误识率从0.40%-1.30%降低到0.15%-0.93%.
基于帧投递率的无线Mesh网络DSR路由协议
沈强, 方旭明
2007, 20(2): 200-205.
摘要(1331)
摘要:
为实现网络负载均衡,提出一种适用于无线Mesh网络的基于帧投递率(frame delivery ratio,FDR)的动态源路由(dynamic source routing,DSR)协议.该协议通过对网络的帧投递率的感知,优化路由发现与路由决策机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准静态的网络拓扑环境下,使网络吞吐率提升1倍左右.
塔式起重机结构系统动态优化设计
于兰峰, 王金诺
2007, 20(2): 206-210.
摘要(1638)
摘要:
为提高塔式起重机的动态性能,建立了以动刚度为优化目标的塔机结构系统动态优化数学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及简谐振动响应分析确定影响塔机动态性能的关键模态频率,并以此作为优化目标,对主要结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以确定塔机动态优化的设计变量.以塔机结构系统质量、静强度、静刚度、动态位移响应幅值等为约束条件.实例分析表明,采用这种动态优化方法,动位移幅值降低59.5%,结构质量减少11.2%.
用于轨检信号提取的线性相位IIR移变滤波器
郑树彬, 林建辉, 林国斌
2007, 20(2): 211-216.
摘要(1405)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谱变换的IIR移变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并利用分块翻转技术实现滤波器的线性相位特性.在满足提取100m范围内的长波不平顺成分的设计参数条件下,仿真计算IIR滤波器的频响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当翻转块长度为1600时,IIR线性相位滤波器能满足线性相位特性和幅频特性要求,比传统轨检FIR滤波器节省了95.5%的乘法运算和98.0%的加法运算,前者与后者所需的缓存量之比为9614/2135.利用实测信号计算验证了线性相位IIR移变滤波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动载作用下柔性车体结构疲劳寿命的仿真
缪炳荣, 肖守讷, 张卫华, 金鼎昌, 胡文辉
2007, 20(2): 217-222.
摘要(1867)
摘要:
为准确预测随机动载作用下柔性车体结构的疲劳寿命,将多体动力学仿真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建立了车体多体动力学模型.计算了35个关键部位的载荷历程,并用准静态应力分析法获得了对应的应力影响因子.用模态分析技术获得了车体结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用子结构技术获得了车体有限元缩减模型.根据危险应力分布、应力时间历程以及Palmgren-Miner损伤理论,利用疲劳分析软件FE-FATIGUE的基于应力的安全强度因子分析法和MATLAB的WAFO技术对柔性车体结构疲劳寿命仿真.仿真结果包括损伤和疲劳寿命预测.
冲击动力过程的无网格数值分析方法
赵光明, 宋顺成, 常志宇
2007, 20(2): 223-228.
摘要(1603)
摘要:
应用再生核质点法实现了冲击过程的数值模拟.为解决冲击过程伴随的材料和几何非线性问题,数值分析中采用增量法.针对冲击速度较低的情况,假设冲击过程为小应变,并引入弹塑性增量本构关系,推导出冲击过程的再生核质点法计算控制方程.采用修正配点法,以满足其本质边界条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实例中弹体变形分析结果与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一致.
血管支架筋宽误差分析及激光加工工艺优化
张勇, 强华, 郝静, 黄楠, 杜全兴
2007, 20(2): 229-233.
摘要(1490)
摘要:
为解决血管支架激光切割中普遍存在筋宽不均匀的问题,通过激光切割工艺试验及对管材的运动分析,得出影响筋宽的主要因素包括系统误差造成的管材切割点切向速度变化和激光离焦量.根据研究结果,优化了激光切割参数.限制管材回转偏心在0.030mm以下,并设置激光离焦量为-0.05mm(设备显示值),筋宽变化幅度控制在0.010mm以内,满足设计要求.
基于旅客列车合理接续条件的发车时刻确定方法
陈玲玲, 王慈光
2007, 20(2): 234-237.
摘要(1416)
摘要:
编制旅客列车运行方案时,为使各方向旅客列车的到达时刻相互衔接.以缩短旅客中转换乘时间,应用同余理论,分析了2列不同方向的旅客列车到达途中大站时刻的相互关系.以先到达中转站的列车发车时刻为基点,用代数方法计算出后到达列车的发车时刻,进而找出可行解.对于多列旅客列车相互衔接的情况,可化为2列列车接续问题,利用导出的合理发车时刻的算法求解.
基于认知活动链的驾驶行为协调仿真模型
王晓原, 王雷
2007, 20(2): 238-242.
摘要(1548)
摘要:
为向车辆控制系统和智能车辆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多源信息对驾驶员行为决策的影响系数,用模糊积分融合算法获得驾驶员任务集聚后车辆的运行模式,并按照认知活动链将该模糊积分融合算法与跟驰模型相结合,构建了基于认知活动链的驾驶员行为协调仿真模型.此外,采用五轮仪实验系统对淄博市张周路某路段的交通流数据进行了采集,用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公交车辆站停时间与乘客行为的关系
吴洋, 罗霞
2007, 20(2): 243-248.
摘要(1319)
摘要:
为了提高无人售票公交车辆站停时间的预测精度,探讨了乘客上、下车行为的动作序列和动作时间.研究表明:乘客密度不大于临界乘客密度时,乘客上车时间取决于付费时间且其统计均值稳定,否则取决于乘客离开付费装置的速率且随乘客密度递增呈非线性递减;乘客下车时间取决于乘客下车的速率,与乘客密度无关.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建立了分别适用于秩序优先和效率优先乘客的乘客上、下车时间的统计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考虑驾驶员行为的时间因素,建立了无人售票公交车辆站停时间模型.算例表明.站停时间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相对误差小于20%.
基于现值法的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设计
代颖, 马祖军
2007, 20(2): 249-254.
摘要(1589)
摘要:
为了合理构建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采用现值法,考虑计划期内运营成本的时间价值,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一种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优化设计模型.据此确定网络中分销中心和回收中心的数量和位置,并在由此构成的各条物流路径上合理分配物流量,以使投资成本和计划期内运营成本的现值之和最小.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